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源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
藏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它的音樂色彩鮮明、種類繁多,下面筆者通過對藏族音樂風格、旋律發展手法及二胡演奏難點等的具體分析,來全面解析二胡曲《贊歌》。
藏族傳統音樂色彩鮮明、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又包括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五類。
“果諧”是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以拉手成圈,分班唱和,載歌載舞,頓地為節,連臂踏歌的自娛性集體歌舞為主。“果諧”表達的內容很寬泛,有描述勞動場面的,有描寫自然風光的,有熱愛家鄉的,還有表達愛情的。其中歌唱軍民魚水情、歌唱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歌舞內容有很多。由于“果諧”流傳于藏族農村,所以也有人稱“果諧”為西藏農村歌舞。
“堆諧”也是載歌載舞的歌舞藝術,它可以是只歌唱、不舞蹈的形式,更可以是完全丟棄歌與舞的純器樂音樂。它有慢板與快板兩個段落,由于它們各自都有完全獨立的樂思,也就導致“堆諧”出現了分解與緊縮的兩種現象,常見的“堆諧”會依據演出現場的氣氛有選擇地省略慢板部分。
該樂曲是由作曲家王竹林先生于20 世紀60 年代創作完成的,該作品借鑒了藏族民歌的音樂素材,曾取名為《金珠瑪米贊》,藏語中“金珠瑪米”是指“解放軍”。樂曲表現了藏族同胞熱愛人民子弟兵深厚的軍民魚水之情。
樂曲由三個樂段組合而成,作者運用了單一主題變奏的創作技法,ABA'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主題再現,均為快板,第二段是優美的抒情慢板。
第一樂段A 段,呈現熱烈而歡快的主題旋律,1~7 小節的主題旋律中借鑒了藏族人民跳“踢踏舞”時的節奏,“踢踏舞”又叫“果諧”,展現了藏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騰場景。
演奏者要對節奏的掌握非常精準,不拖拍也不搶拍,附點節奏要夸張一些,重音要拉奏得富于彈性,要將整個主題樂句的舞蹈性在不同的高度重復變化中,逐漸將情緒推入高潮。
樂曲自20 小節到37 小節,是一段二胡與伴奏樂器揚琴的重奏。主題旋律繼續在伴奏聲部持續,鮮明的“果諧”踢踏舞節奏與二胡悠揚、抒情的副歌旋律相呼應,直到39 小節主題旋律以高八度音型再次出現,將情緒徹底推向了高點,展現出熱情的藏族人民向可愛的解放軍獻上哈達的場景。
第二樂段B 段,是優美、抒情、富有表情的慢板。旋律借鑒了“朗瑪”和“堆諧”富有韻味的曲調,使整個樂段的旋律好似描寫真誠、善良的藏族姑娘載歌載舞喜迎親人的場景,更深刻地傳達出藏族同胞對解放軍的贊美之情,從慢板這段旋律中,我們能聆聽和感受到深深的謝意與感恩的心聲。
在演奏時,除注意抒情的中長弓做強弱快慢的運弓之外,還需要注意旋律音上裝飾音的演奏,左手手指觸弦一定要輕,觸弦時間也不宜過長,只需一帶而過即可。
主題旋律音調在各音區不同部位和高度重復出現、反復強調,在樂曲的發展中起著貫穿和統一的作用,同時又在調性的色彩上有著豐富的變化,使整體旋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第三樂段A'段,是第一樂段A 段的變化再現,快板,是一個緊縮型的樂段,比第一樂段更加歡快、更加激動。在演奏開始的兩小節時,演奏者應做慢起漸快的處理,這樣的處理才能體現出藏族跳圓圈舞時的特點。隨著音型模塊的不斷推進,演奏的幅度、力度也隨之加大。到了高潮部分,演奏者的氣息、力度都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變化而進行左右手運弓、按弦力量的調整,來更加貼切地表現解放軍同志與藏族人民共同起舞的歡快場面。從倒數第四小節第二拍開始,旋律節奏放慢了一倍,這便要求演奏者右手的運弓一定要飽滿、扎實,弓速適中,這樣才能使樂句旋律所要表達的情緒展現出來。
整體來說,最后一段旋律在演奏上要速度更快、運弓更寬、情緒更飽滿、氣氛更濃烈,這樣才能將樂曲推向高潮。
要想更好地詮釋和演奏《贊歌》這首作品的音樂風格,演奏者應對藏族的風土人情進行一個全面的認知,尤其要將“果諧”踢踏舞中青年男女手拉手轉圈的節奏動作、“堆諧”中特有的節奏韻律,融入我們的演奏中,體會其所表達的情感,通過這樣的了解,將二胡演奏的技巧與音樂風格相結合,這樣才能抓住樂曲的精髓脈絡,使樂曲鮮活感人、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