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歷史上的“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如歷史上的庖丁解牛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大慶精神等,這些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動表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賦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內涵,其核心內容是指在高超的技術技能基礎上,追求細節完美的職業精神,體現了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是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工匠精神”的具體表現為精益求精、嚴謹認真、執著不懈、團結協作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四個個人層面的價值取向有著緊密的聯系,是高職課程思政改革中的重要元素。
第一,建筑室內設計專業在我國發展歷史雖然不長,但有較強的專業傾向和較廣的覆蓋面。第二,大多高職院校開設了建筑室內設計及相近的設計類專業,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第三,在現有的學歷體系和社會認知上,高職教育普遍受到歧視,而高職教育生源質量偏低,也影響了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第四,隨著新興行業的迅速發展,學生接受外來信息渠道增多,在制定一個空間設計方案時,不愿花精力對方案進行精雕細琢,功利主義和投機現象嚴重,這非常不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第五,高職院校軟件硬件實力均不如本科院校,課程體系與社會脫節嚴重,加上多數教師實踐能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第一,技術崗位工種被社會定義為藍領,在我國“勞心者于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大多數家長不愿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藍領。第二,進入高職院校的大多為高考失敗或高考無望的學生,學習態度存在問題。第三,“工匠精神”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學生的專注程度和韌性是極大的考驗,在大環境影響下,“工匠精神”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第四,受高職院校實訓條件、師資水平、教學理念、課程思政改革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價值取向等德育培養嚴重欠缺。
建筑室內設計專業是應用型很強的土建大類專業,也是培養學生藝術審美的人文素養類藝術專業。因此,高職院校應建立名師空間,通過名師引領傳承“工匠精神”,并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校企深度合作,開展“訂單班”培養模式,邀請行業名師兼職講學,讓學生切身感受大師的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和職業態度;營造“工匠精神”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匠心。
首先,高職院校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內涵,緊密結合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提煉課程精益求精等思政元素,并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課程項目教學模式,通過較為成熟的網絡教學平臺,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其次,高職院校應引入行業真實項目,改變傳統評價體系,加大“工匠精神”內涵中精益求精、團結協作等課程思政項目權重比例。最后,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在現場直觀感受施工過程中對質量的精益求精、施工管理的嚴謹認真及各工種的團結協作等“工匠精神”內涵。
出精品是踐行工匠精神的目的,在課程教學中,首先,教師應注重對少數有潛力學生或團隊的打磨,通過宣傳,在學生中樹立典型,實現以點帶面的效應;其次,鼓勵學生和團隊積極參與行業競賽,通過競賽全方位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品格、解決困難的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總之,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學生專業技能訓練全過程,能激發學生執著不懈、耐心堅持的品質,提高學生解決困難的能力。
高職建筑室內設計專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還需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規范和價值取向。“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課程思政改革一樣,是現代人才培養方案中職業素養養成的重要條件,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當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該課程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困難。因此,社會、學校各方應協調合作,著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這對高職院校發展,企業生存與發展,乃至社會經濟的轉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