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冰
交響詩的創作起源于19 世紀中葉,這種創作風格的出現與標題音樂有著緊密的聯系。對于這種能夠體現出作曲家標題性構思的體裁,在19 世紀中葉后被廣泛運用在需要表現作曲家標題性思想情感的創作中。斯美塔那的交響詩作品具有他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與民族情感。本文僅以作曲家創作中的交響詩藝術特點與作品結構為論述點,淺析斯美塔那交響詩作品中的變革與突破。
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3.2—1884.5.12)一生創作的交響詩作品共有九部,這九部作品貫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交響詩《我的祖國》是富有愛國思想情感的交響詩代表作品。從李斯特交響詩的創作開始,交響詩的創作隨著19 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不斷發展改變而改變,作曲家在風格與創作手法上,側重點與美學觀念都在進行不斷的改革。
19 世紀,交響詩這種新出現的標題性創作手法進一步發生變化,其更細膩地描繪出作曲家復雜而深刻的思想情感。同時,其在技術手法上也進行了多樣化的突破。筆者將交響詩作品的特點和結構作為斯美塔那交響詩創作分析的兩個重要的方面,淺析作曲家的交響詩藝術特點及深刻的情感表達。
西方音樂從古典主義時期過渡到重視作曲家自我情感表達的浪漫時期。這種時代與自我的交疊和碰撞,孕育出了斯美塔那獨特的藝術觀念。他的藝術觀念可以分為兩方面:(1)考慮其時代背景,可以理解為民族與政治對作曲家的影響;(2)作曲家個人對民族的熱情及實現自我價值的渴望。兩方面促進了斯美塔那藝術觀念的形成。
斯美塔那交響詩藝術特色是他對民族與創作無限的熱情和深情,他將古老的民族傳說與民族風情融入創作中,描繪出了當時人民的內心獨白。他的交響詩與其他作曲家的交響詩內容、體裁有很大的區別。這種將民族精神融入標題音樂,以個人的才華推動了整個捷克民族樂派的發展與進步的特點,使斯美塔那成為捷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
作曲家用來表現民族精神的創作形式與捷克民族獨立解放戰爭的歷史環境密不可分,捷克民族樂派是民族解放運動的產物。捷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多次在文化、音樂、語言、政治、經濟方面被外族列強侵略,但愛國主義思想并沒有在整個民族間被磨滅。以斯美塔那為音樂代表的民族文化復興者,將民族情結和世界觀與藝術創作結合在一起,逐漸發展成為有愛國情結的作曲家。
斯美塔那的交響詩創作在他所有的創作中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交響詩創作過程中曲式結構的特點可以分為幾個不同部分。第一部分是貫穿曲式(又稱為鏈式曲式,是序列自我包含的部分,或帶有自我重復而組成)的運用。貫穿曲式的使用在19 世紀浪漫派創作的標題音樂中經常被用到。但在交響詩的創作中,斯美塔那成為第一個嘗試將貫穿曲式使用在作品內的作曲家。第二部分,斯美塔那將貫穿曲式與賦格段結合加入交響詩的創作中。第三部分,斯美塔那將貫穿曲式與變奏曲相結合加入交響詩的創作中。第四部分,除了以上三種不同的情況,斯美塔那還將三部曲式與五部曲式同交響詩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作曲家自我風格的作品特征。
從斯美塔那交響詩作品的曲式結構上可以了解到,作曲家將自由曲式及自我特征作為主要的結構對交響詩體裁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創作。對該作曲家多部交響詩的綜合分析發現,其作品的結構與民族性都值得探究。上文提到作品中對曲式結構的創新,這使作品的結構更復雜,它不僅僅是將段落分成單一的部分。
在交響詩的創作中,斯美塔那將愛國情結與藝術觀念融合在一起,這種創作類型多為19 世紀的民族樂派的創作手法。作曲家將自己的音樂作為反抗壓迫的武器,為本民族的音樂和藝術文化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斯美塔那交響詩的創作是綜合性藝術標題音樂,作曲家將取材“民族性”與創作“藝術性”結合,體現出作品的文學性、音樂性和現實性特征。
斯美塔那作為捷克民族樂派的代表作曲家與奠基人,他的交響詩作品深受自己民族的熏陶與影響。在藝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他將熱誠的民族情結融入捷克民族音樂的創作中,進一步發展成自己創作中的理想與對祖國美好的愿景。筆者意圖將交響詩作品中的藝術特點和作品結構作為斯美塔那九部交響詩創作分析的兩個重要的方面,淺析斯美塔那的交響詩藝術特點及深刻的情感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