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莞璐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
寫意是中國畫創作的精神意境,也是中國畫中最能體現繪畫意境的創作手法。如何有效地滲透寫意精神,成為中國畫創作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本文首先對寫意精神的內涵進行了探析,其次重點從“融現實生活于寫意”“融抒情內涵于寫意”和“融視覺語言于寫意”三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畫創作的寫意精神,最后分析了寫意精神在中國畫創作中的發展趨勢。
何為寫意精神?本文認為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詮釋,首先,從詞義內涵的角度詮釋,《辭海》中將寫意解釋為:“一種縱放類的中國畫風,通過簡練的筆墨描繪物體的形神,以產生超物體之外的表達意境。”其次,從繪畫審美的內涵角度詮釋,明朝王紱在《書畫傳習錄》中闡述道:“元人專為寫意,潑紙上之云山。”他將寫意看作一種最能表現繪畫審美內涵和作者情感表述的方法,認為繪畫者在作畫時的情感狀態會通過寫意的手法滲透在畫作中。最后,從繪畫技法的內涵角度詮釋,元朝夏文彥在《圖繪寶鑒》中闡述道:“以墨暈作梅,別成一家,所謂寫意也。”將寫意看作水墨畫中的寫意繪畫技藝。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寫意是一種多維度的繪畫描述方式,用來表達作者繪畫時的情感狀態和精神思維;寫意是一種獨特的繪畫語言,反映了繪畫創作的至高境界,不能局限于某一個特定的角度。
中國畫作品中一直不乏寫實派作品。從繪畫審美表達的觀念上看,這類作品以反映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情感為主旨,強調人的精神情感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其內容比較“接地氣”,不會給人以“空中樓閣”的觀賞感。此外,這類作品中的物體和人物通常有嚴謹的造型規劃,并保留了傳統中國畫審美的原汁原味,也正是這種對現實生活和人類情感的反映,以及對國畫審美意境的保留,凸顯了其“現實生活寫意”的風格,在寫意精神的表露層面獨成一派。具體來說,融現實生活于中國畫寫意創作的優秀畫家有很多,如吳山明、劉國輝、范曾等。他們的畫作都凸顯了鮮明的生活化寫意特色。例如,吳山明的知名畫作《藏族老漢》,用粗獷厚實的線條描繪了一個充滿生活閱歷的藏族老漢形象,用筆非常奔放,用線條刻畫出藏族老漢的外貌,讓人不禁透過外貌聯想到藏族老漢的內心世界。一個普通而充滿生活閱歷的藏族老漢符合國畫寫實風格的取材要求,而描繪的手法又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情感,達到了融現實生活于寫意的創作目的。
抒情是繪畫創作中能夠直接表達意境的重要手法,融抒情內涵于中國畫寫意創作亦是不錯的思路。學界有人將抒情寫意創作稱為“新古典”,原因在于在傳統的中國畫創作中,很多畫家習慣用“寓情于景,營造意境”的方法表達寫意精神。這一創作思路一直沿用至今,當代很多中國畫大家也會用這種方法進行寫意創作。因此,融抒情內涵于寫意是傳統中國畫精神的當代延續。具體來說,在我國山水國畫作品中,這種融抒情于寫意的手法十分常見,如賈又福的《太行豐碑》、陳平的《費洼山莊》、何家林的《山水》等,都是經典之作。以賈又福的《太行豐碑》為例,作者巧妙運用創作描繪手法,夸張地展現了山脈的豐碑感,將太行山的外形與不朽的豐碑聯系起來,把抗日戰爭中黃崖洞保衛戰的精神融入其中,抒發了磅礴有力的愛國之情,成為融愛國情感內涵于寫意的代表作品。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畫是一種高雅的意象視覺審美藝術,具有可視性、空間感和立體感,層次鮮明,容易激發受眾的視覺體驗。筆者對相關學術文獻和作品進行梳理發現,自20 世紀以來,中國畫中的視覺性表達圍繞寫實造型、形式構成和寫意創作等幾個方面展開。其中,寫意創作是視覺性表達的重要發展方向,通過視覺性描繪呈現出作品的寫意內涵,表達作者的情感境界。筆者認為,劉國松的《通流》、吳冠中的《漁網》、李孝萱的《大轎車》等無一不用色彩、構圖等手法營造了具有震撼力的視覺語言體系,表達了寫意精神。以劉國松的《通流》為例,整幅作品自上而下的色彩層次呈現遞進態勢,上層為藍色和紫色構成的太陽視覺體系,中層為紅色、粉紅色構成的余暉視覺體系,下層用黑色、粉紅色和白色描繪了浩瀚無邊的大海,用一種層次疊加的色彩變換營造了略顯夸張的視覺語言體系,滲透了融視覺語言于寫意的創作精神。
中國畫中的寫意精神融合了多種元素,包括現實派寫意、抒情派寫意、視覺派寫意等。多元化的寫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畫寫意體系,成就了中國畫創作中的寫意精神內涵。縱觀中國畫的發展歷史和現狀,筆者認為,寫意精神的發展應立足于現代,向傳統探求,充分汲取傳統創作中的寫意手法,并融合了現代美學思想和元素,朝著更具審美觀賞力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