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影 江西師范大學
“絲弦道”是發源于河南省平輿縣,如今仍流傳在河南駐馬店、汝南及安徽、山東、湖北等地區的一個地方性的稀有的戲曲劇種,其于2006 年成功申報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絲弦道主要為文人雅士以群體形式進行自娛自樂的曲藝藝術,其音樂朗朗上口,曲調柔美不失剛健,低沉中不失明朗。本文將對平輿絲弦道的背景及傳承進行闡述,以期有更多的人了解絲弦道。
絲弦道,學名清音,清末民初由駐馬店市平輿縣萬冢鎮萬道同所創,距今已綿延一百多年。但據平輿縣絲弦道非遺傳承保護中心團長田春筍所言,絲弦道在20 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便出現斷代,直到2012 年才重新受到重視。據推測,其出現斷代的主要原因一是戰爭蠶食、時代變遷及潮流方向的轉變,二是“文革”期間,絲弦道的題材難以選擇。目前,學者們整理出的絲弦道題材共有四類:揭露階級矛盾,抨擊社會黑暗;反對封建禮教,主張婚姻自由;鞭撻社會丑惡現象,奉勸世人戒惡從善;描寫風俗人情,反映文人的逸興雅致。老百姓卻非常喜愛這四類題材的音樂,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若得不到官方認可而想要發展實乃舉步維艱,所以絲弦道面臨著在夾縫中生存的窘境,在處處掣肘的時代背景下逐步走向沒落。
傳統的絲弦道主要以坐唱的形式為主。其前身雖然是敘事體,但敘事體難以呈現于大舞臺,故其發展前景稍顯黯淡。為改善該不利局面,在河南省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成立后,眾人開始不斷創新改革,現已不再采用這種形式。河南省平輿縣絲弦道傳承保護中心,現有演職員工37 人,但由于前身是平輿縣豫劇團,其演出仍以豫劇為主,致使絲弦道從業人員不斷減少,以至擱淺。另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絲弦道借鑒融合了鼓子曲和民間小調及大調曲子的內容,其中對鼓子曲及大調曲子的借鑒最為廣泛。但絲弦道的歷史發展無據可查,據田團長所言,古老的絲弦道主要采用口傳心授的形式,加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故未曾有文字和錄像資料留存。筆者也曾仔細查閱過民間音樂集成河南卷的內容,也未發現關于絲弦道的任何蹤跡。但對于“絲弦道”該名稱的解釋倒是有兩種說法,首先,“絲弦”與其伴奏樂器都與絲弦樂器有關;其次,對于“道”,一種說法是“道情之道”,另一種說法是“志同道合之道”。筆者認為,二者皆有道理,“道情”屬戲曲,主要有坐唱、站唱、單口等表演形式,與絲弦道的坐唱形式不謀而合,另外也可解釋為通過演唱,道出故事情節和心情感受等,簡稱為“道情”;第二種“志同道合之道”也不無道理,古時詩人以詩會友,藝人以藝會友,皆需志同道合方成摯友,互相切磋,共同進步。目前這兩種說法都有待商榷,還未見有學者給出確切答案,但筆者更加偏向于后者。
據田團長所說,河南共有38 個稀有劇種,只有近20 個仍在流傳,剩下的不是銷聲匿跡,便是處在滅絕的邊緣,而絲弦道也是從2012 年才開始整理歸類,體系雖然基本完善,但具體資料仍非常匱乏。平輿縣西洋店現有一個絲弦道傳承班,辦傳承班的老藝人出于個人愛好,組建了一個以傳唱為主、新段子為輔的小團體,主要面向附近村子進行招生。筆者在田團長和閆館長的帶領下去往此地并與傳承班藝人進行交流,他們認為絲弦道的前途令人擔憂,傳承班內共有17 個學生,皆為小學生,但因村中并無初中學校,當學生小學畢業時就要去縣里開啟初中生涯,而絲弦道的學習就會隨之停止。雖然平輿縣辦了藝術學校,但因為許多家長仍存在將學藝術視為不務正業的淺薄偏見,所以不支持孩子學絲弦道。
但隨著近年來國家出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的考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及絲弦道作品。隨著《德孝情》的大獲全勝,絲弦道也仿佛絕地重生,恢復活力。田團長提起這些又對其發展有了信心,據其所說未來將會把絲弦道以各種形式搬上舞臺,并積極尋找合適的題材,適時推出新劇,同時還要申報國家非遺,并申請為“劇種”。
如今,對絲弦道來說,在創新中傳承是重中之重。例如,傳承中心曾用交響樂團給其伴奏,反響頗佳。所以他們相信,以后的絲弦道會逐漸趨于他們所認為的完美,也會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劇種,同時這也是筆者及各位學者期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