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東儀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通識課程作為高校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教授通識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健全的個人,造就具有開闊眼界、豐富情感、知識多元的高素質人才。高校應明確開展“培養審美”的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及審美創造能力。這就明確了高校美育的現實意義與最終目的。
美育是指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最早是由席勒在18 世紀中期提出的。中國現代美育思潮始于20 世紀初,而后,美育依托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在基礎素質教育、高等教育甚至社會與家庭教育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實施現狀,探討新穎的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方案與措施,希望在課程實踐中最大限度發揮美育作用。不同于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藝術類通識課程是以藝術專業技能作為培養藝術人才的基石,并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而更多地以藝術作品賞析能力的培養為主,普及審美觀念,陶冶情操。
目前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學生層面、教師層面、管理層面。
在學生層面,學生對通識選修課重視程度不夠,學習態度不端正,多以拼湊學分為目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求知的欲望。如此會影響教師的授課情緒與備課質量。另外,目前課程多以大班教學為主,部分學生存在渾水摸魚的現象。
在教師層面,教師對專業課程的重視程度普遍高于通識課程,將更多地經歷投入專業課程的準備上。而通識課程的開設往往是跨年級、跨專業的,如果教師只是照搬專業課程的教學資料與經驗,則往往會導致課程的脫節,無法因材施教來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
在管理層面,許多高校對通識課程的審查力度弱于專業課程。通識課程沒有進行系統設計,缺乏針對性,濫竽充數的較多,而學生真正想學、能學到東西的優秀課程卻較少。由于通識課程基本是大班制,無形中增加了教師課堂管理的難度,使課堂學習效果全面提升[1]。
目前藝術類通識課程,甚至是所有類別的通識課程,就如同雞肋一般,讓學生覺得食之無味,而棄學分又覺得可惜。學生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來上課,以考勤保成績,自然無法達到通識課程培養、造就具有開闊眼界、豐富情感、知識多元的高素質人才的目的。因此,作為一門以提升藝術素養、審美能力為目的的課程,教師不能過分地強調其專業性,而要采取更加靈活的、易于各層次學生接受的方式去激發他們的興趣,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思維和藝術鑒賞能力。
精準的通識課程教材的選擇是對教師的一個考驗。學習通識課程的學生程度不一,若使用過于專業的教材,艱深難懂;若使用過于淺薄的教材,又不符高校課程標準。
藝術類通識課程可以以多元化的自編教材為主,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多方面地充實并更新內容,豐富教學材料,完成自編教材。在內容上,搜集主題以原始課程為中心,進一步擴大搜索范圍。例如,《服飾流行文化》課程中,服裝風格、民族服飾、服裝品牌等方面內容都可以作為輔助材料,將其中與“服飾”相關的因素進行提煉,結合相應的時代背景加以分析,使教學材料多元化。并結合多媒體設備,美化課件的制作,激發學生的視覺觀感,從而抓住其注意力,讓學生接觸更為全面的藝術作品與理念,從而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以筆者所教藝術類通識課程《服飾流行文化》為例,采用一課一專題形式,包含時尚設計師作品分析、中國傳統服飾解析、時尚電影賞析、流行趨勢解析等方面。不以單一教材為課程標準內容,課程呈現形式多樣化,并植入體驗環節,讓學生在動手中體會藝術美感。于課堂講授和專題研討中結合當下潮流時尚,設計典型案例,開展互動討論,引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藝術類通識課程若只重視理論辨析,忽視實踐體驗,則不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協調發展。“體驗式”教學可以改變單向的知識輸入,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加快知識內化,強化感悟能力,喚醒審美情感,培養創新意識。充分發揮知識遷移的作用,從而推動個性發展,建構全新主體。例如,筆者在《服飾流行文化》課程中,置入拼貼畫的實踐環節,讓學生有一個深入了解設計方法使畫面呈現效果優良的體驗過程,震蕩心靈世界,這樣對審美素養的培養更為直接。
課程講授借助“互聯網+”形式,利用數字技術呈現,無論是以目前來看相對普遍的多媒體設備輔助,還是新興的慕課形式等,都是時下教學手段的重要形式與發展趨勢。
慕課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更為靈活多變。借用“互聯網+”的強大優勢,學生可在一定的時間內,自由完成自主學習。并且在課程時長設置上,相對于傳統課程時長較短,知識少而精,學生學習起來壓力較小。學生對課程的掌握,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調控,或快或慢,反而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慕課的利用還可以在課前先學習網絡中的課程視頻,然后帶著問題參與學習。學生的學習角色要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獲取,激發了學習興趣,人的主體性一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
筆者在《服飾流行文化》課程中的時尚作品賞析環節就置入了慕課視頻,并借助“互聯網+”模式,展現數字化藝術的美。通過聆聽對一個個設計師作品的精要講解,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點,而且還可通過慕課平臺反復回味,深入理解設計師作品呈現的方式與契機。
通過課程改革與創新尋找美育流行文化語境中的開展方式,以當前社會流行文化作為美育的素材,以流行藝術形式作為美育的載體,進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其開闊藝術視野,尊重藝術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使學生明晰設計的歷時性藝術價值,從而提高自身的藝術文化修養。
以《服飾流行文化》為例,在講述歐美時尚設計師作品的基礎上,引入華裔設計師的作品;在講解美國19 世紀20 年代服飾特點的同時,補充中國同時代服飾的演變。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潛移默化地加強知識點的滲透。植根于傳統藝術,依附流行文化而開展美育。
美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占據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美育實施應以美育與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的發展關系為切入點。多元化教學內容,優化學習教材;豐富教學形式,重視體驗經驗;借助“互聯網+”,多元化教學手段;弘揚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最終目的是強調美育在高校藝術類通識課程中的運用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希望通過藝術類通識課程的設置,能促成高校人才審美觀念的形成,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