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芳 南京曉莊學院
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曾經說過,“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它外頭。”[1]漏窗,外國人對它的看法可能只是具有采光通風的使用功能,但是對中國人來說,漏窗不僅起到對外墻的裝飾作用,還能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在形式上,墻體隨著地勢的高低起伏與多個漏窗組成一線,無形地隨著墻體的起伏,營造一種隱隱約約的流動的線條美[2]。
早期的窗是比較小的,隨著建筑的變化,不斷地發展創新。自秦漢以來,窗戶就已經成為建筑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據考察,中國古代建筑上有窗的歷史最早發現是在西周銅器和戰國木槨上,并且在出土的漢代明器和陶樓上也有花格篦子窗[3]。漏窗的外觀和內容,在宋朝之后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變得具有觀賞性。到了元代,漏窗形式變得復雜精美,設計精巧,更加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4]。到了清代之后,圖案繁雜,樣式更加多樣化。
一般來說,漏窗主要由窗框和窗芯兩大部分組成,窗框部分可以細分為外框和內框,窗框的形式有方、橫長、直長、圓、六角、扇形及其他各種不規則的形狀[5]。如果你有幸每天游覽一次園林,你會發現每天都會有一點細小的變化,如植物的發芽、抽條、茂盛、凋零等。所以漏窗的窗框形式是多樣化的,它隨著景色而變化,是根據周圍的環境來制作的窗框形式,跟周圍的環境形成呼應。因為在狹窄的園林里,在墻上開一個漏窗,不僅可以讓外面的游人欣賞園林里面的一片小天地,也突破了空間的限制,讓風景區域內的風景多角度地展示出來。這樣,造園者分析地勢、營造布局,就地取材,設計出巧奪天工的作品。從而讓漏窗形式跟周圍環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突破了園林本身的空間限制。而窗芯有兩種表現形式,如蘇州獅子林九獅峰長廊墻上的“四雅”中的“書”漏窗,就是圍繞著書的形態,由彎曲、圓潤的線條環繞組成,稱為軟景;“琴”,基本是由規則直線組合而成,稱為硬景。
漏窗的窗芯形式,從構圖上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幾何形體,另一類是自然形態[6]。它們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幾何形體的窗芯形式常常由簡潔明了的線條組成,如全由直線組成的代表造型有六角景、菱花、書條、冰裂等;全由弧線組成的代表造型有球紋、秋葉、如意、波紋等;自然類的題材,不僅樣式眾多,而且取材很廣,如植物花草、山水自然形態。除此之外,亦有以小說戲文為題材進行窗芯形式設計的。從圖案上分為幾何式、自由式、混合式三類[7]。窗芯圖案豐富,形式多變。
《園冶》中“古之戶槅,多于方眼而菱花者,后人減為柳條槅”,俗呼“不了窗”,戶槅樣式不適合繁雜的圖案,以精細雅致為主[8]。戶槅造型小巧,但是依然是以柳條形為基本樣式,在上面進行改造,間距不適合過大,否則不僅會影響實用性也不太美觀。“風窗”是窗欞外面的護窗,它的窗格相較于正常的格子要稀疏寬大,圖案簡單,一般制成橫向的半截或者豎向的上下兩截的支摘窗,方便開啟。造型上較簡單、大方。一般在書房和閨房用得比較多。冰裂式最適合做風窗的圖案,不僅圖案簡單好繪制,而且雅致、觀賞性強。在構圖上,講究散點透視,呈不規則形狀,有一種藝術美。“門窗”指的是磨空式和它的裝飾。這種門窗的設計原則是“處處鄰虛,方方側景”。
蘇州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9]。在去蘇州拙政園之前,我們先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到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園林之首,其不僅是中國園林之母,也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占地面積最廣的。蘇州園林風格偏向于精致小巧、雅致,建造得像在圖畫中一樣,它并不像古時候建筑一樣講究中軸對稱,而是根據自然環境,因地制宜。所以蘇州園林漏窗,主要以幾何形式為主,體現了自然之美。透過每個漏窗,都會發現風景有不同的美妙之處。而揚州園林漏窗主要以花窗為主,以開洞為主,用鏤空圖案將中間進行填充[10]。從而造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朦朧美。
蘇州博物館是著名的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封筆之作,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打破了傳統的建筑形式,與現代的建筑形式相融合。在顏色上是黑、白、灰這種極簡的顏色,與當地的民居形式相結合,給人一種樸素的感覺,有點像徽派建筑風格。最令筆者驚嘆的是博物館的天窗采光設計,明明走在室內,卻有一路的光影投射在墻上,抬起頭,就看見了屋頂正中的玻璃天窗與斜坡屋面形成一個折角,呈現出三維立體造型的樣子。不僅豐富了傳統屋頂的建筑樣式,也解決了屋頂的采光實用性問題[11]。在建筑的構造形式上,玻璃、鋼鐵結構替代了傳統的木構材料,在形式上,這些材料的結合,在窗戶上的運用,不僅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引進到室內,也讓漏窗的形式更簡潔化和現代化。例如,蘇州博物館屋頂是由石片加工成菱形作為框架,跟玻璃相結合,依次平整地鋪設在屋面上,立體感很強,更加現代化。
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新中式風格里面用到漏窗比較多一些,設計師們會參考古典園林中的漏窗的建筑形式,向這些古代的匠人學習制作這些漏窗,但是在室內設計中,漏窗更偏向于現代化、簡潔化,起到裝飾的作用和達到延伸空間的效果。并且設計師可以利用漏窗達到一個分隔的效果,使兩個空間具有聯系性,不僅讓空間具有了遞進的關系,也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實現了空間的虛實轉換。在室內設計中,通過漏窗,看到窗外的景物,讓人產生一種身處自然的感覺,達到心靈升華的高度,《園冶》在哲學內涵上,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漏窗在現代室內設計中,不僅起到裝飾性作用,也能分割空間,優化固定格局不合理的地方。
蘇州園林博物館巧妙地運用景窗冰裂紋撐方棚的方式使液晶壁掛式電視在方柵之中,把有限的空間變成無限的空間,打破空間的限制,結合現代電子成品與古代的漏窗形式,不僅沒有破壞整個環境氛圍,還使整個漏窗形式得到了創新[12]。
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我們就可以借鑒傳統漏窗形式中的“藏”,如在進門的玄關、轉角、過廊,用漏窗的形式來表現,起到隔斷空間、隱藏作用,又露出想要露出的景點,符合中國人的含蓄、內斂。在《我愛我家》室內設計節目中,一個設計師巧妙地運用園林漏窗中的框景形式,在客廳與廚房之間,進行空間的聯系,不僅讓主人隨時能看到孩子在客廳的活動場景,也能促進家人之間的溝通。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簡單的吃住,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室內設計中,在室內空間利用率比較低的情況下,漏窗能夠起到“以小見大”的空間效果,在視覺上不僅能享受到漏窗的形式美,在心靈上也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且可以通過漏窗的借景,把室外的景色引入室內,讓人有一種視野開闊、光影變化的視覺享受。現代設計師巧妙地運用獨特的鏤空漏窗去分割空間、豐富空間的層次,讓空間具有流動性。這不僅是設計師對古典園林中漏窗的提煉,也是對中國古典園林漏窗文化的傳承。
漏窗不僅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也是中國古典園林悠久的歷史體現。它是歷史留存下來的證據,是中國不同領域的人研究的瑰寶。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我們不僅要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也要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的漏窗加以提煉,使之變得更加簡潔鮮明,與整個空間融洽地組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