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信
(安陽師范學院 甲骨文研究院,河南 安陽 455000)
2019年是殷墟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為隆重慶祝這一甲骨學史上的盛事,國家專門于2019年11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座談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習主席在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同時,他還要求:“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希望廣大研究人員堅定文化自信,發揚老一輩學人的家國情懷和優良學風,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摘自2019年11月1日《習近平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習主席的這封賀信,是政府推動下的甲骨文研究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新階段前進的動員會,必將極大地鼓舞向甲骨文研究新高峰攀登的甲骨學者們的斗志,從而把新時代的甲骨學研究推向更大的輝煌。
正值全國史學界全面深入落實習主席《賀信》精神之際,安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郭旭東教授甲骨文研究團隊的新作《殷墟甲骨學大辭典》(以下簡稱《大辭典》)編纂完成,并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就在此書出版前夕,出版社的朋友們特邀我審定、閱讀此書,這是對我的信任和厚愛,我表示十分感謝!先睹為快的我,本著對作者和出版社負責的精神,認真拜讀了這部厚達1200多頁,洋洋灑灑3584個詞條的大著,我為這部《大辭典》豐富的內容和翔實的文字所折服!也為編纂者的“上窮碧落”找線索,千方百計聚材料的辛勤勞作表示慰問和由衷的敬佩!
安陽殷墟是是世界文化遺產甲骨文的故鄉,120年前的1899年,甲骨文被偉大愛國主義學者王懿榮發現以后,直到1910年甲骨學家羅振玉才考證其出土地安陽小屯村一帶曾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的晚商都城。自此,退隱歷史后院的“蕞爾一邑”小屯村,才又被學者們推向世界文明史的前臺。不僅如此,甲骨文使被“疑古派”否定了的商王朝歷史,重新建立在有文字可考的基礎之上,成為海內外學者公認的中國歷史的開篇。為了搜尋更多有科學記錄的甲骨文,自1928 年開始的大規模發掘工作就有15次。雖然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暫停,但1949年新中國甫一成立,就又開始了繼續發掘工作,并持續至今。安陽殷墟歷年出土的15萬片甲骨文,是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商文明歷史遺珍。幾代考古學家的努力,為我們打開了殷墟這座“地下博物館”的璀璨華美文化圣殿的大門,從而有可能使世界人民步入這座文明寶庫的堂奧,并在時空隧道的穿越中,實現與古人的對話和心靈感應,從而為博大精深的殷墟文明的深厚底蘊所震撼。因此,殷墟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和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是各國人民對殷墟甲骨文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所占重要地位的高度重視與肯定。而殷墟文化和甲骨文明由“中華遺珍”向“世界文化遺產”的飛躍,也進一步加強中國學者傳承、發展與弘揚“世界雙遺產”的歷史責任與歷史的擔當。
為傳承、發展與弘揚甲骨文與殷商文化,曾在2016年12月,作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發行出版了由我任總編的海內外第一部以文字和圖像相結合,并全方位而形象地展示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文化的大型工具書——《殷墟文化大典》(以下簡稱《大典》)。這部《大典》以甲骨文、考古和商代史三個方面為綱,對百多年來殷墟文化的發現和研究成果,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整理和編排,因各有關方面內容又可獨立成卷,即甲骨卷、考古卷、商史卷共3卷6冊出版。這部全方位展現殷墟甲骨文化的著作,以其收集資料全面和內容廣博準確,贏得了學術界的贊譽和推崇。當年在遴選《大典·甲骨卷》的編纂人員時,鑒于安陽師范學院研究團隊,有著身處殷墟的地利優勢和相當學術積累,而刻苦鉆研的精神,使他們初生牛犢不怕虎,順理成章地就使他們成為這部甲骨學史上沒有前例的《大典·甲骨卷》撰著者的首選。在編纂《大典》時,我按出版社的旨意,要求各卷的編寫盡量壓縮文字,或精簡內容,因而個別詞條有“意猶未盡”,或為壓縮而壓縮,顯得上氣不接下氣之感……因而我在《大典》總序中說過,編寫時出現的種種不是(及朋友們指出的或是我們自己認識到的),即留下的“遺憾”,總會成為后來人的教訓,并從此走向新的成功。
現在這部即將與讀者見面的《殷墟甲骨學大辭典》,無論是在詞條的設計方面,還是在擴容的用心方面,以及在詞條寫作的深度和系統方面,都比《大典·甲骨卷》大大前進了一步,并在《大典·甲骨卷》的基礎上加以豐富,并全方位加以闡述,大加補充,從而使辭條的立意和辭條的涵蓋面更加完善。因而可以說,這部《大辭典》,是原《大典·甲骨卷》的升華,堪稱是一部全新的《殷墟甲骨學大辭典》。
這部《大辭典》的內容順序編排的甚為縝密和新穎,即全書把林林總總的甲骨學研究成果統為三編:第一編詞目、第二編人物、第三編著作。第一編“詞目”又分為兩大類,一是甲骨學名詞與專門用語。二是甲骨文字詞解,其下更細分為一般名詞(包括時間詞、空間方位詞、天象氣象詞、地理邦族和方國等)、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副詞、習慣用語等。再現了使用甲骨文的殷商時期人們社會生活種種和甲骨文再現的商代宗教崇拜與占卜祭祀活動的場景。因此也可以說,有關甲骨學自身規律的復原和甲骨文字釋讀的豐碩成果等等,通過本《大辭典》所列條目的條分縷析,一一作出來龍去脈清晰的解答。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分所收兩千多個詞條是一部分解了的甲骨學“通論”和集諸家研究于一書的甲骨文字“簡明字典”;第二編“人物”又分為古今兩大類。所謂“古”專指甲骨文上記錄的商代人物。所謂“今”則專指1899年甲骨文發現以來,推動甲骨學研究前進,作出貢獻的幾代甲骨學家。甲骨文上記錄的人物,是商代歷史上的真實存在,諸如先公先王、商王配偶、諸婦諸子、臣工百官、貞卜人物與酋邦侯伯等十一類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物,在商朝歷史舞臺上演出了威武雄壯的史劇。這些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人物,在今天能“活”起來,并在其相應歷史定位上“亮相”,是120年來甲骨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而第二編所列“今”人,即現代研究甲骨文的幾代有貢獻甲骨學人,并著意對“甲骨學四個第一人”“甲骨四堂”“殷墟考古十兄弟”“甲骨學八老”“甲骨學六外國權威學者”“甲骨學五位資深學者”等的學術成就及研究特點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因此可以說,這部分是創造輝煌商代歷史的“商史人物傳”和創造了甲骨學120年輝煌發展史的當代甲骨學家“群像”。甲骨學家們的守護、傳承和道德文章,是我們后學要繼承和弘揚的寶貴精神、財富;本《大辭典》第三編安排的“著作”,就是對甲骨文著錄、甲骨文字考釋著作、甲骨學研究專著(占卜占法、文法文例、校訂綴合、斷代分期及各種研究專題、商代史專著)、甲骨學史研究、工具書、學者傳記、甲骨書法及書法理論專書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方位的追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分是120年來甲骨學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示與總結。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介紹海內外研究成果全面,評介科學客觀。特別是海內外著作搜介如此之多,是需千方百計的。特別是作為地方大學的郭旭東甲骨學研究團隊,搜某如此之多的海外著作是相當不容易的!他作為我們擴大了認識海外甲骨學研究進展的窗口,我們應感謝他們的努力和奉獻!
如此等等。本《大辭典》甲骨文內容的展示,既充分體現了前輩著名學者的見解和觀點,又廣泛吸納了甲骨新秀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創見。為充實內容的展示,在一些重點的甲骨文字詞條中,適當增加了較為清晰的甲骨拓本與之印證。不僅如此,文中插入的甲骨拓片,還與書前的十八頁甲骨文彩圖前后呼應,使人耳目一新。特別是為了讀者的閱讀和使用本書詞條的方便,書后特意編輯了幾個“附錄”:附錄一、殷墟出土甲骨文收藏統計表。附錄二、《史記·殷本紀》與殷墟甲骨卜辭商代世系對照表。附錄三、商代王室世系及卜辭所見時王對受祭者稱謂表。附錄四、甲骨學大事年表。附錄五、引證參用著作目錄及簡稱。附錄六、甲骨學著錄書簡稱表。附錄七、本書采用甲骨文字形表 。音序索引。其中的“音序索引”,極大方便了讀者快速在書中找到所需查閱內容。而列出的附錄七“本書采用甲骨文字形表”,則是編纂者們在《甲骨文編》《新甲骨文編》《甲骨文字編》《甲骨文可釋字形總表》等甲骨文字典的基礎上,從甲骨文原拓片精選出來的一個個甲骨文原刻字形。顯然是作為本《大辭典》甲骨文字的依據,但這“字形表”堪為將一部甲骨文字典收入書中。特別是附錄四“甲骨學大事年表”,從時間的縱軸上,逐年展現了120年的甲骨學家的追求和每年所取得的成果。這與本書的第一編“詞目”、第二編“人物”、第三編“著作”緊密呼應,相得益彰。可以說,此三編是從橫向上展示了120年來的研究成果。因而本書“大事年表”與前一、二、三編內容融為一體,從而在全書一縱一橫中,立體地把120年來甲骨學發展成果和創造甲骨學史的人們經緯其中了。因此,我們說“附錄”不“附”,是本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特色所在。
甲骨文化絕學不絕,代有傳人。這部《大辭典》中編撰團隊中的張乃夫碩士在原參加我總編的《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的基礎上,在這次《大辭典》編撰中,輕車熟路,又有了新的提高與前進,即從近代史向古代史研究領域又前進了一大步!另一位撰稿者甘燕玲的研究方向為音樂,《大辭典》的編纂,是她把雋永的甲骨文,做為華美的樂章在盡情欣賞!而張源心碩士,參加我主編的《大典·甲骨卷》時,研究方向尚為傳媒,但又通過這次《大辭典》的編纂,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博士研究生的方向轉到了漢字與甲骨文……安陽師范學院郭旭東甲骨學研究團隊的年青學者們,出生于或工作在甲骨文發祥地安陽,深厚的鄉愁成就了他們對甲骨文的執著追求與深深的熱愛和敬重。這一次大型《甲骨學大辭典》的編纂,使他們的甲骨學研究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希望他們在全面掌握甲骨文研究百多年進展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寫出有創見的研究論著來!并逐步登上甲骨學研究的高峰!
本書的重要撰稿者郭旭東教授,雖然身兼數職,諸如歷史與文博學院院長、《殷都學刊》主編和市政協副主席等。繁忙的政務、公務占去了他不少時間,但他不改初心,仍然堅持著研究和著述。他不僅承擔了國家重大交辦課題“大數據、云平臺支持下的甲骨文字釋讀研究”的十個子課題之一的研究工作,而且見縫插針,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參加了《大辭典》的編纂工作。本書的完成和出版,與他的全力支持和精心運作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他曾經的老師,我為他這部有益于殷墟“雙遺產”弘揚大著的出版,表示熱烈的祝賀!
本書的另一位重要撰稿者張堅先生,可以說是我多年相知的朋友和“編外”學生,他1999年為拍攝大型文獻性紀錄片《百年甲骨》與我相識。在任駐京辦主任十多年后,回安陽市任文聯主席。雖然他多才多藝,但對故鄉的殷墟文化和甲骨文情有獨鐘。他肯鉆研,好學習。在官場上送往迎來,卻不屑于玩麻將、下象棋、打撲克,而把業余時間都用在了甲骨文化的鉆研上。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他寫得一手優秀甲骨文書法,對120年甲骨學發展及所取得的成就爛熟于胸。應該說,2012年他參加我總主編的《大典·甲骨卷》,他還是一位編纂大型辭書的生手,而這次參加編纂《大辭典》,則顯示了他功力的爐火純青。特別是本書的總體設計上,又有了創新和前進,即把甲骨文的現藏、著錄情況揉為一體,并將甲骨學發展120“大事年表”和本書使用甲骨文字“參考字形表”等豐富的信息作為本書的“附錄”,從而使本《大辭典》成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適應了多學科、多層次的人們,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認識和研究120年來國際性學問甲骨文的深厚文化底蘊的需要。因此,我為張堅教授所取得的新進展而感到高興,并在此向他致以最熱烈的祝賀。
開卷有益。我懇切希望,有興趣了解和認識殷墟甲骨文化的讀者們,有志于傳承殷墟甲骨文化的朋友們,不妨從展閱這部《殷墟甲骨學大辭典》開始!這部堪稱殷墟甲骨文化導游圖的著作,將會帶你走進殷墟甲骨文化琳瑯滿目的大觀園,并將帶你從這里攀上甲骨學研究的高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是以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