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強 延邊大學
雅樂源于中國西周禮樂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雅樂也隨著宮廷舞臺的消失而衰敗。自宋徽宗時期傳入朝鮮高麗王朝的宮廷雅樂,在朝鮮宮廷音樂中得以延續與發展。經過幾代王朝的更替,雅樂也在不斷地變革與創新中逐漸本土化。本文主要通過文獻法,對朝鮮李朝時期宮廷雅樂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研究。
雅樂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會、宴享時所用的正統音樂,其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但當時的記載中并無“雅樂”這個名稱。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朝代的更替,雅樂的內容與形式也大不相同,到秦、漢時期,雅樂進入了僵化時期。這一時期雅樂的創作基本出于取媚統治者的官僚之手,其主要以對當代統治者歌功頌德為主要內容,目的是鞏固統治,強化皇帝尊嚴。自漢代起,各朝的雅樂亦是如此。
這種狀況基本持續到宋朝,雅樂在宋朝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宋朝統治者特別重視“雅樂”,對雅樂的記載也尤為眾多。這一時期對樂律、樂器、樂調的完善,以及演奏規模的擴大,使雅樂獲得了高度的發展。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大晟雅樂傳入了朝鮮的高麗王朝,成為朝鮮音樂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
宋朝的大晟雅樂在高麗王朝睿宗十一年傳入了朝鮮半島,它的傳入還伴隨著雅樂表演時所運用的樂器、服飾、物品等,因此,大晟雅樂立刻成為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之一。
自睿宗十一年到毅宗十五年時,大晟雅樂基本保持著原來的樣貌,只是由于規模上的不同,在樂器的種類和數量上稍有差別。所以在這個時期內,使者們在不斷地向中國取經,大晟雅樂也在逐漸完善,他們幾乎完整地繼承與沿襲了中國的雅樂。
明宗時代,雅樂傳統遭到破壞,雅樂的演奏中被加入了鄉音與鄉舞,并加入了鄉樂器進行演奏。自這時起,雅樂開始向著本土化的趨勢發展,但發展的狀況十分混亂,到高麗末期,其也沒有得以改善,逐漸走向蕭條。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政權,改國號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簡稱“李朝”。李朝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半島,李朝滅亡。
李朝時期出現了許多對音樂頗為重視的統治者,這一時期宮廷雅樂再次被重視起來,使原本衰落的宮廷雅樂又得到了新生。但是,雅樂的狀況發生了改變。首先,在原有的樂器編制基礎上添加了大量的唐樂器和鄉樂器,逐漸俗樂化;其次,在曲目上也開始在會禮宴中演奏本民族創作的《定大業》《保太平》等。后來,雅樂與鄉樂、唐樂逐漸融合,中國雅樂也開始逐漸朝鮮化。
在李朝后期,由于燕山君的暴政、日本的入侵及國內的戰亂,雅樂再一次進入衰敗期。雖然仁祖之后的歷屆朝代對雅樂的再一次恢復又做了許多努力,但還是無法還原世宗時代雅樂的樣貌。
綜上所述,李朝時期的雅樂經歷了兩次恢復階段,音樂發展主要集中在世宗時期以后,雅樂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由此可見,這一時期是雅樂最為輝煌的發展階段,也是雅樂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里程碑。
雅樂自高麗王朝傳入朝鮮到李氏王朝的結束,經歷了八個世紀的變遷。從傳承的角度來看,中國雅樂這種宮廷音樂形式在朝鮮半島被更好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這與其統治制度與文化有著極大的關系。朝鮮早期為中國的冊封國,較多地學習了中國的行政與制度,這對雅樂的傳承具有重要影響。從文化方面看,其也一直認同中國儒學的禮樂思想文化,因此,雅樂也被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與中國傳統雅樂相比,李朝時期的雅樂已經大不相同,雖然還些許地保留著雅樂的傳統樂器、配置等,但已經完全被“本土化”和“俗樂化”。這種變化與朝鮮半島的民族意識與社會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朝鮮民族也有著屬于自己的鄉樂器與鄉樂調,無論本土化還是俗樂化,雅樂必將朝著自己民族的趨勢發展,這與民族意識的不斷崛起有關。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社會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傳統也需要創新與變革,這些都在推動著雅樂的發展。
縱觀中國傳統雅樂與李朝時期的雅樂,我們可以發現,是傳承性與民族性推動了雅樂的不斷發展。因此,雅樂不僅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種制度的象征,它體現了朝鮮半島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它的出現,使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