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嫻 孫艷聃 張 玲 云南工商學院
民辦院校的盈利性決定了專業增設要以招生規模的擴大為導向,設置依據主要是尾隨公辦院校的熱門招生專業,就此引發了民辦高校在招生市場上的“紅海”效應:近年來全國范圍內參加藝考人數占參加高考總人數的10%左右,云南省藝考生占當地高考人數的5%~8%,藝術類生源有限,民辦高校在招生環節面臨激烈的生源競爭,有的高校為搶奪生源甚至開出了招生返利政策。
民辦院校對專業所服務行業的發展前景及市場緊缺的人才需求類型普遍缺乏深入調研,人才培養目標既未聚焦未來文創行業的發展需求,也未結合自有生源的實際層次,由此導致了培養質量不高、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弱的問題。
從辦學經費來源構成看,財政對公辦院校一般能給予到學費50%左右的補貼,其經費開支較為充裕,而民辦院校的辦學經費幾乎100%由學生繳納,扣除基本辦學成本(師資成本、基建成本及融資成本等)及資本要求的投資回報率后,民辦院校實際可用于辦學的經費較為有限。以師資成本為例,教育部要求的高校生師比為18∶1,而音樂舞蹈類專業的生師比要求控制在11∶1以內,由此可見,藝術類專業面臨比普通專業更高的師資成本開支,為節約成本,民辦院校的師資配置普遍存在較大的問題。
近年來,云南省公辦院校本科生人均撥款達到1.2萬元,高職達到0.6萬元,辦學資金寬裕。而民辦高校能爭取到的財政資助甚少。如何拓寬辦學經費來源?尋找收入增長點變得極為重要。在縱向科研課題立項方面,民辦院校能夠申報成功的屈指可數。在生源質量不高的情況下,民辦院校要確保學生實現高品質就業,要改善中等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管理難度大等問題,面臨的挑戰較大。
大型劇目的現市運營,其痛點主要在于創作排練期較長,排練期內數十名或上百名演員人力成本較高,導致投資額較大、投資回報不確定等,而民辦院校機制體制較為靈活,藝術類學院可單獨下設具有演出資質的經營主體,自主創作并銷售演藝類劇目,可主動對接文旅規劃項目,結合項目所在地的民族性、非遺性特色,通過創作并銷售凸顯當地文創特色的劇目,以拓寬辦學經費來源。采取左手抓創作開發、右手搞專項培養的策略,一方面可緩解排演期高額人力成本、投資額大的問題,另一方面依托真實的演藝項目,訂單式的培養模式也更易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要主動與演藝機構及有演藝板塊發展需求的地產公司、旅游公司嫁接資源,聯合運營并推廣由瀕危表演藝術構成的藝術文化項目。對學校而言,由產學研帶來的辦學收益可反哺于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提升,同時,可為在校學生提供與商業實戰完全接軌的實習就業機會,力爭把在校生打造為實戰演藝經驗豐富的佼佼者,以提升民辦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對聯合培養的機構而言,可在原有業務范圍內新增教育培訓業務,民辦院校讓渡的學費收益權將擴大其業務收入,同時,也便于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民辦應用型高校要實現高品質就業,人才培養就必須體現出稀缺性,必須與專業(課程)所對應的行業需求高度契合,要找到人力市場稀缺性人才的空白點,應對新興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及對崗位工種的新增或淘汰進行深入研判,大膽打造具有地緣性優勢特色、服務區域性經濟發展的課程群,做到經濟增長點在哪兒課程就開設到哪兒,實現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
云南省少數民族眾多,擁有較為豐富的文創資源可供開發,民辦應用型高校要高度重視與各地州政府、行業協會的通力合作,要主動對接地區發展需求及政府文旅規劃項目,力爭通過契合地方特色的課題開發及科研成果的轉化,將瀕危表演藝術推向國內外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