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雷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在設計公司進行企業實踐鍛煉的過程中,筆者對學校教育與企業實際所需的設計能力的差距問題深有感觸。學校教育存在理論知識比重大、實踐內容較淺顯、專業針對性不強、重知識傳授、輕工作能力、知識技能傳授落后于市場技術的革新速度、學校缺乏市場調研、課程的設置和內容的教授存在能力培養與企業需求不適應等諸多問題。結合企業實踐經歷,筆者對如何構建高校藝術類專業“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幾點拙見。
在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美術和設計藝術的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理論方法雜、有模式無體系等問題,并且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普適性的美術和設計教學,對高校藝術設計的系統化、落地性的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則少之又少。
1.針對高校藝術類專業,體系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以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雖然學校的定位是交通類的工科院校,但在信息工程系僅有數字媒體藝術和建筑室內設計兩個藝術類專業,另外,我院管理系還有旅游工藝品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因此,“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可立足于本系本院,并與相關院系合作推廣,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
2.體系聚焦貴州豐富的“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
在“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方面,貴州雖然有豐富而獨特的少數民族資源,但除少數教師出于個人愛好有所涉獵外,其他教師很少涉及。對此,我們可以嘗試將貴州“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納入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中,讓更多的師生了解、熟悉貴州的特色文化。一方面,豐富而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會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創作源泉,另一方面,師生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傳播貴州特色文化,并在這一過程中,增強我們自身的文化自豪感。
創建藝術設計專業師生與相關企業深度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讓相關企業和民間藝人走進高職院校傳授技藝,另一方面可以讓藝術類專業師生更多地深入企業,利用自身的專業能力結合民族文化進行文化和技藝的創新。這樣的專業優勢與民族文化和傳統技藝相結合,再通過企業的市場經驗進行調整,能為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一步,將“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的學習與創新實踐納入高校藝術設計類師生教學實踐模式。高校教師應對已有的“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資料進行整理,并將這部分知識納入高職藝術類專業教學,從本校開始并逐漸推廣,讓專業內師生有計劃、分步驟地學習“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使本土非遺文化的推廣與傳統技藝的傳承成為藝術設計專業常規教學的一部分,從而完成“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實踐部分的建設。
第二步,在已有的設計實踐中加入“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元素,完成“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中專業實踐部分建設,包括與相關企業合作模式的建立與完善。
第三步,建立健全高校藝術類專業師生參與企業合作模式下的“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完善“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部分的建設。
以“文化創新”為著眼點,結合貴州“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建立健全的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契合國家文化發展的大趨勢,是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建設的發展方向。同時,隨著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這些創新創作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而貴州的“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通過這些高校藝術設計類師生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成為“活態”的傳承,不但帶動了地方的經濟和文化建設,而且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