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璨
音樂屬于情感性藝術,教師有意識融入一些德育內容,能夠讓學生在音樂學習感知過程中形成優良品德,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音樂帶有美育屬性,能夠通過音樂手段對學生造成熏陶和感染,讓學生在豐富音樂活動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在教學執行階段,教師利用輔學手段進行對應設計,因樂施教,以美樹人,贏得學科教育的主動權。
音樂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多種活動進行對應設計和調度,讓學生順利進入多種活動之中,在實踐性學習過程中形成審美體驗。學生對一些互動性音樂學習活動有特殊參與興趣,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為學生推出適合的音樂活動,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需求。表現豐收的歌舞表演有很多,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作出重點展示,要求學生結合歌曲學習作出舞蹈配合表演,能夠將課堂學習推向高潮。
如學唱《采金秋》時,我先示范演唱歌曲,然后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歡快的歌舞表演,要求學生借鑒其中的舞蹈動作,為《采金秋》歌曲進行舞蹈設計。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設計方案,特別是對表情進行重點關注,充分表達喜悅之情。
音樂活動滲透德育內容,教師不妨運用任務調度的形式,給學生投放一些活動任務,讓學生在多點探索中形成學科認知,提升思想品質。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呈現差異性,教師要抓住學生心理展開對應設計,特別是一些表演性的活動,對學生帶來的沖擊會更強烈一些,教育作用也會更為突出一些。
如教學《豐收之歌》這首歌曲時,我為學生推出了課堂表演任務:在美麗的秋色中,到處是豐收的景象,如何在歌曲演繹中表達對豐收景象的憧憬之情呢?學生要展示出內心的喜悅之情,需要對歌曲內涵進行深度解析和體驗,選擇最為適合的方式進行直觀展示。教師要求學生表達豐收喜悅之情,這個任務本身就是德育的滲透。學生主動進入任務準備環節,思想感知體驗開始豐富起來。
音樂學科教學訓練設計時,教師需要有德育滲透意識,改進音樂學科作業訓練形式,創設生活訓練情境,啟動網絡互動,都能夠為學生帶來學習啟迪。音樂學科作業訓練形式不可太單調,需要多種形式的融合運用。改進音樂訓練作業,不能只求形式的改變,還要對內容進行多重創新探索,增加一些德育內容,豐富音樂訓練內涵。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贊美自然的歌曲,這首歌曲對祖國大好河山進行謳歌,應該是一首愛國的歌曲。我在訓練任務設計時,為學生設計了電子作業:回家之后,認真學唱這首歌曲。特別要唱給家長聽聽,要飽含對祖國的贊美之情,讓家長利用手機制作屬于你的MTV,傳輸到網絡交互平臺上,以供大家欣賞。
音樂訓練與學生生活對接,教師需要對學生生活環境有一定了解,為學生推出一些音樂訓練任務,讓學生接軌生活認知進行相關操作和實踐。學生對網絡搜集音樂作品比較感興趣,教師不妨抓住學生學習心理進行具體設計,以成功觸動學生思想。
在教唱《紅蜻蜓》這首歌曲時,我為學生布設了課外搜集任務:《紅蜻蜓》是日本兒童歌曲,表達對童年回憶的珍惜之情。關于童年的歌曲有很多,課外利用網絡進行搜集,看誰能夠找到最為適合的歌曲,并學唱一首,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對童年歌曲比較熟悉,加上網絡的介入,給訓練活動注入豐富動力。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其熱情是可想而知的。學生學唱童年歌曲,準備當眾演唱,都是對思想和心理的鍛煉,美育特征比較鮮明。
總而言之,音樂有美育功能,自然成為德育滲透的選擇,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自覺滲透德育內容,能夠為學科教學增加更多亮點,成功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寓德育于音樂教學之中,符合學生學科認知成長基本要求,具有極為廣泛的實踐應用,教師在教學各個環節展開滲透操作,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思想品德成長水平。音樂與德育有太多融合點,教師要展開全面的對接設計,以增加教學的容量,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