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卓
案例一:這學期很多小朋友都報了圍棋的興趣班,大家都很熱衷這個游戲,睿睿也是班里下棋比較厲害的幾個小朋友之一。前天上午區角活動的時候,睿睿和優優在一起下棋,幾個男孩子在一旁圍觀,開始大家的興致很高,忽然,“常勝將軍”睿睿哭了起來,我走近了,只聽見他在大喊道:“都怪你們,你們才賴皮呢,是你們教他的!難道你們沒聽說過‘觀棋不語’嗎?”我上前了解情況,原來睿睿和優優在下棋的時候,一旁的男孩都為他們出謀獻策,結果從沒輸過的睿睿眼看就要輸了,他拿回一顆棋子想要悔棋,周圍的孩子們看見了都說他賴皮。睿睿不服氣,就大喊大哭了起來。我讓孩子們收拾好材料回到座位上,讓睿睿先一個人冷靜一會兒。
案例二:前天下午整個大班年級組都在操場上練新操。由于新操的隊形有些復雜,孩子們反復練了很多遍,終于有些熟練了。我們打算再做幾遍鞏固一下,睿睿和另外兩個孩子站點的時候出錯了,我提醒了一下他們。第二遍鞏固時,睿睿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誤,我提高了嗓門,提醒睿睿注意。到了第三遍,全班就睿睿一個人站位還不對,我把睿睿喊到一邊和他談話,問他為什么一直犯同一個錯誤,是不是不明白老師的要求。誰知睿睿一句話沒說,就哭了起來,還哭個不停,不管大家怎么勸都沒用。晚上家長來接的時候我和睿睿爺爺說明了一下情況。第二天,睿睿沒來上學,爺爺打電話來請假,說睿睿因為昨天發生的兩件事,害怕同學嘲笑他,害怕老師批評他,不敢來幼兒園了。最后爺爺嘆了口氣,說:“我們家睿睿很聰明,聽慣了好話,希望老師以后多給他戴戴‘高帽子’。”我聽了有很多話想說,于是約睿睿的媽媽面談。
睿睿是一個能干的小朋友,在很多方面都比其他的小朋友表現得更出色,因此,從小就聽多了贊揚聲,他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做任何事都追求完美,“力爭第一”。當他一天連續兩次碰到挫折——遭遇了“輸棋”“被老師批評”,從來沒輸過、沒被批評過的睿睿,幼小的心靈就承受不了了。
由于父母工作忙,睿睿平常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兩位老人對孩子十分寵愛,凡事都依著他,這使得睿睿有一些任性。爺爺社交很廣,平常還會帶睿睿出席一些社交場合,酒桌飯局上,爺爺的朋友們常常夸獎睿睿,這潛移默化地給睿睿形成了一種觀念,他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其他人都不如自己。
今天睿睿來上學了,我把睿睿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靜下心來和他交談。我首先問睿睿為什么輸棋后要哭?睿睿說:“因為我覺得優優他們賴皮了,是其他小朋友幫他下的!”我對睿睿的想法表示理解:“嗯,其他小朋友確實沒有做到‘觀棋不語’,但是有些小朋友這個學期剛接觸圍棋,對這個規則還不熟悉,我想他們以后會慢慢改正的,對嗎?”睿睿點點頭。
我又問他:“那你下午做操的時候,是不是沒有聽清楚我的要求,才會一直站錯位?”睿睿說:“操場上音樂聲太吵了,我一直聽不清你說的隊形要怎么站。”“那你下次有困難要大膽地和老師講呀。”睿睿說:“我知道了。”
我接著和睿睿交談:“不過,你也有不對的地方。其他小朋友對規則不熟,犯規可以原諒,但是你學習圍棋這么久了,還悔棋,是不是故意的呢?”睿睿不說話。“再說了,現在優優也在很認真地學習圍棋,他也在進步,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他能贏你,也是很正常的事,哪有人永遠做第一呀!你覺得呢?”睿睿又點了點頭。
我繼續說道:“再說做操的事,你做得不好,老師提醒你,是為了讓你盡快地改正錯誤。誰沒有犯錯的時候呀,就連老師都會犯錯,只要能改,還是好孩子,不要覺得難為情,明白了嗎?”睿睿點了點頭問:“段老師,我還能和優優再下一盤棋嗎?”“當然可以呀!不過這次就算輸了也不能哭哦!”
睿睿和優優又下了一盤棋,這回提醒了周圍的小朋友要做一名文明的觀棋者。在安靜的氛圍中,兩個人在棋盤上互相爭斗,水平不相上下,最終睿睿還是輸了,不過這一次睿睿坦然接受了。
我和睿睿的媽媽好好地談了一次。首先,和媽媽交流,以后多花點時間在睿睿的身上,避免隔代教育帶來的一些弊端。其次,希望媽媽提醒睿睿爺爺,盡量減少帶睿睿出席太過成人的社交場合,因為有時候成人的社交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最后,在家庭中,也要適當地為睿睿創設一些挫折教育,希望家長不要太注重事情的結果,而是要關注孩子參與的過程。睿睿媽媽表示接受我的建議,努力幫助睿睿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結合這次發生的事情,我想到發生在睿睿身上的事情不是個案。于是,我在班里開展了一節閱讀活動《輸不起的莎莉》,通過分享“莎莉”的故事,不要害怕失敗,也不要總是輸不起,能坦然地面對失敗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勝者。
現在的孩子,錦衣玉食慣了,經不起一點點的挫折和打擊。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卻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5—6歲年齡段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堅持。” 如何讓孩子正確面對挫折,是我們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我們可以這樣做:
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可以說,挫折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們鼓勵孩子面對困難,并進行耐心、細致的引導。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努力改善現實,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們必須把眼前的生活融合為一——“從做中學”。讓幼兒參與到各種活動中,體驗生活、經歷挫折。
現在的一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在利用自然情境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注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境和機會,讓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鍛煉。比如,請孩子把自己好玩的玩具、喜歡吃的東西帶來與大家分享;讓孩子去別的班級借東西、還東西;發牛奶、分餅干、分發操作材料時,故意讓一些孩子最后得到,讓他們學會等待,等等。當然,我們在給孩子提供鍛煉機會的同時都注意適度適量,不能因難度太大而使孩子喪失信心,并且及時引導孩子總結經驗,鼓勵孩子進一步努力。
把一個事情開展的過程中,孩子付出的努力、堅持,積極地解決 問題的態度,以及所達成的效果等,作為關注和認可對象,并具體地跟孩子描述出來:“你剛才做……的時候,認真的樣子真帥!”“雖然中間你有點累,但你還是堅持下來了!”“這個東西雖然沒做好,但是剛才你這個地方的想法真棒!” 不要只去關注孩子最后成功與否,無論孩子做什么事,都爭取看到孩子過程中的努力,和具體成功的點。
總之,挫折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行為。我們應培養幼兒直面挫折的意識,培養幼兒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導幼兒走出挫折的困惑,使孩子在經歷挫折時,能主動地對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煉中造就自己堅強的性格,讓孩子的耐挫能力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