李珍 (廣東省東莞市商業學校)
聲樂是中職學前教育的專業素養之一,提高中職學前教育聲樂的延長與表演能力是整個教學體系的重點。聲樂教育不僅能提高中職學生的文化內涵,對發展他們的智力與增強審美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畢業之后將進入各個幼兒園工作,他們面臨的是對幼兒的教學,聲樂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他們以后的聲樂教學中,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而且可以在教學中使學生能感受到每首歌曲表達的情境與內涵。所以,在中職聲樂教學中更應該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聲樂的素養和技能,開闊音樂當中的感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學前教育工作當中,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牧羊姑娘》的曲作者金砂,詞作者鄒荻帆。《牧羊姑娘》是金砂1946年在國立音樂院的畢業作品,也是金砂的處女作。
鄒荻帆(1917—1995),湖北天門人,當代詩人和翻譯家。代表作:《做棺材的人》和《沒有翅膀的人們》。
《牧羊姑娘》歌詞是詩人鄒荻帆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由金砂譜曲,后廣為流傳。創作此曲的當時,19歲的金砂正在當時四川巴縣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作曲系學習。歌曲如泣如訴地傾訴了對生活與知音的愛戀。《牧羊姑娘》表達出了作者的綿綿情思和對美好人生的向往,同時,也表達出了牧羊女的不幸與哀怨。
“我們吸氣完成后,保持片刻,通過腰部的力量進行擠壓,使氣息慢慢地呼出體外,在呼氣的同時要注意咬字是否準確。不過要注意的是,過分地控制氣息,容易使歌唱氣息不通暢,容易造成聲音氣息太過僵硬。”[1]聲音強弱的對比,是演唱歌曲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而氣息就是控制聲音的基礎、也是歌唱的基本動力。歌唱的氣息和我們平常說話的氣息有著根本的區別,那么,在學會如何運用氣息之前,要先學會如何正確呼吸,對于中職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剛來學校時一般是沒有歌唱基礎的,在訓練時需老師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告訴學生怎么用氣。筆者一般會先讓學生把嘴巴和鼻子微微張開感受聞花香的感覺,然后用“嘶”字慢慢地、均勻的吐出。練習一段時間之后,再在面部前面放一張薄薄的紙,呼吸時如果紙張的擺動一會兒強一會兒弱,那么氣息就不夠均勻。應達到紙張在氣息的控制下是均勻的擺動,氣息的控制就會一步步加強,經過這個歌唱呼吸的鍛煉后,學生慢慢的會從一個樂句到一個完整的作品用抑揚頓挫、強弱高低的聲音給表現出來。當然在歌唱過程中正確的歌唱姿勢,自然放松的歌唱狀態都是歌唱正確呼吸的前提,更是歌唱感染力、表現力發揮自如的有力保障。比如最后一句“羊兒再沒有食糧,主人的鞭兒舉起了抽在我身上”,其中“羊兒”是一個二分附點音符,這個節奏型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運用氣息是很關鍵的,要做到氣息沉穩且有靈動性,還有“上”字是二分音符,有兩拍,又是最后一個字,就需要足夠的氣息支持與控制才能更好的完成演唱。
“語言是歌唱藝術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歌唱藝術的前提和基礎。歌唱的語言藝術從古至今都是音樂人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之一。歌唱的吐字、咬字是否清晰直接決定一部音樂作品的好壞。”[2]對于中職學前教育的學生而言,學生的咬字吐字問題時不時的存在于歌唱中,每一首歌曲情感的表達歌詞是最為重要的,想要清晰地表達作品的歌詞與內涵,做到字正腔圓,那么首先就要學會如何咬字吐字。在聲樂教學中筆者會讓學生在演唱歌曲之前,先把歌詞有情感的朗讀幾遍,然后再讓學生打開口腔放松牙關,感受到歌唱狀態的咬字吐字。把握好字頭、字腹與字尾的讀音,做到聲、韻、調協調統一,自然配合,并且在歌曲訓練《牧羊姑娘》要做到每字每句的歸韻準、咬字清、吐字正,全面提高學生的咬字吐字水平。比如整個作品歸韻的字是“娘”“羊”“裳”“涼”“傷”“旁”“莊”“黃”“糧”“上 ”,這些字都是開口音,并且都是后鼻音“ang”,歸韻要做到準確無誤,學生就可以先朗誦。在大聲開口朗誦的基礎上,慢慢的加進旋律,在最后一個字的歸韻上先夸張一點練習,逐步形成自然的歸韻。
“共鳴是指歌唱發聲時,氣息沖擊聲帶振動產生的音波,通過聲帶附近的肌肉、軟骨和空氣的傳遞,使口、頭、胸等腔體里的空氣產生共振的現象。”[3]聲樂演唱中,腔體的共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從自然聲區(中聲區)開始訓練,培養正確的自然聲區時高音共鳴腔體獲得的基礎。共鳴分為胸腔、口腔和頭腔三大共鳴腔體,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這些共鳴腔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來說,唱低音時,胸腔共鳴發揮最大,唱中音時口腔共鳴應用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靠頭腔共鳴發揮作用了。如果我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共鳴腔體,并相互協調配合好,那我們就能獲得圓潤、悅耳、豐滿、動聽的歌聲。在歌曲《牧羊姑娘》中,第一句話“對面山上的姑娘”就是整個作品的最高音,在開始的時候聲音要集中在頭咽腔,形成高位的共鳴效果,接著在中低聲區保持這種效果,不能松垮下來,這樣整個作品就流暢了。
課堂演唱是重點也是難點,首先教師的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聽力好可以更好地辨別學生的音準與聲音技巧的運用。馬克思說過,沒有“音樂的耳朵”任何音樂都毫無意義。從聲音的角度做到有氣息支持、共鳴協調統一、高音舒展、低音自然;從情感上說聲情并茂、情景相融的烘托,再完整的演唱整首作品,并利用各種演唱形式來達到不同的體驗。
完整流暢地唱會全曲,唱準節奏旋律,了解全曲概貌,包括內容、形式、風格特點,曲式結構及作品中的難點等等,并能讓他們認識在譜面上已做好的各種表情記號,第二步是表現歌曲的藝術形象,用抓重點、攻難點的各種對比和輔助方法,將作品中的高潮、感人部分表現出來。
首先是每一句話的最后一個音分開純五度的歌唱,體現出一種聲部的感覺,增強立體的效果,學生各自背好自己所唱的聲部音高,然后進行二聲部組合合成的訓練。高聲部和低聲部聲音要協和統一,在訓練中注意聲音和氣息連貫性,注意換氣的統一。同時在練習中學生坐著或是站著圍成一個圓圈或是半圓,因為這樣的隊形讓學生能互相聽見自己或是對方的聲音,方便對自己聲音的控制和調整。高低兩個聲部音量大小要平衡,附點音符部分要節拍準確,換氣的地方要整齊,通過多次練習,再整個組合對聲音協調相融。
其次,分小組對唱與輪唱,這樣主要的是活躍歌曲的趣味性,便于作品演唱的對比,可以靈活的分成幾個小組或者兩個大組,形成一種競爭或者比賽的課堂演唱氛圍。尤其在一問一答式的演唱最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果是輪唱對學生節奏的準確性要求是非常高的。所有的這些演唱方式都是建立在齊唱的基礎之上的,然后才能采取各種各樣的演唱,增強課堂演唱的趣味與作品的感染力。在歌曲《牧羊姑娘》中,如第一句“對面山上的姑娘,你為誰放著群羊”,“對面”兩個字是二分附點音符,輪唱時可以由一組開頭唱完“對面”這兩拍,后一組接著唱“對面”。就這樣分組輪唱中后面一組開始再遲兩拍進行,待第一組唱完第一句的二拍大附點后進來,在歌曲結尾時輪唱第一組在最后的兩拍上重復,達到同時結束的目的。
《牧羊姑娘》這首作品節奏規整,旋律流動性強,在演唱的時候給學生們加入適當的表演,用肢體語言來述說歌曲中需要表達的內容,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肢體的表演是歌曲的附屬部分,起不到演唱的支配作用,但是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自然的、舒展的、恰到好處的表演不僅為整個課堂的演唱氛圍打下了基礎,也為學生們的情緒以及情感的調動埋下了伏筆。作為課堂上的整體效果而言是新穎的,學生的參與性不再是被動的,在學生的手勢中、眼神里,甚至互相的手勢交流下,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再放開一點兒,就歌唱與舞蹈相結合,動態的課堂就顯得生動起來、活躍起來了。當然表演還需要學生們之間的配合,不是突出個人,整體的協調性也是班級集體團結能力的體現,通過表演中肢體語言的表達,形成學生之間一種默默的感情傳遞,明白的共同協作的團隊精神。從另外一個角度,視覺的整體美感也就無形之中的達到了,學生的整體的演唱水平與各項能力都得到了體現與提高。
“歌唱,以表達情感、創造聲音盛宴為行為目的,情感是歌唱的靈魂,聲音是歌唱的表現形式,情感與聲音的完美、有機統一是歌唱的最高追求。”[4]讓學生深刻領會歌曲中歌詞的內涵,理解詞作家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歌曲情感處理是否到位的關鍵所在,同時,對旋律的熟練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歌詞是一首詩,曲譜就是一幅畫,在詩畫之間情感的表達一定要準確才能幫助學生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聲音是基礎,情感的是靈魂,在歌曲《牧羊姑娘》中,首先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與詞曲制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創作動機是前提,其次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體會,用心靈去體會身處那個時代下牧羊女的悲慘遭遇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才能把詞曲作者需要表達的給情感生動地表達出來,感動了自己的同時才能感動別人,這樣學生們才是真正的做到了聲情并茂。
一首簡單的歌曲看起來在課堂上是容易教會學生的,但是如果我們的教學僅僅是停留在此的話,這節課是沒有生氣與活力的,學生的體驗是被動的,演唱是蒼白的。只要從作品的整體性出發,在科學的聲樂技巧的訓練基礎上,通過靈活多樣的表演方式,與作品中準確到位的情感處理,還有各種形式的演唱等,才是真正的完成了這首作品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收獲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