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亮 重慶文理學院
我國的民族樂器歷經上下幾千年的傳承,也因此,其作為獨具中華特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學習傳統民族吹管樂器,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我國獨具中華特色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使學生獲取更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更好地繼承以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如今,可能會由于民族吹管樂器學習過程過于枯燥,不具備較高趣味性,從而大大遏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因此,為了更好地繼承以及推廣我國民族吹管樂器,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以下正是對這多種措施的詳細探討。
作為一項需要長時間學習的科目,學生在學習民族吹管樂器的過程中,往往會由于長期大量枯燥的練習而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在實際民族吹管樂器學習的過程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往往會以黑板報、櫥窗、PPT展示有關視頻及圖片的方式,不斷加深學生對于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了解,同時還可以將一些與民族樂器有關的視頻及圖片展示給學生[1]。此外,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其還能直觀地演示給學生嗩吶、笛子及簫等民族吹管樂器有關理論知識里的經典樂曲,以供學生欣賞,使學生意識到傳統民族吹管樂器獨特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由于音樂本身所具備的獨特的藝術表現,能夠同美術、雕塑、繪畫等表現形式產生美學互動,也因此,在教授給學生民族吹管樂器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將樂曲及美術有關的歷史文化同歷史等多項學科相結合,并且鼓勵學生在課下從多種渠道查詢有關材料。為開闊學生眼界,教師可以根據每一類民族吹管樂器獨特的風格及特點,輔之以相適應的文字或講解,從而幫助學生在欣賞民族吹管樂器演奏視頻的過程中,也能夠得到視覺享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樂曲內涵及特點,開闊學生視野,以激發學生學習民族吹管樂器的興趣。
在組織學生進行民族吹管樂器學習過程中,要想獲取良好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激發起學生對民族吹管樂器的學習興趣,而興趣往往建立在了解并深入掌握的基礎之上。因此。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必須加強對民族吹管樂器理論知識的理解及練習力度,并明確掌握每一種樂器的特點以及發聲原理,這樣才能夠在日后學習以及吹奏的過程中,將各個吹管樂器的特點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給觀眾以優美的視覺及聽覺享受。但是,學生在進行民族吹管樂器原理及基礎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往往需要經過一個漫長而枯燥的學習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由于過于枯燥冗雜,以致無法看到較大成效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講解民族吹管樂器的過程中,必須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具體而詳細地講解吹管樂器的基礎知識及動作要點,并在基礎知識及動作要點講解過程中融入創新型理念,使得講解語言具備較高的生動性及趣味性,這樣才能夠防止在教學過程中因為過于枯燥而引發學生厭學心理。此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民族吹管樂器實際表現及發聲原理,并在講解完基礎知識及特點之后,由教師進行現場演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一樂曲的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強烈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以更為直觀形象的語言描述表現出美麗草原風光,同時抒發對草原強烈的熱愛之情,方便學生在觀賞之余感受到情感共鳴,從而深入該曲子,了解樂曲特點。同時在教室演奏《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一樂曲的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提示學生該樂曲演奏時演奏人的呼吸節奏,并詳細講解呼吸技巧。而在講述的過程中,教師還必須同實際實踐相結合,并感受學生呼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呼吸技巧及演奏技巧,以方便學生日后民族吹管樂器的學習[2]。
在如今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技術已經深入各行各業當中,因此在學生進行民族推廣樂器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通過將多媒體技術及設備等引入教學過程中,使得民族吹管樂器的教學課程具備更高的質量以及效率。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在課前備課過程中,將民族吹管樂器的吹奏圖片及視頻編入PPT中,并在旁邊輔以適當的講解,幫助學生更為直觀正確地認識樂器本身,同時在PPT的講解以及有關教學視頻觀看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所選擇的內容以幫助學生掌握好該民族吹管樂器的發聲原理、特點、吹奏方式、音色及呼吸節奏等為中心。在PPT內容編制過程中循序漸進、由淺而深,逐漸加深學生對民族吹管樂器有關一系列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掌握,而不能一蹴而就,直接將高深而枯燥的理論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極大地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通過播放PPT中所插入的音頻以及視頻,教師還能夠將原本枯燥的吹管樂器教學轉變為更具有趣味性以及生動性的趣味課堂,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民族吹管樂器學習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向學生講解樂器有關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這一類課堂及課外實踐活動過程中,多與樂器接觸,可以更為明確直觀地掌握吹奏技巧,理解吹管樂器的音色、發聲特點、吹奏技巧及方式等,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吹管樂器知識,并且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以及吹奏能力。
而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吹奏小組,使得吹奏小組內部成員之間進行各種親密的溝通以及合作,并且在小組內部共同練習,從而提高學生吹管樂器的吹奏水平。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當中開展競賽或公開表演,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吹管樂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突破及進展,以增強學生自信心,并且給學生提供廣闊舞臺展現自己,同時鼓勵學生積極表現,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3]。
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傳統吹管樂器如今都以更為合適的措施進行著繼承及發展。而要想在民族吹管樂器領域進一步地推動其廣泛傳承,教師首先必須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講解基礎動作以及知識,并且以趣味性的語言或動作來創建良好學習環境。其次,教師必須將更為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引入民族吹管樂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這一部分知識。最后,教師必須注重將理論及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實踐活動,從而加深學生對民族吹管樂器的理解,并且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獨特的想象力及創造力,促使學生有更高的欣賞水平以及審美水平,從而提高其吹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