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薇
美術理論的特殊意義在于能引導人們欣賞和思考美術作品。因此,進行美術教育的前提條件是美術理論教學。盡管美術教育的歷史已有百年,但教育者對美術理論的理解仍然是片面且淺顯的。高校對美術理論教學的重視不足,使得美術教育中理論與實踐完全割裂開來,美術理論成了毫無用處的條條框框。片面的技法傳授并不是美術理論形成的本意,局限于美術理論的框架又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散。只有擺正美術理論的位置,美術事業才會進步。
1923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學形象藝術課程提綱》明確指出美術教育的目的:“啟發兒童藝術的本性,增進美的欣賞和識別的程度;陶冶美的發現和創造能力。”
美術教育不只是為社會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讓人們學會辨別美丑、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促進社會的進步。作為美術教育思想“工具論”的代表學者羅恩·菲德強調創作過程,忽視創作結果,明確指出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制作過程而非完成品。根據美術教育的綜合目標而言,這一觀點是片面的。美術教育不能忽視美術本體,如美術知識、美術技法及美感的養成等。著名美術教育家艾斯納認為“工具論”強化藝術的工具性價值,其理論基礎過于薄弱和狹窄,而美術教育的價值在于對人類思想和精神的貢獻。
美學與人生價值息息相關,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大到建筑的設計改造。人們通過美術理論的學習對美的本質、形態等問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提高審美、認識、鑒賞及判斷能力。美術理論可以幫助人們分析并解釋美術作品和現象,引導人們摸索創作規律,開拓人們的思維,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
美術教育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的發展史。清朝末年,以美術教育的形式培養美術人才的思想出現并逐漸發展。1866年,在福州馬尾船政局中,左宗棠設船政學堂,除教授傳統的物理、數學、化學、地質學等學科外,還增設了畫法,這是美術理論教學的第一次出現。1902年,著名教育家張之洞創辦了我國近代最早的師范學校之一——兩江師范學堂,圖畫成為必修課程。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為美術教育注入了更多活力,美術教育開始蓬勃發展。伴隨著中國的發展,美術教育步步發展。美術理論教學已歷經百年,已然成了一本百科全書。
21世紀的社會飛速發展,很多急功近利的研究者忽略了美術理論研究的意義,真正能指導美術理論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在使用美術改造世界,為人們帶來更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前,創造者必須具備扎實的美術理論基礎。作為一種學術形態,美術理論的研究對象和特征決定了它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基于現實中美術理論具有相對性,這一特性告誡人們每一條理論并不是萬能的,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標準。例如,法國大革命時期產生的新古典主義美術強調理性,注重畫面的和諧;與此相反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創作者更注重個性的描寫,強調主觀感情的表達,強調色彩的明亮與對比。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美術理念告誡人們美術理論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將其捧得過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美術教育中,教育者應以美術理論為主,美術實踐為輔,二者相輔相成,不斷完善美術課程的內容,并鼓勵學生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面對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們對美的要求日益高漲,美術學院有義務培養出專業性人才來改造社會和引領社會發展方向,其美術教育既要堅持靈活的教學方法,又要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使學生時刻保有創造性和探索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拓展能力和創造能力,將美術理論和美術實踐融合,培養出更多的美術愛好者和教育者,為祖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