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珺同 (英國皇家伯明翰音樂學院)
“月光”通常給予人祥和與美好的藝術意境。德彪西和貝多芬都是音樂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音樂巨匠,他們都以月光為題創作了撼動世界的鋼琴巨作。這兩首作品分別是來自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clair de lune》和來自古典樂派作曲家貝多芬的《piano sonata NO.14 in C-sharp minor , OP.27, NO.2》。這兩位音樂大師都將其想象力充分融入到“月光”當中,卻碰撞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藝術情感。在著名人士對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評價中,認為貝多芬這首作品展現了他“幸福”和“悲傷”兩種情感的極端沖擊(Hausmann ,2016)。而德彪西“月光”曲的第三樂章《clair de lune》被評為毫無疑問是德彪西最美好的作品之一(Devoto,2008)。雖然這兩首曲子都圍繞著“月光”來抒發音樂情感,卻有著太多截然不同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兩首曲子還充分展現了古典主義音樂和印象主義音樂的根本區別。因此,為更好的鎖定研究目標,本論文將針對兩首“月光”的情感表達,旋律分析和演奏技巧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對比其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不同的音樂時期擁有不同的演奏風格。以古典主義時期為例,這時期的音樂充滿著莊重感,并擁有嚴格的寫作格式。貝多芬的“月光”便是以奏鳴曲形式進行創作,一共有三個樂章,采用了進行曲式的寫作風格。而且這首“月光”奏鳴曲的節奏類型非常固定和統一,節奏上沒有過多的變化,整首曲子擁有著強烈的格式感。例如,在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中,右手聲部使用了八分音符來構成三連音的方式,便貫穿了整個樂章。左手聲部則是利用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為動機,將其從頭到尾作為連貫的和聲烘托。在第二樂章中,貝多芬則運用了以四分音符構成音程的形式進行寫作,整個第二樂章沒有使用別的音符。第三樂章,也是整套曲子表達情緒最激烈的樂章。因為在這個樂章當中,無處不能感受到貝多芬的憤怒情緒。而為了展現出這種激烈的情感,貝多芬采用了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貫穿全樂章,并標以急板的速度來展現這種急促的感覺。從此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在“月光”奏鳴曲中所使用的音符,都是在現代樂理上比較基礎和常見的,音符和節奏上并沒有使用過多的變化,從而使整一套曲子展現出其規整性和嚴格的寫作形式。正因為這樣明顯的音樂結構,聆聽者能非常直接的感受到樂曲所表達貝多芬心中狂熱的愛,還有多愁善感(Anderson,1956)。
古典主義后期,人們經歷了動蕩不安的局勢,更希望能展現出自己感性的一面。古典主義之后的音樂相對更開放了,許多音樂的表現不再受嚴格的曲式結構控制,聽眾更能感受到音樂的自由。而德彪西的“月光”,便創作于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后的印象主義時代。因此德彪西和貝多芬的“月光”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德彪西的“月光”擁有許多節奏型上的變化。相反,貝多芬的“月光”中節奏型是非常統一的。所以,德彪西的“月光”擁有非常強烈和豐富的感情色彩。而在貝多芬的“月光”中,每一個樂章都非常明確的表達著同一種思想感情(Printemps, 1887 cited in Byrnside, 1990)。例如,德彪西的“月光”可分為四個主題。在第一個主題中,德彪西不僅采用了八分音符和附點四分音符,還有附點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構成的三連音節奏,更使用了不同的音程與和弦。在節奏上有豐富的變化。而在第二個主題,德彪西使用了三個八分音符為一組,組成了三連音節奏,還用了滑音。在第三個主題中,左手聲部使用了以六個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六連音節奏。而第四主題中,德彪西卻使用了八分附點音符和以三個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三連音節奏型來表現他熱烈的情緒和緊湊的音樂氛圍。所以,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和音符的使用和節奏的變幻上比貝多芬的“月光”更具有創造性和色彩性,寫作形式也更加自由。由此,可以看出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和印象主義時期的音樂有著非常巨大的差別。
速度,是決定一首曲子所展現的氛圍和情感表達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由于貝多芬的月光是以奏鳴曲的形式寫作,所以三個樂章分別標明著三個主要速度,它們分別是Adagio , Allegretto 和 Presto。
而且奏鳴曲式的節奏在彈奏時要求精確,而且曲目并沒有標明可以使用自由節奏(rubato)。所以貝多芬每一個樂章非常明確的在表達他的同一種情緒,因為每個樂章的速度都很統一。例如貝多芬在第一個樂章中所標明的速度是緩慢柔和(Adagio)的,似乎在象征他心中的愛和多愁善感。表達著浪漫的愛情和美好的月色的同時,又似乎描述著黑暗之處的事情,非常令人神往。但在第二樂章中,他使用的節奏變輕快了,因為第二樂章使用了很多短樂句和輕微的斷奏,使整個樂章的氣氛活潑了起來。最令人振奮的是第三樂章,貝多芬使用了非常急促的速度來表達整個樂章的音樂。是整個奏鳴曲中情緒最激烈的一個樂章,充滿著貝多芬的無限憤怒,也被譽為貝多芬最憤怒的曲子。總的來說,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在情感表達上可以分為三種情緒,分別是浪漫的,活潑的,和憤怒的。
而與貝多芬不同的是,德彪西采用了一首樂曲的形式,表達了印象主義的“月光”。這首“月光”曲不像奏鳴曲般分為三個大樂章,它采用了將一首完整的樂曲分為多個主題的方式,來展現不同的音樂情感。德彪西曾說過:“他希望能表達更多不一樣的東西”(Schmitz , 1950)。因此,德彪西的“月光”中含有著比貝多芬的“月光”更豐富的音樂情感。例如,在他的第一個音樂主題中,他表明了Andante這個速度術語,意思是行板,緩慢的,彈奏的時候像是月光從天空中傾瀉下來的感覺。第二個主題中,德彪西表明了rubato這個自由節奏的速度術語,并且是比第一個樂章稍快一些。在這個主題中,有三句較為相同的樂句。但是,在使用節奏自由演奏方式時,這三個樂句卻完全不一樣。他們時快時慢,像是在表達糾結的情緒,從而過渡和引出下一個主題,“un poco mosso”。在這個主題中,比前面兩個主題的速度都快很多。而密集型的音符像是在表達月光在緩緩流淌的河流中閃閃發亮。在樂曲的最后,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原來的平靜,似乎與第一個主題遙相呼應。由此可以看出,貝多芬的“月光”,是蓄勢待發和激昂的;而德彪西的月光,卻是細膩而溫柔的。
和聲,是主導這兩首“月光”的寫作關鍵因素。和聲對音樂的色彩起著決定性因素,一旦和聲轉換,音樂的氛圍也會立刻隨之改變。這兩位音樂巨匠都使用了不同的和聲技巧來展現他們心中對“月光”。貝多芬傾向于使用交響樂的感覺來寫作鋼琴曲。所以,貝多芬的“月光”,和聲飽滿,像是一個合唱團,或一個交響樂隊在同時歌唱或演奏多個聲部。相比之下,德彪西的“月光”對和聲的使用更加自由,擁有著更多的變化。而貝多芬的和聲使用較為固定。因為貝多芬的主和聲變調是固定的從C大調變成降B大調。相反,在德彪西的月光中,這種類似的變化卻無處不在(Schmitz,1950)。
在鋼琴演奏技巧中,最重要的還有“踏板”技術的使用。這兩首“月光”的踏板使用是完全不同類型的。首先,把握住適當的時候來更換踏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在貝多芬“月光”中,術語“senza sordini”,表達了演奏者需要更流暢的彈奏出旋律的音響效果,所以輕踩踏板和無縫連接和聲是非常必要的(Taub,2002)。然而,德彪西是通過一首曲子來描繪一幅“月光”的風景畫,所以是需要達到朦朧或半透明的音色。并且德彪西想要描繪的銀光閃閃的月光是平靜,美好和明亮的,所以在和聲頻繁變化時更換踏板是非常必要的(Schmitz,1950)。另外,在演奏時使用踏板的深度也是非常講究的。在演奏貝多芬“月光”非常充滿力量的片段時,踏板稍微踩深一些更能烘托激昂的氣氛。
綜合以上的研究,這兩首“月光”曲所演繹的月光景象是完全不一樣的。通過對比他們的音樂情感表達,和聲和演奏技巧,發現古典主義音樂和印象主義音樂擁有許多不同的方方面面。例如古典樂派,有著嚴格的音樂寫作規則,并且相對容易令觀眾理解。而印象樂派的寫作更自由和更具有創造力,卻相對較難理解,但是它給觀眾留有非常豐富的想象空間。當作曲家向觀眾描繪一幅幅精致的音樂畫時,每位觀眾們可以通過他們獨特的想象力,看到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