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畫晴 遼寧科技大學
系五彩繩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五彩繩的五色即“青”“赤”“黃”“白”“黑”。五色之色,體現了人們對中國傳統五色說的推崇。五色說作為原發性的文化,是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影響著國人的色彩擇用。五彩繩是五色說滲透民間的文化產物,本文將從陰陽五行、五行與五色、民間五色應用方面淺析五彩繩與中國傳統五色說。
端午節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最初形成于戰國時期。人們習慣在端午節當日給孩童系上五彩繩,從而寄托驅病、祈福、辟邪的樸實心愿。五彩繩是中國傳統五色說的民俗產物,五色說起源、發展、體系化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綜合文化學說體系,涵蓋了天文、歷法、醫學、政治、文化、宗教、倫理、物理等多個領域,包含了中華文明特有的價值觀與哲學思想。
早在遠古時期,古人在混沌思維狀態下就開始了對宇宙、自然、天地的接觸與探索,在日常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了對萬事萬物現象的規律,陰陽五行說便由此產生。周朝以后,其逐步發展為完整、系統的陰陽學說。最初的五行,是具象的、自然物質意義的五行。“五”這個數字對于中國人具有特殊含義,以方位為基礎的認識都與“五”有關系,五方、五帝、五室、五典、五禮、五刑、五章、五服、五聲、五數之類均把世間現象歸納為與五有關的規律,這應當就是五行說的緣起和前提條件。《尚書·洪范》中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水、火、木、金、土不僅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更總結了宇宙現象的發展規律。戰國末期,齊國陰陽學家鄒衍將陰陽說與五行說進一步結合,提出五行相生相勝的理論,使五行由具象的物理現象轉變為抽象的宇宙規律。
作為陰陽五行這個包羅萬象、宏大的宇宙系統中的一個分支,五色說是人們在農耕田下、日月星辰、季節更替、動植物等色彩變化中總結而來的。《逸周書》中明確將顏色跟“五行”相結合: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五色與五種自然元素緊密結合,隨著事物的發展可以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新舊更替、周而復始,達到動態平衡。而將五行與天、氣、色、味、聲聯系在一起,則直接影響了春秋以后的人們對服飾、建筑等物質文化載體的顏色的態度。
隨著文化的發展,人的主觀意識逐漸明朗,色彩觀趨向精神層面,同時被賦予了天命倫常的象征和等級秩序的隱喻。《周禮》中記載,五色為正色,為尊;五色兩兩相配產生的顏色為間色,為卑。尊卑有別,五色被納入了禮制的范疇。出于政治需要,統治階級用禮制來維護自己的地位,而五色成為可借用的工具。中國封建社會色彩制度體現最嚴格的是在服裝裝飾上,貴賤之別,望而知之。《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流光溢彩如明黃、大紅等飽和度較高的色彩只能被歷代統治階層專享,社會地位較低的普通平民皆是麻制粗衣配飽和度低的色彩。
五色說將物理現象和精神觀念融為一體,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對宇宙萬物關系的哲學辨析,以及對世間人倫秩序的敬畏,使人們擇色、用色、施色不可僅按個人偏好和色相感受,而是要合乎禮法,順應自然。
歷代統治階級推崇五色,五色也因政治力量而更具影響力,潛移默化地滲透進民間生活領域。端午節為農歷五月五日,五月又名“惡月”,暑氣生,人多病,民間流行系五彩繩,以求驅病辟邪,祈福平安。五彩繩由青絲、白絲、紅絲、黑絲、黃絲擰成股線,相互纏繞而成,可系于脖頸、手腕、腳踝、衣服、鞋帽上,或裝飾民居建筑。東漢著作《風俗通義》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晉人周處所著《風土記》中記載:“荊人端午日以五彩絲系比臂,辟兵鬼氣,一名‘長命縷’,金‘百索’是也。”五彩繩之所以承載了民眾的美好心愿,基于五色與五方、五帝等古老觀念的結合,五彩繩被賦予了五方天帝的神力,可以保護佩戴者。由于民間風俗活動多圍繞陰陽、五行、八卦開展,而這些活動大部分會利用色彩手段,因而百姓的色彩感受心理受此影響很大。所以直至今天,系五彩繩祈福的風俗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