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隨之提升。音樂作為人們表述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不同的民族往往擁有著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這種多樣化的民族聲樂組成對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幫助學生了解民族聲樂背景的前提下,通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的方式,優化實際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效果,就成為現階段備受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
隨著人們教育思維的轉變和中國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越來越多的人將注意力集中到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上來,很多高校都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有關民族聲樂的教學內容。雖然,這一時代發展現狀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注入了很多活力,但是受固有高校聲樂教育思維及學生基礎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影響,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都無法接受高校高強度、高專業性的民族聲樂教學,不僅阻礙了這一課程的開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聲樂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程度,為民族聲樂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隨著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研究的推進,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越發地凸顯出來,結合以往的教學研究,筆者認為,其重要作用大都集中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民族歌劇實踐能夠豐富原有的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內容。隨著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人們對民族聲樂這一民族特色產物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民族歌劇作為民族聲樂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只有深化這一表現形式在高校民族聲樂中的應用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們對音樂的學習體驗,同時增加學生們對于民族聲樂的了解,為后續開展更加深入的聲樂教學奠定基礎。
其次,中國民族歌劇實踐能夠提供更多的民族聲樂教學模式。就中國民族歌劇來說,其中往往蘊含著不同的聲樂演唱方式,由此,在未來的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這一模式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轉變學生學習聲樂的模式,讓學生通過情景化、故事化的歌曲演唱方式,提升對民族聲樂的感悟,從而實現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目標。
最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夯實學生的聲樂技巧。結合以往的中國民族歌劇實踐來看,演唱中不僅會涉及不同的語言、發音特色,也會為學生們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些中國民族歌劇所具備的特殊優勢都能夠對學生的聲樂技巧進行訓練,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好、更自然的民族聲樂學習效果。
結合以往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研究,筆者認為,在未來的高校教育過程中,如果想要凸顯中國民族歌劇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積極影響,首先應該做的就是結合不同中國民族歌劇的背景故事,讓學生們在了解故事、人物情感的前提下進行后續演繹,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將情感筆觸融入實際聲樂的演唱中去,以此獲得更好的民族聲樂學習效果;其次,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也應根據歌劇中不同層次的人物聲樂內容,引導學生將表演與聲樂進行有機融合,以提升學生在民族聲樂演繹中的張力,為其后續的聲樂學習奠定基礎。比如,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播放中國民族歌劇《白毛女》選段的方式,讓學生反復感受聲樂演繹中的情感色彩,以此實現對學生的民族聲樂教育。
綜上所述,隨著原有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對于高校這一課程的積極影響也越發地受到人們關注,由此,本文結合以往對這一內容的研究,探究了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對民族聲樂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開展方式,希望能對未來高校民族聲樂課程的開展做出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