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皇甫淑君 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國標舞包含摩登舞和拉丁舞兩大類,共10個舞種,都是從全球不同地域的多種風情舞蹈演變而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從業人員對國標舞審美的不斷追求,國標舞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和中國的古典舞、民族民間舞不同,國標舞的演變過程反映出了西方人大膽的創新理念,注重與時代同步變化的過程,以及注重基本技術內容的規范性。在形態和表現語匯方式上,包括服裝的樣式上,也更加崇尚追求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其國際化尤為明顯。在歷史上,國標舞到了美國形成了美式摩登舞,到了蘇聯形成了交誼舞,但唯獨雙人舞的形式一直未變。存在于我國的交誼舞和國標舞也因為世界歷史格局的演變和影響而先后進入我國。
決定國標舞走入世界的一個重要節日為英國黑池冬季花園的黑池舞蹈節Blackpool Dance Festival,這里的一座歷史悠久的皇家建筑把國標舞帶向了世界。但縱觀近代以來英國黑池舞蹈節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國標舞并不是英國黑池舞蹈節的固定節目。英國黑池舞蹈節的舉辦地自19世紀從皇家用途轉為對外開放用途后,舉辦過多種舞蹈的比賽,都是當時最流行和最受當地人群喜愛的舞蹈類型,直到20世紀初標準舞(Ballroom Dance)的出現。隨著跳標準舞的舞者越來越多,該舞種才逐漸成為英國黑池舞蹈節至今將近百年的過程中唯一不變的舞蹈內容。決定一個舞蹈是否成為該舞蹈節的重要內容,取決于不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人們最喜愛的舞蹈是什么。如果未來某一時期國標舞的舞者少了,并被另一種能夠引領世界舞蹈潮流的新式雙人舞取代,那英國黑池舞蹈節也會隨之改變舞蹈競賽內容。那么問題來了,歷史上有多少存在于西方的舞蹈因這樣的發展形勢而被人為地忘卻和塵封?保留至今的芭蕾舞、國標舞、現代舞等西方舞蹈就是歷史的寵兒,與我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等需舉國之力去保護和傳承的存在于民間的非物質化遺產類舞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于國標舞具備社交屬性,且反映了西方人對于雙人舞的獨特理解和情懷等文化問題,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當時確定了以競賽形式的發展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其舞臺的藝術創作形式直到進入中國后才有所突破。國標舞的雙人競技形式傳遞出了個性張揚的魅力,透露出西方人對于對抗和優勝劣汰的思維模式,具備與體育項目同樣的觀賞效果。賽場上各個年齡段的組別設置,同場同樣的雙人舞卻有不同的組合形式,爭奇斗艷。音樂相同,但每一對舞者的組合形式和音樂處理能力都有所區別。競賽過程通常用淘汰和名次賽的形式進行排名。評分的形式是位于舞池周邊站立的評委現場同時打分,以現場公布成績為主。其節奏感、直觀感更加強烈。舞者陶醉于其中,而四周圍的觀眾也從不同的角度享受著觀賞的快感,背后充滿了競爭性與零和規則[1]。另外,國標舞頻繁的競賽形式也無形中加速了舞蹈的演變,每年的世界冠軍和各個國家的冠軍都是該舞蹈的風向標,新老更替給國標舞帶來的變化滿足了不同時期觀眾的審美需求。業余培訓、院校人才培養的授課教學內容也會隨之變化。與F1方程式、汽車拉力賽、足球等項目相類似,賽場上的最新舞蹈技術對舞者們有強烈的引領作用,并被大量運用于院校和培訓市場中。在這一點上,國標舞競賽引領發展的模式在其他舞蹈上還未出現雷同。
以上國標舞所反映出的特點又與中專院校的人才培養、業余少兒培訓市場運作和廣大成人舞蹈愛好者的需求相符合,在國內短短30多年來獲得了急速發展。但在國內的各類高等院校中又出現了不同的情況。由于校外市場推崇頻繁的競技性,高校國標舞學生頻繁地進行比賽實踐,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這勢必會導致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急功近利,缺乏有效的培育機制,而學生的心態趨于浮躁,國標舞專業學生的就業出路過于單一等問題。從學科建設角度來說,高校國標舞專業普遍存在學術產出能力和科研質量較滯后的現象,高校的國標舞教師也缺乏可持續性的學術積累過程,導致國標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與校外市場發展的脫節。而國標舞的發展是由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來左右的,這與以往國標舞在西方國家的發展情況有關,國標舞在西方國家并沒有在學校里成為單一的學科,而在我國已經有將近30年的學科發展過程,但又因為市場發展的大環境,從而造成在國標舞的領域并沒有出現科研院所和舞團類群體。未來國標舞的院校發展該如何探索出一條非商業化的學術研究大環境,國標舞舞蹈本身是否能夠通過研究加以創新等問題,仍值得我們深思。
國標舞自成為國際性舞種以后,催生出了大量的業余培訓市場,借助各級頻繁的競賽活動,使國標舞從業人員及教師從中獲得豐厚的利益和發展空間,如每年眾多的國際性、國家級、地方級競賽活動,各地方的少兒業余培訓考級,遍地開花的國標舞業余培訓機構,源源不斷的院校畢業生開班創業,各地方持續性的教師評審培訓等,使國標舞這個國際性的舞蹈也借助中國快速發展的內需市場,更加穩固了市場發展的可持續性,并促使市場發展呈滾雪球式的井噴發展景象,由此催生出大量的周邊產業,如服裝品牌、舞鞋品牌、地方協會、競賽運營機構、千人規模的藝考培訓、旅游業、平面廣告、音像產品、美容美發產品等,每年為國家貢獻的服務型GDP產值也相當可觀。市場經濟特征的優勢尤為明顯,借助當下全球化發展的良好環境,讓更多的國人走出了國門,更多的國外舞者也頻繁來到中國參加競賽和授課等活動。得益于我國改革開放和擁抱世界的政策,國標舞不但增加了文化藝術內需,還促進了我國與歐洲、北美、東南亞、澳大利亞、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更緊密的人文交流。
在此環境下,國內的國標舞發展出現了兩個短板。一方面,國標舞作為文化藝術的一個門類,行業內的發展景象非常繁榮,但在行業外的知名度和宣傳力度并不大。甚至到目前為止,廣大的國內群眾對于國標舞的認知還停留在交誼舞和拉丁舞上。在行業內圍繞競賽的活動已經運用到先進的巨屏、計分系統、評分系統、檢錄系統等高科技,但在行業外如幕課、線上交流、AI、App、專業的企業管理經營模式等領域還未踏足,導致國標舞的發展缺乏科技性和廣泛性的推動。另一方面,國標舞專業的院校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的研究環境,導致院校成果只停留在舞蹈技術層面,與市場發展的綜合性導向有所脫節。業余培訓是為了競賽和升學,中專也是為了競賽和升學,而高校也成了為競賽和創業而培養人的基地,高校的國標舞專業并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發展定位。科研教改項目及創造性的內容也習慣性地只關注已有的,并未思考未來發展所需的領域。
國外的從業人員都是以業余愛好來學習和參與國標舞的。而在國內,國標舞分為業余培訓和專業院校兩種體系。而學習國標舞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在院校內,由于競賽拿成績的競爭需求,在校生學習舞蹈以外知識的機會并不多。這就導致國標舞本科階段大量的畢業學生以創業就業的居多,而選擇繼續深造的反而占少數。
相關研究表明,包括藝術類國標舞和體育類體育舞蹈在內的國內業余培訓教師和學員人數占到全國行業從業人員的80%以上,運營類、組織競賽類和周邊產業類從業人員在5%以內,專業院校的教師和學生的人數比例則占到15%以內。把專業院校的教師單獨拿出來分析,學生和教師的比例為200 ∶6。把院校的教師單獨拿出來比較,中專院校的教師和高校教師的比例為7 ∶2。也就是說,在國內高校從事國標舞教學及科研型的教師占到全國國標舞從業總人數的比例遠少于0.2%,每年能培養的研究生學歷人數也處于“國寶級”,這也直接導致國標舞高校層面的人才培養在學科建設和科研領域的成果量對于國標舞的大環境發展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科研院所、創作型舞團就更沒有蹤跡了。這和綜合類舞蹈的情況截然不同,不能說國標舞的行業市場發展得好,我們就應該都往單一的方面去思考。高校的國標舞專業該如何建設,如何培養人才,如何提高高學歷人才的比例,如何擴大國標舞的學術性交流活動,如何借助區位優勢積極與東南亞、日韓及歐美的藝術類院校開展學術研討等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將用更加嶄新的姿態來擁抱世界。其中,我國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和突破具有廣闊的前景。以國標舞為縮影,其在國內發展至今,令人振奮的發展成績碩果累累,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其發展的短板,未來國際舞的發展還需要什么?需要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并與不同行業的發展進行比較。國標舞的產生過程和市場發展情況都對國標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校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平臺,應著重思考如何走好發展之路,以及如何在快速發展變革的全球化時代做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