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海 趙慧萍 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伴隨著2001年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實施和貫徹,國家對學前教育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幼兒美術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高度和新任務,同時也對學前教育階段美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接下來我們對比一下新舊《綱要》內容要求的變化:舊《綱要》有關藝術領域內容主要以提高美術的技能技巧,了解美術的相關知識為基本標準,而新《綱要》要求淡化對美術技能的學習,加強對幼兒創造力、表現力、審美力、能動力的培養,更加重視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然而,現階段高職高專學前幼兒美術教學中還出現了很多問題,直接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幼兒美術學習的積極性,疲于應付課堂內容,僅以完成任務的心態來完成本門課程的學習。因此作為學前教育美術教師的我們應該深入思考,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手段、深挖《綱要》的新要求,從而更好地應對幼兒美術的教學要求,滿足幼兒園教師的人才需求。
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在校美術教師大多是畢業于各大高校美術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對幼兒美術基礎知識知之甚少,因此會在教學當中只偏重美術專業技能教學,從而忽視了幼兒美術教育的真正目的。還有一部分是由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承擔這門課程,這部分教師對幼兒的發展比較了解,對美術知識卻知之甚少,缺乏造型能力。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現階段幼兒美術教育的要求不相符,難以達到幼師美育的培養目標,在實踐教學當中也不能滿足幼兒美育的教學需求。
我國高職高專學前教育的學生生源基本由高中生和中職生兩部分構成,其學習基礎薄弱,繪畫基礎更是薄弱。所以教師會設置素描、水粉、線描等課程,用大量的時間解決學生的造型問題,從而導致課程內容設置單一。教師的授課方式還沿用美術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理論講解——作畫步驟示范——學生練習,這樣既脫離了幼兒美術的教學要求,又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職高專院校中對許多課程的評價都是以過程性考核為主,基本課和理論課的評價方式一致。但是對于本門課的評定事實顯得這樣的評價不全面、不科學、不合理。以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為例,學生主要來源于高中學前和中職學前這兩部分,因此掌握知識的能力不同,高中學前對理論掌握較快,對技能教學的掌握就比較慢。中職學前在中職求學三年基本接觸了學前相關知識的學習,上手比較快。但是教師采用相同的評價方式就顯得不合理、不科學,缺少評價的多樣性,勢必會對教學活動的開展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作為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過實踐將幼兒園一線美術教學需求收集起來整理成案例,并將兒童主題繪畫的實例引入課堂當中,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討論、啟發、提問、分組創作、結對幫扶以及微課、網課學習的形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創作潛力,以促進學生對幼兒主題畫、兒童創意畫的理解。對于繪畫能力差的學生,教師可分別制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輔導。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所學知識設立不同的主題,進行兒童故事畫的創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結合學前語言、健康、科學等知識進行創作,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審美能力。
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信息化評價手段,增加“自評、互評、他評”多種形式,加大學生平時成績的比重,調動學生對平時課程任務的學習積極性。在評價中,老師可以降低對學生的要求,鼓勵學生運用幼兒美術審美要求進行評價,學習掌握幼兒心理的發展特點,學習運用幼兒美術的評價方法,使得評價更加科學、公正、合理。
加強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的合作關系,讓教師和學生共同走進實踐崗位,從而發現、了解并學習不同階段幼兒的發展特點,設立幼兒美術正確的教學目標,更新對應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專業教師在教授學生時能對癥下藥、合理教學,以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和高職學前美術隨著社會的發展、美術形式的多樣、美術素材的繁多以及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幼兒美術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教師的教學思想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設立適應專業發展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內容與形式,才能跟得上學前美術教育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