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珍/譚建斌 (吉首大學)
湘西本土民間舞蹈是湘西民族藝術寶庫的瑰寶和璀璨明珠,不僅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數量之多也是罕見的。自吉首大學開辦舞蹈專業教育以來,始終將湘西本土民間舞蹈資源納入到常規教育體系中,并成為舞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吉首大學成功建構了一套有別于其他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的模式。在“雙一流”背景下,對“吉大舞蹈教育模式”進行剖析,以期更好的實現地方高校精準培養服務于地方的差異性與個性化舞蹈人才。
湘西本土民族民間舞蹈形式多為載歌載舞的集體舞,舞蹈動作形態千姿百態,頗具湘西地方特色。其舞蹈的表現內容有以當地習俗為依據的古代原始社會的狩獵,圖騰信仰及生殖崇拜,戰爭經歷。也有現代生活中各種傳統節日里人們表達歡喜之情的娛樂活動,有些則滲透了各民俗,祭祀,禮儀活動的遺風。
主要內容都來源于土家族、苗族民族,不過也有少數其它民族和漢族的本土民間舞蹈。其中土家族舞蹈有:擺手舞、毛谷斯、銅鈴舞、八幅羅裙舞、造旗舞、合飛舞等。每當逢年過節、民族傳統節日,民族舞蹈都以獨具的形式和風格出現。湘西苗族舞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風格獨樹一幟。就舞蹈形式而言,常見的就有:跳香舞、接龍舞、綹巾舞、跳香舞、盾牌舞、先鋒舞、采桑織錦舞、蘆笙舞、儺愿舞(包括開路郎君舞、扮仙鋒娘舞、土地舞、開山舞、渡關舞);龍舞、獅舞、棍舞、刀舞、杈舞等。苗族舞蹈應用范圍很廣,從生產勞動到娛神娛人,從婚喪嫁娶到節慶請客,皆有舞蹈。但是最享有盛名的是苗族鼓舞,它又分為花鼓舞、猴兒鼓舞、團圓鼓舞、女子單人鼓舞、男人單人鼓舞、雙人鼓舞。湘西漢族民族民間舞則主要是湘西花燈舞和板凳龍。花燈動作豐富各異,無論是天上飛得,土里長的,水里游得,地上走的都可以用花燈表現,還經常和民間武術結合。板凳龍則是湘西民族民間的龍舞,相傳是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湘西地區各民間舞蹈來源于生活,內容質樸簡潔,明快,厚重,是對現實生活真實質樸的反映。
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激發對本土民間舞蹈的熱愛,吉首大學藝術實踐周教學環節增設田野調查與實踐,深入湘西民間讓學生定期下鄉調研,搜索與整理本土民間舞素材,通過實踐課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并以計量學分作為畢業考核之一。其形式以班級為單位通過教師組織和引領,帶領學生參觀民間社團演出,與民間藝人相互交流,并利用學校的演出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現其藝術才能,讓學生在自我體驗中深化對湘西本土民間舞蹈的認識。通過下鄉調研和感受鄉土民間舞蹈的生活起源,寫出調研日志,并將大力搜集的本土舞蹈素材通過視頻或照片的形式保存下來,調研結束后,以班級為單位把學的本土民間特色舞蹈原風搬上舞臺,進行班級考核和比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可以使不同年級的學生學會如何采風調研,同時也使這門課程興趣化、科學化、合理化。更能使她們學會提煉,感悟生活。這門實踐課不僅可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也在實踐中得到新的反饋,對日后舞蹈編創,有針對性的強化和深入引導。并加固湘西本土民間舞蹈課程的地位,形成吉首大學舞蹈學專業特色課程。
本土民間舞蹈資源其中大部分民間舞自身就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遺”舞蹈進校園,既是民族優秀舞蹈文化在校園場域中的傳播與弘揚,也是一種舞蹈美育的手段,是高校舞蹈教育注重文化內涵與特色建設的體現。吉首大學采用“采集入民間、研討在課堂、編創于舞臺、興盛出社會”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在校推廣,秉承“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宗旨,將湘西本土民間舞引進高校舞蹈教育課堂,同時在學院對外開設本土特色舞蹈選修課,在全校舉辦萬人擺手舞,后應邀赴廣州參加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主辦,華南師范大學承辦的“2019非遺舞蹈進校園:舞蹈教學課例展示暨論壇”。進行湘西本土民間舞精品課展示和教學。為進一步建設與完善中華傳統舞蹈文化進校園,提高本土民間舞蹈學科教學與科研能力水平,為吉首大學舞蹈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和綜合型人才提供有力途徑。
開發特色舞蹈課程對地方高校舞蹈辦學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眾所周知,高校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肩負著培養專業的舞蹈人才,也肩負著對民族優秀舞蹈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創新的重任。而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舞蹈教育由于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特色化的特點,更加顯現出對地方民族舞蹈文化底蘊挖掘的優勢和必然。吉首大學堅持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民族地區的舞蹈文化資源,根據舞蹈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定位,重點從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構成、課程實施環節、課程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大力開發符合舞蹈教學特性的系列特色課程集群,目前,音樂舞蹈學院開設《湘西苗族民間舞》《湘西土家族民間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等系列特色課程,課程體系建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同時,為實現差異化的舞蹈專業教學和特色化的舞蹈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普通高校舞蹈專業的課程教學,大多是采用專業院校的教材,因而缺乏針對性。為此,吉首大學根據舞蹈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制定了關于本土舞蹈教材編寫和實施方案。并由民間舞專業教師對湘西本土民間舞蹈資源進行整理、加工、繼承、創新,深入挖掘湘西本土民間舞蹈文化底蘊,編創系統科學的教材,由簡入繁,由單一元素到綜合訓練。目前,吉首大學圍繞湘西苗族鼓舞、接龍舞、綹巾舞、擺手舞、毛古斯舞、銅鈴舞等本土民間舞蹈資源,編創了《湘西苗族民間舞教程》《湘西土家族民間舞教程》《湘西苗族鼓舞教程》三部實訓教材和《湘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一部理論教材。在其它課程教學中也融合了本土民間舞蹈資源,如《舞蹈編導》課程教學內容中突顯了湘西題材的舞蹈作品創作,《劇目排練》則融合了優秀的本土民族舞蹈劇目等。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吉首大學依托本土民間舞蹈資源所編創的一系列本土舞蹈教材和特色化的課程教學內容,實現了湘西民間舞蹈教學體系的初步構建。
在目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體系中,民族民間舞蹈占有一定的地位,成為高校舞蹈教育不可分割的一個方面。但是作為普通高校的特色辦學,必定與本土民間舞教學密不可分。本土民間舞蹈課程是高校舞蹈專業教學中的基礎課程,是借助于傳統民俗文化學習、民間文化視覺體驗與特定情境實踐創設等多種教學方式開展的舞蹈教學活動,是各地區高校傳統文化長河中逐漸形成與累積的優秀文化。普通高校教育開設本土民間舞蹈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本土民間舞,使學生更深層次認識民族文化,讓學生有舞蹈創作的根源,同時延伸和拓寬中國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深度,增添新課程設置。該措施不僅完善和豐富該高校的民間舞課程教學體系,同時也為學生研究和創作該地區的本土民間舞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更全面凸顯該高校舞蹈教育的辦學特色與培養人才的目標。無論高校想培養哪一種方向或人才,或想要實現在教學中傳承、發展和創作新的民族民間舞作品,都必須加強開設本土民間舞蹈課程。以“雙一流”專業建設為契機,將湘西本土民間舞融入高校舞蹈學教學課程將成為吉首大學舞蹈的辦學特色,以及品牌教學,培養出有文化知識底蘊的編創人才和特色的教育及表演人才。
高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主要陣地。在全球化趨勢、文明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非遺”舞蹈文化顯然變得彌足珍貴和稀有。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舞蹈,需要我們嘗試用多種途徑和方式保護與傳承。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與前進,我們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非遺舞蹈文化,而高校舞蹈教育對于文化傳承創新和舞蹈高等學府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提升作用,有助于舞蹈文化藝術在更高層次和影響力上做出積極貢獻。普通高校開展本土民間舞教學有利于“非遺”舞蹈文化的創新發展,既使民族優秀舞蹈文化在高校中傳播與弘揚,也是舞蹈美育的一種手段,是舞蹈教學注重文化內涵與品牌特色建設的體現。只有我們不斷地要求學生學習和推廣非遺舞蹈文化,才能使本土特色的非遺舞蹈文化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沿襲專業藝術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機械照搬教學內容,是造成舞蹈人才同質化現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地方高校結合區域資源優勢開展特色教學,在舞蹈教育中增設本土民族舞蹈課程,創新教學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舞蹈人才培養的同質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多元化文化需求和藝術產業的發展,對高校人才和技能特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培養差異性與個性化人才是新時代的需要。同時,將本土民間舞蹈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體系,使學生了解當地特定的人文習俗,加深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層認知,讓更多人正確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價值。通過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學習,進一步獲取民俗知識,了解和遵守當地民俗規范,強化民俗傳統記憶,傳承少數民族優良的文化精神以及強化和提升學生的民族情感、自豪感,從而實現地方高校精準培養服務于地方的差異性與個性化舞蹈人才。
本土民間舞蹈傳統文化不僅是精神上同時也是物質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祖先在各民族地區數千年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創造出來的財富。是可視,活態,動態,運動著的非物質的活的文物,是人類活態文化財產,也是深入了解各地區民族的百科全書。吉首大學舞蹈學教育開設湘西本土民間舞蹈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和表演中感受勞動人民優良的民族地域文化精神,繼承與發展本土民族文化和精神財富。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吉首大學成功建構了一套有別于其他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的模式。在“雙一流”背景下,“吉大舞蹈教育模式”對于我國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事業的多元化發展,以及各地區舞蹈文化遺產的保護性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