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恩格斯與唯物主義*

2020-12-06 11:17:19肖恩塞耶斯覃萬歷
現代哲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生物學物理心理

[英]肖恩·塞耶斯/著 覃萬歷/譯

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者。他稱自己是這種理論的倡導者,但“基本指導思想”都是屬于馬克思的(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頁。;因為與馬克思的關系,他的著作才為人重視。但在這里,我打算把恩格斯視為一個獨立的思想家。我將聚焦于哲學唯物主義的主題,這一話題在恩格斯的生命后期獲得很多關注(2)See esp. Ludwig Feuerbach, and Dialectics of Nature, trans. Clemens Dutt,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1964; Anti-Dühring,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Moscow, 1962, Part I Chs. I-VII.,馬克思卻極少論及(3)至少在他晚年;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合著的《神圣家族》(1844)和《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的中心主題。。恩格斯關于哲學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原創的、重要的,并帶有相當大的當代哲學意味。我將在本文指出這些思想,并通過把它們放在一些相關的當代作品的背景下來展示它們的意義。

一般而言,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或發生的一切都是物質的,可以用純粹自然的術語來描述和理解,而不必求助于神圣創造者或非物質的人類心靈的觀念。這種哲學是自然科學方法的基礎。然而,正如恩格斯所強調的,將這種一般的哲學觀與特定思想家在特定時期提出的特定形式區別開來是重要的。無論在恩格斯的時代還是今天,唯物主義往往傾向于作為一種狹隘的、機械論的、還原論的哲學出現。恩格斯稱這種形式的唯物主義為“機械”唯物主義。如今它通常被冠以“物理主義”之名。當時和現在,它一直被視為唯物主義的唯一形式。但正如恩格斯所表明的,事實并非如此。他在這一領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發展一種非機械論的、非還原性的、哲學的唯物主義。

一、哲學的唯物主義

恩格斯對唯物主義哲學所包含的內容作了清晰而有用的概括。關于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他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3頁。來定義。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的、自然的世界是“本原的”。更嚴格來定義,它是一種本體論上的一元論形式:存在的一切都是物質的。“我們自己所屬的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現實的;而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么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質的最高產物。”(5)同上,第227頁。

但是,恩格斯對于非唯物主義哲學的分類并不清楚,他常常把它們打包在“唯心主義”的標題下。許多其他馬克思主義者也遵循恩格斯的做法,因此,重要的差別被掩蓋了。更確切地說,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相反,認為一切事物根本上是觀念的或精神的,因此也是一元論的一種形式。在這個意義上,唯心主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古典哲學。但在當代哲學家那里,至少在分析領域則鮮有人支持。

恩格斯把18世紀的唯物主義描述為“機械的”,在此,他追隨的是康德和黑格爾。這種哲學基于當時自然科學的觀念,特別是力學和物理學,恩格斯認為只有這些科學“達到了某種完善的地步”(6)同上,第228頁。。有人會爭辯說,那時物理科學已經發展起來,這種唯物主義不再具有影響力。這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它在當代哲學中作為物理主義繼續存在。

根據物理主義,物質世界(或多或少)正如現代物理學和量子力學描述的那樣。的確,量子理論涉及統計定律而非機械定律。盡管如此,因為物理主義完全依賴力學和物理學以及其還原主義,它成為18世紀機械唯物主義的現代繼承者。作為一種本體論學說,物理主義認為萬物是由基本的物理粒子和力場組成,它們的表現方式由物理學和量子力學的基本定律決定。復雜的實體和現象,例如化學物質、生命有機體、人類行為和意識狀態,最終都(以非常復雜的方式)由這些粒子和力組成。這種本體論意味著所有現象都可以用純粹的物理學術語來描述和理解。原則上,那些特殊科學如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等,可以還原為物理學和力學。必須承認這種還原是非常復雜的,現在是行不通的,也許永遠也不可能(7)“例如,化學還原為量子力學,但實際上構造化學現象的量子力學解釋通常超出了人的能力。”(Richard Warner, “Introduction: The Mind-Body Debate”, R. Warner & T. Szubka eds, The Mind-Body Problem: A Guide to the Current Debate, Blackwell, Oxford, 1994, p. 2.)。但原則上所有經驗知識都可以還原為物理學術語;其它科學沒有獨立的效力,沒有不可還原的內容,它們不包含不能以純粹物理學術語表述的內容(8)See, e.g., Paul M. Churchland and Patricia S. Churchland, “Intertheoretic Reduction: a Neuroscientist's Field Guide”, Warner and Szubka eds, op. cit., pp. 41-54.。

許多哲學家拒絕這種還原論,包括恩格斯(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8—229頁。。當代對物理主義的哲學批判主要集中在它關于人類思想和活動的還原性說明。近年來,唐納德·戴維森(Donald Davidson)的工作尤其具有影響力。他認為人類的信念和行為是有意向的,并堅持意向性是一種“整體的”現象;只有通過參照其它意向事件(信念和行為)的語境,最終參照有意義的社會實踐網絡,特定的信念或意向才能被識別和描述,而純粹的物理主義說明對此視而不見;而且,這種識別包含根據“一致、合理、連貫”的規范和原則來評估信念和行為(10)Donald Davidson, “Psychology as Philosophy”,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0, p. 233.,這是物理主義的視角所排除的。戴維森認為,這樣描述和解釋人類思想和意向活動,需要采用一種獨特的“心理的”(mental)或“心理學的”立場,其使用的概念和理論是物理學和力學無法還原的。

我相信這些主張是正確的,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恩格斯也會贊同它們。但是,由于唯物主義在標準上十分接近物理主義的還原論,因此拒絕后者通常被簡單地等同于對唯物主義的拒絕,由此導向二元論或者徹底的唯心主義。這些選擇并不吸引人。恩格斯也沒有采用任何一個,他主張一種非機械論的和非物理主義的唯物主義形式,一方面避免了還原論,另一方面避免了唯心主義和二元論。

(一)戴維森的“異態一元論”(Anomalous Monism)

戴維森同樣主張一種非還原的唯物主義形式,但與恩格斯大不相同。他想要把關于心理的非還原論說明與恩格斯批判的那種物理主義本體論相結合。這種立場很有問題,接下來我將簡要論述。

戴維森稱他的哲學為“異態一元論”。其中包含一種物理主義的本體論,認為所有事件包括心理事件“僅是(在等同的意義上)物理事件”(11)Davidson, “The Material Mind”, op. cit., p. 248.。他想避免通常被認為是隨之而來的還原主義。像康德一樣,他堅稱可以將人類思想和行為視為意向的和理性的。這種“心理學的”立場不能以純物理術語來把握。但是,他又堅持認為對心理事件的描述不能還原到物理學術語。這些立場如何調和?

戴維森認為,盡管每個特定的人類信念或行為都與某個特定的物理狀態或事件相同,但心理事件本身(作為種類或類型)在物理層面沒有一般對應物。用當前的行話來說,在心理和物理之間存在一種“個例”(token)而非“類型”(type)同一性。按照戴維森的看法,并不存在心理-物理法則將心理術語的描述與純粹物理層面的描述聯系起來。他堅持認為,心理事件也不是由物理學中那種“嚴格的定量法則”決定的,它們僅受“不可還原的統計關聯性”約束(12)Davidson, “Psychology as Philosophy”, p. 230; cf “Mental Events”, op. cit., p. 216.;心理事件“抵抗物理理論的名詞之網的捕獲”(13)Davidson, “Mental Events”, p. 207.,它們是“異態的”。

作為物理主義者,戴維森認為每個特定的心理事件都與某個特定的物理事件相同。但是,在使用心理概念時,我們是以一種在純粹物理層面上沒有清晰對等物的方式來描述它。“事件在被描述時才是心理的”(14)Ibid., p. 215.。因此,心理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描述”或“解釋”事件的方式,其中不包含存在一個單獨的心理實體領域的含義。正如戴維森所說,“心理不是本體論而是概念范疇”(15)Quoted by Simon Evnine, Donald Davidson, Polity Press, Cambridge, 1991, p. 63.。

這種方法的吸引力在于,它似乎為一種不可還原的心理立場“留有余地”(16)Cf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Preface to Second Edition, p. xxx.,又承認物理主義,從而避開了二元論的本體論意涵。正如埃夫尼(Evnine)所說,“當戴維森展示了如何成為一個唯物主義者,而不必在各種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間設定不可能的同一性時,也就產生了一種解放”(17)Evnine, Donald Davidson, p. 63.。

但是,這種解放是虛幻的。戴維森的方法沒有在根本上擺脫傳統的、本體論的二元論問題,只是將它們轉移到其它地方。“事件在被描述時才是心理的”這一觀點的效果,是使心理成為一種純粹“描述”事物的“立場”(standpoint)或方式。結果就是所謂的“立場”二元論。心理屬性不再寓于描述的對象中,而是轉移到“主觀”領域:轉移到立場、描述和/或描述者。身心關系的老問題在此簡單重現。在物質世界中,像“描述”或主觀“立場”這樣的事情如何可能?它如何體現?又如何產生?這些問題被戴維森的哲學重新定位,但尚未解決。按照戴維森的觀點,心理似乎盤旋在物質世界之上,既不能還原為它,也不能脫離它而自主。因此,這被金(Jaegwon Kim)等哲學家指控為副現象論(epiphenomenalism)(18)Jaegwon Kim, “The Myth of Nonreductive Materialism”,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63 (1989), pp.31-47. 戴維森有時會借助“伴隨發生”(supervenience)這一概念來描述這種關系(“The Material Mind”, p. 253);但此術語僅僅是標示這種關系,而沒有進一步廓清它。。

這些問題不能在戴維森的哲學框架內解決。通過拒絕心靈“本體化”,他沒有完全避開本體論;相反,他的本體論相當明確地是物理主義的。他唯一關心的是確保這種本體論不排除出現某種獨特且不可還原的心理立場的可能性;但是,作為一種關于世界在其物質方面的說明,物理主義沒有受到適當的質疑和批評。這是二元論的特點,通常試圖將物質世界的物理主義說明與對不可還原的心理領域的認識結合起來。

(二)自然哲學

為了發展令人滿意的、非還原性的唯物主義,需要對物理主義進行更深入的批評。這就必須看到物理主義不僅對人類活動,而且對純粹的物質現象都給出了不令人滿意的、還原性的說明。這就是恩格斯介入的地方(19)如同許多哲學領域,恩格斯在這里很大程度上借鑒了黑格爾。“機械性卻是一膚淺的、思想貧乏的觀察方式,既不能使我們透徹了解自然,更不能使我們透徹了解精神世界。”([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381頁。)。他明確認識到這一點,并嘗試提出一種唯物主義的但非物理主義的自然哲學。

與當代哲學家比如戴維森的方法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心靈哲學”的領域發生的關于唯物主義的現代討論。這一領域通常會做出這樣的假設:笛卡爾主義的、啟蒙主義的心靈概念(賴爾稱為“機器中的幽靈”(20)Gilbert Ryle, The Concept of Mind, Hutchinson, 1949.)是對心-身關系滿意理解的主要障礙。恩格斯的方法則完全不同。作為唯物主義者,恩格斯拒絕笛卡爾的心靈是非物質實體的觀念,而是與馬克思一道,對人類思想和活動給出社會的、歷史的說明。同時,他批評機械唯物主義(他那個時代的物理主義)不僅因為它是還原性的心靈哲學,還因為它是一種自然哲學。

現在,自然哲學通常被認為是指提出一種先驗的思辨自然理論的嘗試。因此,它常常被駁斥為哲學的一個可疑的和不名譽的領域,特別是被當代分析的心靈哲學所指責,后者得意于自己觀點的科學和經驗基礎。正如恩格斯所深知的,有些自然哲學采取了這種形式,他所批判的黑格爾體系就涉及這種先驗架構(21)同時,恩格斯認識到黑格爾在其體系中納入了他當時的大量經驗數據和自然科學的百科全書知識。(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9頁。)。但是,自然哲學也可以采取其它形式。

對恩格斯來說,自然哲學的任務是用理論的和哲學的術語,總結和概括自然科學和其它形式的知識所揭示的自然世界的基本特征。在這個意義上,自然哲學不是德國觀念論的古怪失常,而是每個一般形而上學理論的重要部分。甚至那些對自然哲學思想不屑一顧,并要求把他們的觀點完全建基于自然科學的當代哲學家也擁有這種哲學,哪怕是無意識的。在這個意義上,物理主義是一種自然哲學。

就像啟蒙時代的機械唯物主義,現代物理主義也要求以現代科學,特別是物理學和量子力學為基礎。它利用這些理論的權威和聲譽,但實際上與它們完全不同。物理學和力學是自然科學的特定分支,它們最終必須以科學的術語而非純粹哲學的術語得到評估和評判。物理學從物理方面描述和解釋物質世界。這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面,因為所有物質都具有物理方面。盡管如此,物理方面只是物質世界的一個方面,后者還有其它方面。但是物理主義把物理方面當作唯一方面,將這一方面概括為普遍的“世界觀”,認為物理學本身足以完整而全面地解釋世界。簡言之,物理主義是一種形而上學理論。因此,它自然可以在哲學上受到批評。

恩格斯認為,18世紀的唯物主義是物理主義的和機械論的,因為物理學和力學是當時唯一成熟的科學。此后的發展使科學理解擴展到化學、宇宙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等領域,但物理學和力學仍然是最完善、最精確的科學,其它科學沒有獨立有效性的物理主義觀點便不再成立。恩格斯在其哲學中對非物理科學的發展作了清晰說明,并試圖描述它們所導致的自然概念的轉變(22)這是大部分《自然辯證法》的主要目的。。現代物理主義及其還原主義的方法先驗地否定它們。它越來越像是一種狹隘的、保守的教條主義,尤其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中,它試圖以與最不切實際的唯心主義的和思辨的自然哲學一樣先驗和貧瘠的方式來立法(23)與自然科學相比,物理主義對人文和社會科學有更大的實際影響。(See Sayers, Reality and Reason: Dialectic 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Blackwell, Oxford, 1985, pp. 149-150.)。

二、邁向非物理主義的唯物主義

不是說關于自然或人類活動的物理主義解釋完全是錯誤的,而是說它是偏頗的和片面的。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所有物質實體根本上都是由基本的物理粒子和力場組成,所有物質的東西本質上是物理的。這是物理主義的真理。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物質現象在物理學上都是完全可描述的或可解釋的。所有實際的和特定的物質實體和事件都是過程的組成部分,超出物理學所能描述的范圍,它們可能會在其它情況下被看到并被不同的術語解釋。

在生物學和化學現象中,這一點可能是最明顯的。當然,所有生物實體(例如細胞、組織及其組成部分)都是由原子和分子形式的化學成分組成,而這些化學成分又由更基本的物理粒子構成。盡管如此,描述生物實體的概念和控制其行為的法則,與物理學概念和法則是不同的,并且是不可還原的。這不僅因為此類描述和解釋過于復雜,毋寧說是因為生物學概念標示的屬性在純粹物理層面沒有對應物。生物現象不能以純粹物理術語來理解。生物有機體并非完全是化學和物理成分的集合,它是一個具有自己特定形式和屬性的實體。作為組成部分,它的組成部分不能完全理解為純粹是彼此之間以及整個有機體的外部關系。“一個活的有機體的官能和肢體并不能僅視作那個有機體的各部分,因為這些肢體器官只有在它們的統一體里,它們才是肢體和器官,它們對于那有機的統一體是有聯系的,決非毫不相干的。”(24)[德]黑格爾:《小邏輯》,第283、407頁。See Sayers, “Marxism and the Dialectical Method: A Critique of G.A. Cohen”, Radical Philosophy 36 (Spring 1984), pp. 4-13 (reprinted in Sean Sayers and Peter Osborne eds, Socialism, Feminism and Philosophy: A Radical Philosophy Reader, Routledge, London, 1990).它們只能在整體上“整體地”理解。

同樣,有機體的行為只有根據整體上控制有機體的法則才能得到解釋。這些法則整體上根本關聯著有機體的生命過程:自我保存和保存種族的“興趣”。此類法則假定了有機體的行為所導向的目的。因此,它們包含“規范”,或者至少它們描述目標導向的物質過程,這是規范行為的必要物質基礎。正如丹尼特(Dennett)所說,

當一個實體能夠做出一定的行為,避免自己崩潰和分解時,不管其行為多么原始,它都會把它所認為的“好”隨之帶入這個世界。也就是說,它創造了一個視點,世界上的事件可據此大致分成有利、不利與中立三類……這樣,生物就開始有了利益,世界及其事件就開始創造為了它的理由,不管這個生物是否充分識別這些理由。第一批理由先于它們自己的識別而存在。(25)[美]丹尼爾·丹尼特:《意識的解釋》,蘇德超、李滌非、陳虎平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97頁。

這并不是說生命物是由非物質的“生命力”(vital force)或類似的東西驅動的。生物有機體是純粹自然的、物質的實體。在某些情況下,控制其行為的基本物理和化學機制與程序逐漸被認識。但這不意味著生物現象完全可以根據物理學或化學來描述和解釋,也不意味著這種還原是可能的,因為生物學涉及理解的不同和更高層面。例如,胰島素是一種生物產品,是胰腺分泌的一種激素,其化學成分現在是已知的,甚至可以人工合成。人們了解它在人體的某些化學作用,但這不意味著它的生物學性質已經或可以還原為化學性質。用生物學術語描述和理解胰島素所涉及的不僅是關于它的化學成分和性質的知識,還涉及整體上理解它作為激素的作用及其在體內的功能。化學可以解釋這種作用的潛在機制,但這種作用只能通過不同層面的概念和原理來理解,這才使生物學成為一門獨特的科學。

然而,生物法則不是“嚴格定律”,而是戴維森所謂的“統計歸納”(statistical generalisations)。它們僅在有限范圍內,僅在“正常情況”下和“就絕大部分而言”。簡言之,戴維森用來支持心理不可還原為物理的那些考量,也可以用來支持生物學解釋不可還原為純粹的物理學解釋。但這并不能得出結論,認為生物學事件是戴維森意義上的“異態的”(26)Cf J. Fodor, Psychosemantics,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87, p. 4f, quoted in Evnine, Donald Davidson, p. 22. 戴維森并未表態:“我不想說類似的評論可能不適用于某些其它科學,比如生物學。但我不知道該如何表明生物學概念不可還原為物理學概念。區分某些心理學概念——它們的意向——并不適用于生物學概念。”(“Psychology as Philosophy”, p. 241. )我將在下面討論這點。。毫無疑問,相對于物理學和化學定律,生物現象是“異態的”,因為它們無法還原為此類定律。但是,這種異態只是相對的。生物現象受一種不同層面的生物法則的支配。

(一)本體論意義

類似的主張也可用于其它科學領域。通常描述和理解物質世界的不同方式體現在不同的特殊科學中,例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27)盡管物理學是普遍適用的,但就我的辯護而言,它也是一門特殊的科學,因為它只是描述物質現象的一個方面。。這些不同的理論涉及不同的解釋層面且不可相互還原。那么,關于所描述實體的物質性質意味著什么?

正如所見,戴維森對心理立場提出一種非現實的說明。現在將看看心理描述是否正確。首先,我想指出它在生物學情況下并不正確(28)戴維森并未指出這點,但康德這么做了。他認為不能用機械的、因果的方式理解有機形式,也不能訴諸于“生命要素”。關于有機組織的判斷純粹是“反思性的”,而不是“構成性的”,并對所描述的對象毫無意謂。(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 trans. by J.C. Meredith,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52, Part II, §14.)。事實上,生物學概念并非只是體現一個不同的主觀“立場”:一種“描述”或“解釋”事物的不同方式,沒有客觀的或“本體論的”含義。生物學家使用的概念和原理不僅是生物學上的“看事物的方式”,它們還描述現實的、客觀的和物質的世界特征。

當然,生命有機體是由物理和化學成分組成的,僅此而已。盡管如此,它也并非這些成分的單純集合,甚至不是解剖學和生理學部分的單純集合,而是這些部分在整體上的統一、系統化和共同作用。這種統一和系統化不只是我們所描述的特征:它們是事物本身的屬性,把它構成一個生命有機體。控制其行為的法則不只是我們理論的一個函數,它們在有機體本身中作為其法則起作用。生命物與純粹的物理或化學實體之間存在現實的——客觀的和物質的——差異,它是生物學描述的目標。這是現實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看法(29)這也是自然科學通常采取的看法,正如黑格爾所說,其中“普遍的東西已被規定為規律、力和物質……物質是事物本身的真實本性。關于類屬的問題,人們也多少承認有類似的情況,例如承認類屬并不是相似東西的那么一種湊集,一種由我們作出的抽象,承認類屬不僅具有共同的東西,而且是對象本身固有的內在本質……物理學竟然把這些普遍性視為它自己的凱旋”。([德]黑格爾:《自然哲學》,梁志學、薛華、錢廣華、沈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4頁。)See Sayers, Reality and Reason, ch. 2, 關于這種現實主義有更充分的討論。。

不過,必須強調的是,這不是表明生命物涉及某種超驗的“有機統一體”,或者它們是由任何非自然的“生命要素”(vital principle)驅動。生物形式和法則并未超出物理學和化學的形式和法則;前者不會替代或取代后者。相反,在生命物中,較低層面的(物理的和化學的)法則繼續起作用。但是,在此基礎上,新的結構和形式產生了。新的(生物學的)原理產生影響,而物理的和化學的法則盡管繼續起作用,用黑格爾的話說,“已不復是決定性的東西,而只是居于從屬的地位”(30)[德]黑格爾:《小邏輯》,第382頁。。物理過程包含在更高的形式中。當恩格斯說,在有機過程中物理法則“被其他較高的定律排擠到次要地位”(3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8頁。時,與黑格爾的思想是相呼應的。這些新的“更高”定律是客觀存在的并具有實際作用,它們不是獨立于物理定律來運作,也不是要取代它們,而是給予物理和化學現象一種新的、更高的組織形式。生物學層面在物理學和化學層面之內出現,并基于其存在,而不是在其之外或脫離它們。

(二)自然過程

這樣,生物學概念和原理既不能還原為化學或物理學的概念或原理,它們也不是完全自主的或超驗的。這些不同的層面是相對自主的(32)恩格斯使用這一術語來描述馬克思社會理論中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See Engels, “Letters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and Engels”, Selected Works, Vol. 2, p. 486ff; Sayers, Hegel, Marx and Dialectic: A Debate, pp. 90-94.):它們不僅是不同的,而且是統一的;它們之間既有連續性又有差異性。最清晰的證明是這一事實:現代科學把它當作事實(生物現象完全是由化學和物理,即非生物的)條件通過純粹自然過程產生。

從較低和較簡單的形式演變為較高和較復雜的形式并不是生物進化所特有的,更一般地說,它是物質存在的基本特征。在宇宙學所描述和解釋的整個宇宙演化中,在星系、恒星和行星系統的形成、發展和最終死亡中,它在更簡單的層面展現出來。同樣,地質學描述行星的物質特征的發展。這些現象是物質過程,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學機制的基礎。盡管如此,此類過程不能還原到化學、物理學或力學。這不僅是因為之前已給的理由:這些科學的概念和原理不可還原為純物理主義的術語。恩格斯認為,這是機械的、物理主義的唯物主義的一種特有局限,它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種過程,理解為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的物質”(3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8頁。。這種唯物主義包含還原主義的視角,所有自然過程都可以完全用一些簡單而永恒的物理和力學定律來解釋。這種視角先驗地排除了物質世界中新形式和新法則出現、發展或演變的觀念。因此,物理主義不能令人滿意地說明物質世界,即使是在物理方面。

這不是要否認宇宙論、地質學、生物學和其它研究自然發展過程的科學理論,都假定純粹的物理和化學機制是它們所描述的進化過程的基礎。確實,這對它們作為科學理論至關重要,它們將因此被賦予自然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基礎,并且排除了自然史中“理性目的”或“神的旨意”的非唯物主義解釋。但僅憑純粹的物理過程不可能理解宇宙學、地質學或生物學的進化。底層的物理機制僅僅是進化過程的假定基礎,在所有這些領域,對這些過程的解釋都依賴于這些科學所特有的概念和原理。

三、人類活動與思想

我們現在以更好的位置來思考心理的本質及其與物理的關系。類似的主張也適用于此領域。當理解了這點時,就沒有那么大的誘惑要優待心理并以某種特殊方式把它描述為(絕對)自主的。

人類當然是生命有機體,完全由物理、化學和生物成分組成。但是,人類的思想和活動不能用純粹生物學的術語來描述或理解,更不用說化學或物理術語。這需要一套獨特且獨立的概念和原理,一種新的、不同的方法或“立場”。在這一點,恩格斯與康德、戴維森等意見一致。正如戴維森所說,這并非簡單地是因為心理現象的復雜性,而是因為心理活動的描述涉及對有意義的人類活動這一更廣泛背景的參照,并且涉及對物理理論范圍之外的連貫性和合理性規范的訴求。

戴維森把描述和解釋人類意向活動的學科稱為“心理學”。當他考慮心理現象的物質基礎時,他是根據神經生物學來思考的。這是當前分析的心靈哲學的普遍趨勢。然而,從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的個人主義視角來看,他自己對心理的解釋存在很大差異。由于戴維森青睞一種有意義的實踐背景的觀念,他自己的解釋表明“社會理論”和/或“歷史”會是更合適的用語。心理不僅是一種心理學的或神經生物學的,而且是一種社會的和歷史的現象。他的解釋所訴諸的更廣泛的實踐背景和合理性與連貫性的原則根本上是社會性的。無需贅言,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這種理論洞見的現代形式的主要作者。

如我們所見,戴維森給出一種非現實主義的、非本體論的關于心理立場的解釋。對人類思想和活動的描述只是解釋的不同形式,沒有客觀的(“本體論的”)意涵。當應用于生物學時,我批評了這些觀點,這里同樣適用。我們用來描述和理解人類思想和活動的概念與原則涉及人類生活的現實和客觀特征。當我們用心理術語描述現象時,我們必須涉及意向活動的背景,這并非僅僅是我們的一種解釋功能。心理的“整體主義”不僅是我們描述它的概念和范疇的一個特征,它還是一種客觀的、物質的存在,由我們必須在其中作為人類行動者來運作的社會實踐和制度所組成。

同樣,我們必須用來評估人類行為的合理性和連貫性的規范原則不只是我們的主觀創造。它們體現在社會制度和實踐,尤其是語言的實踐。這些提供了一個背景,在其中獨一無二的人類可以發展出反思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以一種自覺的意向和理性方式行事的能力。

無疑,人是生物有機體,而社會是這類有機體的集合。但是,從純粹生物學的角度理解人類思想和活動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社會中,那些生物有機體是統一的,并根據社會的而非僅僅生物的原理發揮作用。他們的行為只能在其所嵌入的社會制度和實踐的背景下加以理解。而且,這些社會關系是一種現實的、客觀的、物質的存在,而不只是我們的描述的一個函數(34)語言是一種“空間和時間現象……而不是某種非空間、非時間的幻象”。(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Blackwell, Oxford, 2nd edn, 1958, I.108.)。當然,社會是基于人類解剖學和生理學的。但是,人類解剖學和生理學實際上也是如此,因為它們在社會的背景下得到發展并發揮作用(35)這是恩格斯的主題,盡管有明顯的拉馬克主義(Lamarckianism)色彩,可能是由于粗心的表達和有意識的目的,但這部分內容還是對生物學的和社會的發展相互影響與相互決定給出了啟發性的和建設性的梗概。(“The Part Played by Labou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pe to Man”, Dialectics of Nature.)。盡管人類思想是一種大腦活動,但這不能用狹隘的神經生理學術語來解釋。因為大腦的活動不僅取決于神經生理學的法則,還取決于其歷史、社會和心理背景。要了解大腦作為思想器官的活動,還必須在其社會和心理背景下進行觀察,這是神經生理學的概念和原理所忽視的。

(一)心理的產生

按照戴維森的看法,心理現象不受“嚴格的量化法則”控制,它們是“異態的”。正如我們所見,類似的主張也適用于生物現象。在此基礎上,戴維森試圖在心理立場和物質立場之間劃清界限的企圖失效了。與生物學一樣,心理只是相對“異態的”。說它是“異態的”,是在不能用純粹生物學術語來描述和解釋它的意義上。但是,它由一種新的和不同的——歷史的、社會的和心理的——層面的形式和法則控制。這些新的形式和法則不會超越或取代生物學的形式和法則。生物法則仍在所有人類生活中發揮作用,甚至是在最高級的心理活動中。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更高級的——社會的和心理的——組織形式開始運作,生物法則就被整合并附屬化(36)黑格爾在附釋中提到疾病現象:“在自然界里,當較高級的或有機的功能的正常作用遭受任何方式的擾亂或妨礙時,則原來處于從屬地位的機械性便會立即占優勢。”然而,即使是疾病也不能從純粹物理的或生物的角度來理解,它不只是一種物理或生物過程,還具有人性的維度。因此,存在不同的對疾病的回應和“相處”方式,既可就患者而言,又可就與患者相關的其它方面而言。醫生必須對此敏感,并且不僅把疾病當作一種物理過程,而且當作一種人性事件。([德]黑格爾:《小邏輯》,第382頁。)。

戴維森進一步論證人類意向活動與其它自然過程之間存在根本差別,他認為人類活動不只是法則,還具意向性。用康德的話說,人類可以“按照”原則來行事,也可以“出于”原則來行事(37)Davidson, “Mental Events”, p.216, cf Kant,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同樣,黑格爾將自然過程與人類社會活動區別開來,在自然過程中,理性只是“在己”存在,而人類社會活動是理性的,既“在己又為己”。。這種區分捕捉到生物法則與那些控制人類思想和活動的法則之間的根本差別,恩格斯也認識到這點。

隨同人,我們進入了歷史。動物也有一部歷史,即動物的起源和逐漸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狀態的歷史。但是這部歷史對它們來說是被創造出來的,如果說它們自己也參與了創造,那也是無意識的。相反地,人離開狹義的動物越遠,就越是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未能預見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對這一歷史的影響就越小。(38)[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節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74頁。

然而,這種區分并非絕對的,必須小心對待,不可當真。人類活動不是絕對“異態的”或“自主的”。正如恩格斯所強調的,出于原則的行動能力——以反思的和自覺的方式——是從更簡單的、無意識的能力和類似法則的行為方式中逐漸地、逐步地產生。這種能力只是相對自主的,發展于自然條件和社會實踐并以它們為基礎。它不是一種純粹的生物能力,也不是完全將我們與物質世界分開并超越其過程的能力。它是這樣一種能力,是在生物和歷史進化過程中逐漸地、逐步地產生和發展。

反思性的行動能力特別與使用語言的能力相關。后者常存在于成年人類,其它動物則不具有。它具有物質的和生物學的基礎。只有從這方面來看,談論“語言本能”(39)Steven Pinker, The Language Instinct: The New Science of Language and Mind, Penguin, Harmondsworth, 1995.才講得通。即便如此,該術語仍具有誤導性。使用語言的能力不是本能的或天生的;它生長著、發展著。新生嬰兒只是潛在的語言使用者(40)“兒童就還是受自然性的束縛,只具有自然的沖動,他還不是按照現實性、而只是按照可能性來說是具有精神的人。”([德]黑格爾:《精神哲學》,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頁。)。要實現這種能力,必須在社會上從無到有地激發和發展。反思性的和理性的行動能力以生物能力這一基礎為前提,但只有在社會背景下,它才能在類和個體中發展和實現。人類不是“天生”就是自覺的或理性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部分地、一定程度上變得如此。自我意識和理性根本上是社會現象。它們不僅是生物過程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活動和歷史發展的產物。這些發展導致自我意識和理性從自然條件中通過自然過程產生。它們涉及新的、更高的、社會的、歷史的法則和原理在人類生活中的發展,并非絕對“異態的”或“自主的”。它們沒有取代生物學的法則和原理,后者繼續在人類生活的各方面發生作用。然而,正如前面討論的生物學和化學的關系一樣,在生物學決定的范圍內,這些新的社會形式和原理開始發展并運行,而更低的、生物學的原理則成為次要的和附屬的。

在戴維森的“立場”二元論框架內,這類事物的進化過程是無法理解的:不僅因為他試圖對心理作“非本體論的”(即非唯物論的)解釋,使得理解心理現象如何從物質條件中產生或由其體現成為不可能;而且因為它所包含的物理主義無法理解自然的進化和發展。實際上,這是這種二元論的兩個相關方面。通過為心理現象“留有余地”的嘗試,將其隔離到邏輯上自主的空間,這種二元論使它們如何可能在物質世界中產生和發展成為一個謎。但是,我所主張的非物理主義的唯物主義形式表明,不需要以這種方式為意識、意向性和理性留有余地。它們從物質條件中自然演化而來,通過在生物學的基礎上及其強加的參數和限制內產生并發揮作用,而為自己留有余地。

(二)自然辯證法

在自然主義關于自然的視野中,不存在自然進化和發展的觀念。盡管這仍然是分析哲學中主流的自然哲學(41)不僅在還原主義的唯物主義者中,同樣在二元論者中,二者都是笛卡爾主義和戴維森主義的變體。在當代許多大陸哲學中,也出現一種更溫和的物理主義形式,但這不是我此處的話題。,但正如恩格斯所說,它是啟蒙時代的遺物。然而,啟蒙運動以來,隨著科學在許多領域的進步,進化和發展的觀念已成為現代自然圖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恩格斯在談論“自然辯證法”時,指的正是這些觀念。到目前為止,我一直在嘗試解釋和辯護它們,而沒有提及這一術語,因為我很清楚它總是會引起懷疑和敵意。在這里,我不打算系統地處理對它的反對(42)But see Sayers, Hegel, Marx and Dialectic, chs. 1, 4.。但是,有幾點看法可以幫助緩和其中的一些。

正如恩格斯所強調,自然的辯證觀源于從自然科學的一般經驗中學習的嘗試,而這些自然科學是啟蒙運動以來得到發展的。它沒有或不應該宣稱要解釋自然的進化和發展,這是自然科學的工作。相反,它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哲學框架,在其中可以通過階段和層級來思考自然進化和發展的觀念;而物理主義的和還原主義的唯物主義形式則排除了這種思想而使其不可能。

恩格斯關于辯證法的基本思想源自黑格爾,后者同樣認為自然是辯證的。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黑格爾最終并沒有成功超越啟蒙哲學中盛行的關于自然的、非歷史的觀點。黑格爾堅信,在自然界中,他指出的不同層面——“機械性”“化學性”和“目的性”——之間關系只是邏輯上的或觀念上的,他的哲學中不存在自然形式實在的、時間上的進化(4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2—243頁。。通過強調現代科學假定了這種進化,并以辯證術語來理解它,恩格斯超越了黑格爾,為哲學本身的創造性和重要性做出貢獻(44)我在這里撇開了這一爭議性問題,即馬克思對建立這種唯物主義辯證形式的貢獻。。

但這樣一種方式、一種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念,通常不會被學術評論家在恩格斯的思想中發現。它幾乎總是被駁斥為混亂的、從黑格爾那里借來的。我們被告知,辯證法是一種邏輯的和理性的過程,它僅適用于人類思想和活動。自然中的辯證法的觀念涉及把人類意向性和理性的過程歸因于純粹的事物。這不是一種唯物主義哲學的表現,而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極端形式。例如,科萊蒂(L. Colletti)認為,“為了成為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辯證唯物主義’必須承認思想和存在的異質性”(45)L. Colletti, Marxism and Hegel, Verso, London, 1973, p. 104.。這類觀點極為普遍(46)See, e.g., G. Lukács, “What is Orthodox Marxism?”,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Merlin Press, London, 1971; J.-P. Sartre, “Materialism and Revolution”,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Hutchinson, London, 1968; A. Schmidt, The Concept of Nature in Marx, Verso, London, 1971; Norman, Hegel, Marx and Dialectic, chs. 2, 3, 5.,但它們是錯誤的。科萊蒂堅持認為思想有別于物質,并聲稱這是唯物主義。但把思想與物質完全分開——以這種方式使它們保持分離——是二元論而非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斷言沒有獨立于物質的思想,堅持思想與物質的統一,是一元論的一種形式,同一性理論的一種形式。

唯心主義同樣如此,它也是一元論的一種形式。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在拒絕二元論以及主張精神和物質相統一方面是一致的。除此之外,這兩種哲學是相反的。因為按照唯物主義,所有現象都是物質的而非觀念的。意向性、理性和其它精神現象最終在物質上得到體現。自然過程是我們理性能力的基礎。通過基于更簡單自然條件的自然過程,人類思想和活動產生和發展。心靈是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并發生作用的物質;它沒有超越物質世界。不訴求于理想的或超驗的原理,這將需要描述它和解釋它。這些是恩格斯的觀點。他提出自然中的辯證法思想的目的不是要使自然觀念化,而是要使精神自然化并發展一種與現代科學相符的唯物主義形式(47)This is a slightly revised version of “Engels and Materialism”, Engels Today: A Centenary Appreciation. Ed. Christopher J. Arthur. London: Macmillan, 1996, pp.153-172. 我很感激Colin Radford、Robin Taylor以及特別是 Simon Glendinning對本文初稿的評論。。

猜你喜歡
生物學物理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只因是物理
井岡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44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谷稗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處處留心皆物理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三腳插頭上的物理知識
PEDF抗腫瘤的生物學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伊人AV天堂|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国产激情第一页| 青青草欧美|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久视频免费精品6|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99在线| 欧美啪啪网|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新|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日本午夜三级|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深爱婷婷激情网| 99伊人精品| 欧美69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re在线视频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四虎综合网|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一级不卡毛片|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成人第一页|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第一页|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91麻豆国产视频|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性视频|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国内a级毛片|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一级小视频|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