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淑禾 艾朝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國家的重要文化舉措,它站在國家的層面對民族文化、民族記憶、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發展工程,增強了傳統文化活力,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推動了人們對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哪里去”等自我身份認同以及民族問題的深層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涉及面很廣,其不僅在歷史文化上具有深遠意義,而且在經濟、社會發展及文明進步上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來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人們逐漸意識到紅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和統一性。這一方面為紅色非遺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另一方面也為保存保護帶來了新的課題,同時為創新傳承提供了實踐經驗。這在新的層面為我們提供了新啟發,即可否將紅色文化和紅色遺址作為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來看待?我們的調查研究認為是可以的。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從時間節點來看,越來越具有非遺的性質。同時,越早發現和早探明紅色文化的非遺性質,越有利于提升我們對紅色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質量。
張夢圓,柳世玉較早提出將非遺與紅色文化融合。他們認為紅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該看法顯然沒有將紅色文化看成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發現的紅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融合的研究不夠充分。但這一發現很有意義,因為兩者的分離限制了自身文化價值的體現。因此他們提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紅色文化融合的價值、原則、策略等研究,從而形成以紅色文化為內核、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表現形式的符合新時代文化發展要求的新路徑。顯然,他們沒有系統論述紅色非遺的概念。
紅色非遺的概念離不開紅色文化。關于紅色文化的概念問題,目前學術界觀點并沒有統一。普遍認為,紅色文化是一種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也有人提出可以分為狹義的“紅色文化”概念和廣義的“紅色文化”概念。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包括中國在內,全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進程中,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創造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而從狹義上來看,“紅色文化”則是特指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戰、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發展歷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并批判繼承古今中外優秀文化傳統基礎上所形成的先進理論文化、物質文化,及其兩者所體現的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了《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奔t色文化歷經了不同歷史時期,沉淀了諸多的文化精髓,留下了諸多社會實踐、觀念表述、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以及相關文化場所,出現了本土化和生活化、習慣化,世代相傳,并且在這些本土乃至全國區域的歷史和自然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形成了社會認同感和持續感,促成了文化多樣性,彰顯了人類的創造力,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因此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因此,本文認為,紅色非遺是指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各種紅色文化。紅色非遺實踐是指對紅色非遺進行發現、開發、保護、保存、傳承以及發展的各種人類活動。
文化定義繁多,其數目可達160多個。美國人類學家 克羅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Kluckhohn)通過將所有定義綜合進行了分類,提出了記述的、歷史的、規范的、心理的、結構的、發生的定義共六個類別,得到新的定義即:“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又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基于此觀點,可以看出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那么,“紅色文化”價值觀念主要是指蘊含在“紅色文化”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中的“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而“紅色文化”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又構成了其外顯模式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凹t色文化”的物質形態主要是指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準備時期和成立后的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戰爭遺址、紀念場所和標識物。而“紅色文化”的非物質形態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前的各種準備工作、革命中與建設時期逐步形成的先進理論、方針、綱領、政策以及凝聚在具體的事件與典型人物身上、對后人和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啟示和促進意義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這些遺產經過創新和發展,可以成為重要的、中國獨有的文化資源,因此也是中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以及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的歷程中,培育創造、凝聚而成的精神瑰寶和文化形態”。
正如上文在論述紅色非遺的概念中所表述的,紅色非遺包含諸多紅色社會實踐、紅色觀念表述、紅色知識、紅色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以及相關文化場所。根據紅色非遺的概念,結合世界非遺的分類(2003),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劃分為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與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及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六個大類?;谝陨细拍詈头诸?,我們發現紅色非遺的幾個重要特質:
1.紅色基因性
2.紅色媒介性
3.紅色創造性
4.紅色技藝性
5.紅色生活性
6.紅色地方性。
為了對紅色非遺進行世界非遺申請,本研究進行了調查。調查區域覆蓋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市自治區,其發現與結論如下:
1.獨立樣本檢驗
如圖所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的僅占極少數,絕大多數均認為有必要申請紅色非遺為世界非遺。由箱圖可得,認為有必要申請紅色非遺為世界非遺的人占絕大多數,比例較大,因此紅色非遺申請世界非遺的必要性是較大的。
2.游程檢驗
對所得數據樣本進行游程檢驗,分析數據結果如下:
由此可見,我們所得到的數據具有明顯的隨機性,樣本隨機性得以證明。以上結論是有效的。
總之,從以上調查及其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數人認為紅色非遺文化對自己有吸引力,并認為有一定必要申請紅色非遺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與現在大學生的思維觀念很一致,也與研究預想的結果有一定相似性??梢?,將紅色非遺申請為世界非遺具有較好的社會公眾基礎,也為其可行性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和民眾基礎。通過本文對紅色非遺的理論探索可以發現,許多地方許多題材的紅色文化具備了紅色非遺申請的條件。其中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可行性。
1.紅色地區本來具有非遺文化
在我國,許多紅色革命老區就是非遺文化地區。這就為紅色非遺申請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條件。
2.紅色非遺具備世界非遺形態
紅色非遺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具有世界普遍性。例如,各種紅色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都具有世界非遺形態。
3.紅色非遺具備的精神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在人類歷史上也是一個重大的創舉。比如萬里長征彰顯了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以工農紅軍和廣大民眾為主體、以生產、生活、宣傳、戰斗、行軍等創造性活動及其精神為載體的人類生存力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魂。
4.紅色非遺具備的世界性
這些寶貴的資源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共享的。
5.紅色非遺具備的珍貴性
許多紅色文化如果不加以保護和傳承,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遺失。因此非常珍貴。
6.紅色非遺具備的時間性
2021年欣逢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其開創和領導的中國革命在時間上即將達到世界非遺申請的要求。
7.眾多紅色文化已經成為本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8.紅色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的一脈相承性
以上八個方面紅色非遺申請的可行性探討只不過是拋磚引玉,為即將到來的紅色非遺熱做一些理論和思路上的鋪墊。更多的發現有待于豐富的紅色非遺實踐。
總之,2021年欣逢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其開創和領導的中國革命在時間上即將達到非遺的要求。本文首次系統論述紅色非遺的概念,其中包括將“紅色文化”載體如紅旗、黨旗、團旗、衣物、飾品、生產工具、軍事工具、圖紙、文學、音樂、藝術、書籍、歌謠、故事、食譜等進行非遺申請、紅色人類行為如長征、紅色創造等等,使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實施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時代、歷史、學術以及社會意義。本文呼吁早做準備,抓住世紀機遇,申請“紅色非遺”。比如,紅軍的萬里長征是一種人類的集體行動,不僅戰勝了各種社會困難,而且戰勝了自然界的艱巨險惡的條件,彰顯了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生存力,在人類集體行為歷史上留下了深刻記憶,就可以作為一個紅色非遺進行非遺申請。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會迎來紅色非遺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