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華 通化師范學院
幼兒美術教育并不是以培養少數畫家為目的,而是對幼兒進行思想、情操、心理和人格的教育。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實踐證明,美術特色活動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形式,是引導幼兒觀察世界、了解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徑與手段。
由于通化地區地域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民風傳統,開設特色課程,走特色教學之路,已經成為當地幼兒園美術教育的重要方式。為了更好地了解通化地域資源與幼兒園美術活動相融合的情況,筆者開展了調研活動,參與了公立幼兒園的美術活動,發現了一些問題,并探索出一些解決方法。
根據各大公立幼兒園的調查報告及調研走訪,幼兒教師對通化地域資源的認知層次不同。幼兒教師普遍了解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如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等,但對其他特色文化,如通化地區礦產資源再加工——長白山松花石硯、通化地區特色花饃等,都不甚了解。
幼兒教師除對本土地域資源了解不足外,專業知識和技能也不足,并缺少相關培訓。在學前教育中,幼兒教師沒有能力充分利用本土地域資源,開展特色美術教學活動,也就無法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更不可能使幼兒繼承本土地域文化。
幼兒教師在開展本土特色文化教學活動時,多采用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這不但缺少與幼兒的課堂互動,而且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針對以上問題,很多幼兒園采取了相應的解決方法。下面,筆者將分享幾個效果較好的解決方法。
針對幼兒教師本土地域特色文化知識儲備薄弱的問題,幼兒園開展了系列培訓活動。例如,由本地教育局牽頭,邀請通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叢永莉女士開展“滿族剪紙”知識講座,向幼兒教師講解滿族歷史、滿族剪紙的起源、滿族剪紙的文化背景、滿族剪紙的技法、紋樣及代表作品等內容,讓幼兒教師受到很好的啟發,既深入理解了傳承剪紙文化的意義,又加深了對家鄉的熱愛。
幼兒教師應拓寬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并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鼓勵幼兒探索學習,從而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例如,幼兒教師可以與幼兒家長合作,開展以“烈士遺跡”為主題的美術特色教學活動。先讓幼兒了解楊靖宇英雄的事跡,再帶領幼兒參觀楊靖宇英雄生活、革命的地點,然后鼓勵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拍攝有意義的照片,最后匯集這些照片在班級內舉辦攝影展,并讓幼兒講述照片內容與攝影感受。再如,幼兒教師可以組織以“滿族剪紙”為主題的美術特色活動,向幼兒講述滿族傳說,引導幼兒理解和欣賞滿族民族文化,學習滿族剪紙的技法、造型、起源等。為保證幼兒的安全,教師可以讓幼兒手撕或用安全剪刀嘗試創作剪紙作品,讓幼兒體驗、感受、感悟、理解滿族剪紙文化,從而增長幼兒的見識,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
幼兒教師還要及時布置課后活動作業,增強家長與幼兒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幼兒深化所學知識,傳承文化,從而使課后活動作業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課后生活。
總之,特色美術教學活動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增長幼兒的見識,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會對幼兒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本土地域文化融入美術教學活動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幼兒欣賞、認知、理解家鄉特色文化,培養幼兒傳承家鄉特色文化的意識。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幼兒教師有責任傳承本土優秀文化,讓幼兒從小感受、認知、喜愛民族特色文化,為民族特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埋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