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英 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雙鳳鎮人民政府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群眾文化則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是滿足農村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人們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凝聚人們意志、增強感染力的強大助力,群眾文化對實現鄉村振興和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其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會追求美好精神享受。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方的物質條件都基本上具備一定基礎,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卻存在諸多空白,特別是一些邊遠貧困農村地區,鄉村群眾文化發展滯后現象尤為嚴重。繁榮鄉村群眾文化,不僅能夠極大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鄉村的精氣神,而且還能開闊村民的視野,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繁榮在鄉村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大量調查顯示,單調的鄉村文化生活及文化活動的匱乏,不僅會使鄉村發展缺乏生機與活力,還會使村民對生活產生迷茫與空虛感,進而造成其精神萎靡不振。因此,相關部門要對鄉村群眾文化建設予以重視,通過出臺各類文化扶持政策為文化項目提供支持,或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等措施,努力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豐富鄉村群眾文化生活。這樣不僅能加強農民的精神文明建設,還能使鄉村群眾士氣受到鼓舞,從而振奮鄉村的精氣神。
社會發展中經濟作為第一動力,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我國為農業人口龐大,農民總體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普遍存在法律知識薄弱、科學文化知識欠缺等問題,這些問題使鄉村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信息化建設仍有待進一步加強,網絡全面覆蓋、電商行業快速發展,上述對農村發展形成制約的不良問題均有所改善。目前農村經濟發展以知識性、創新性及技術性經濟為主要支柱。因此,相關部門應努力提升鄉村居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幫助其正確掌握經濟信息,如此才能促進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從根本上夯實鄉村產業興旺的基礎。政府部門可通過設立群眾文化場所(如文化廣場、鄉村讀書點及活動中心等),將最先進的農業技術、最新的經濟信息及最新的國家政策廣泛向群眾推送,逐漸豐富鄉村居民知識體系,促使鄉村產業競爭力增強,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生成更多具備魄力的鄉村產業品牌,將渠道拓展至更寬,規模發展至更大,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助力。
加強治理鄉村污染以促進鄉村環境改善成為建設新時代美麗新農村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部分地區較為偏僻落后,經濟發展緩慢,鄉村群眾受教育水平較低,且群眾生態意識淡薄,導致部分鄉村存在亂丟垃圾、污染嚴重現象,這一情況對建設美麗鄉村形成阻礙。鄉村群眾生活主體在農村,因此必須將生態環保等理念融入鄉村群眾日常生活,借助群眾文化發展以推動群眾生態文明理念建設,推動美麗新農村建設。鄉村干部團體可以借助宣傳媒介(如標語、廣播及條幅等),大力宣傳生態文明,也可安排文化宣傳專員深入鄉村,通過簡單易懂的宣傳形式(如理念改編歌曲、順口溜等)開展生態文明理念宣傳工作,確保環保理念能夠廣泛深入鄉村群眾的內心,使其在日常生活生產中自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并倡導鄉村群眾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共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鄉村治理當然離不開知識及文化,發展群眾文化能夠在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的同時提升其道德素養。鄉村居民文化知識充足,眼界開闊,便能準確掌握當前國家的政策,在面臨挑戰時也會經過理性思考采取應對措施。群眾文化宣傳陣地(農村大舞臺、鄉村文化站)展開后,不僅要對群眾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宣傳,還要向其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提高鄉村居民法治意識,使其懂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通過群眾文化潛移默化的宣傳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鄉村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使其更樂于配合鄉村管理,共同踐行現代農村建設中德治與法治兩大方面的內容。
文化屬于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的靈魂,其對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均有推動作用。鄉村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廣大群眾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對鄉村精神面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規范治理等振興戰略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