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娜 安徽師范大學
通過學習舒伯特奏鳴曲的作品,筆者對舒伯特奏鳴曲的創作風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眾所周知,舒伯特有許多著名的藝術歌曲,本文主要通過研究舒伯特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來探討他的藝術歌曲對于他的奏鳴曲創作的價值,同時也研究了舒伯特奏鳴曲的創作風格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是奧地利作曲家,出生于1797年,1828年去世。作為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他在音樂方面的成就被后人評價為“古典主義最后一位巨匠”。在短短的一生中,舒伯特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創作速度十分驚人。舒伯特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親是一位教區的校長,也是一位業余的音樂愛好者,對他在音樂方面的影響十分巨大,因此父親是他小時候的音樂指導教師。1808年,年僅十一歲的舒伯特進入皇家寄宿學校系統地學習音樂,在這里舒伯特遇到了教他時間最長、對他影響最大的教師安東尼·薩列里。舒伯特的很多作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知識都是在薩列里的指導下學習的。1814年舒伯特離家出走,之后生活的磨難和經濟上的困難始終伴隨著他。
舒伯特早期的創作作品主要以藝術歌曲為主,他在藝術歌曲上的成就最為顯著,被稱為“歌曲之王”。在創作生涯的后期,舒伯特放棄了先前的創作類型,從1823年到1826年,他致力于創作奏鳴曲和交響曲,由于在藝術歌曲方面有著十分顯著的成就,他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有著歌曲般優美的旋律。由于舒伯特的一生十分短暫,所以人們更加愿意將他的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進行分析。
早期(1815—1819年),舒伯特常模仿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等大師的創作,其作品的旋律、節奏、織體組成較為簡單,調性的布局也是中規中矩。這一時期,他的很多奏鳴曲并不完整,但他并不在意,他更像是在書寫音樂日記一般,將這些作品記錄了下來。但由于作品本身不完整,再加上舒伯特去世后出版商們單獨出版他的作品,致使這一時期他的奏鳴曲數量很有爭議。
中期(1823—1826年),舒伯特致力于奏鳴曲和交響曲的創作。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部分充滿著憂傷的情緒,主要是因為在1822年初他的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在此之后他一直與病魔作斗爭。奏鳴曲D784、D840和D845的主題都具有憂郁陰暗的格調,但從奏鳴曲D850和D894開始,其主題的風格開始轉變。中期的這五首作品都較為成熟且完整,這一時期他逐漸擺脫了創作早期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等的影響,開始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表達情感、形式與內容方面,舒伯特在古典奏鳴曲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不但突破了傳統音樂在技術演奏等方面的限制,而且節奏、旋律、織體變化更為多樣,和聲也更加新穎豐富,更加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
晚期(1828年),在生命即將結束這一年,他寫下了三部曲D958、D959和D960,不同于中期的作品,他經歷過磨難后的作品的思想內容更加深刻。通過作品,他不僅回顧了自己的生命歷程,也表達了對死亡的恐懼。
舒伯特是處在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們更加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他們試圖打破古典主義傳統理性的局限。同樣,舒伯特也一直在用他特有的方式打破古典主義的局限,他延續了古典主義奏鳴曲的曲式,通過不斷變化的主題、和聲和音樂形式來表達浪漫主義的色彩。舒伯特通過大膽的創新,推動了音樂體裁形式的發展,并以音樂能表達個人情感為最終目的,他成為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與同一時期的貝多芬相比,舒伯特的奏鳴曲在當時鮮為人知,人們似乎更加關注他的藝術歌曲。直到近些年,才有較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關注舒伯特的奏鳴曲。有些人認為,舒伯特是活在貝多芬的光環下,但筆者認為,舒伯特對鋼琴奏鳴曲體裁、形式、調性等方面的拓展是無人能及的。因為古典主義鋼琴奏鳴曲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是舒伯特作品特有的風格。
在他的奏鳴曲中既包含了古典主義形式,又包含了浪漫主義風格。與貝多芬充滿沖突的奏鳴曲音樂效果不同,舒伯特擅長創作藝術歌曲,因此他的奏鳴曲有著旋律性和歌唱性。他的奏鳴曲將藝術歌曲鋼琴伴奏中的技巧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他的奏鳴曲中有著豐富的織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