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潼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充滿皇權和宗教色彩的中世紀國家。拜占庭音樂在特定的歷史和環境條件下誕生,音樂表現和發展趨于宗教化,作為追溯西方宗教音樂的起源,其對后世音樂有著深遠的影響。
拜占庭(Byzatine,公元330—1453年),即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在皇帝君士坦丁的統治下,基督教得到迅速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東正教體系”。拉丁化的西方禮拜儀式發展出了西方音樂最古老的遺存。拜占庭音樂繼承了古希臘羅馬音樂的傳統,不僅為后世西歐教會音樂的發展打下基礎,還對西方音樂的發展起到承先啟后的作用。拜占庭音樂的本質是教會音樂,是基督教音樂的興起。在《牛津簡明音樂詞典》中定義詞條“拜占庭音樂”為“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教會音樂”。
拜占庭音樂的形式主要有圣詠和贊美詩。教徒保羅在《新約?歌羅西書》中將圣詠分為:詩篇吟唱、頌詩和頌歌,在《新約?以弗所書》和《新約?歌羅西書》中兩次口諭教徒要經常吟唱“Psalms”“Hymns”和“Spiritual songs”以表內心之虔誠。在這時期,音樂不僅是娛樂的工具,還是宗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拜占庭教會圣詠,既是敘利亞、巴基斯坦的儀式圣歌,也是猶太教堂音樂的由來。
就圣詠而言,拜占庭教會的圣詠實際要早于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圣詠。當基督教還沒有成為羅馬國教時,受到迫害的基督徒在走向殉難場時吟唱贊美歌。直到330年以后,君士坦丁堡的首都地位才被確立,這里的教會力量在政治力量的輔佐下迅速超越帝國內其他教會,同時君士坦丁堡有關圣詠的政令及現實中圣詠的具體實踐對國內其他教會的圣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還有很多出現在地方教會的圣詠,但在君士坦丁政治的影響下,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圣詠得以系統化地發展和推廣,成為影響全國的宗教音樂類型。因此,早在330年前,圣詠就開始出現了,只不過缺乏文獻記載;在330年后,圣詠在君士坦丁政治力量的作用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贊美詩在拜占庭禮儀的彌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基督教徒對猶太教的繼承,拉丁語的贊美詩則被用來團結眾教徒贊美上帝。在西方,贊美詩從來不被官方規定為彌撒形式,但被用來代替那些日常功課中的某些環節。早期的贊美詩風格分為兩種:一種是音階式的,即詩詞的音與旋律音是相互對應的;另一種是紐姆式的,即詩詞的音一節對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旋律音。早期的基督教用過敘利亞的教會贊歌,但是在4世紀的拉塔齊亞與563年的布拉加宗教會議上已經禁止在儀式中使用圣經以外的歌詞。因此,除3世紀的奧克西林庫斯(Oxyrhynchus)草紙上的三位一體的贊美詩,早期的贊美詩幾乎沒有留存下來。用拜占庭記譜法記錄的贊美詩一直到6世紀才被發現,其是由韻律相等的詩節組成的。4-5世紀最先出現了在詩歌的朗讀中間演唱的贊歌。克里特的Andreas(650年前后—720年)、大馬士革的Johann、耶路撒冷的Kosmas(約750年)、圣羅曼諾斯等都是贊美詩的著名的作者。后來,拜占庭的贊美詩逐漸發展出了特羅帕里翁(troparion)、康塔基昂(Kontakion)及早期卡農這些被廣泛使用的圣詠體裁。特羅帕里翁(troparion)多用于拜占庭教會的日課或晚禱的詩篇或詩句中穿插的詩體化禱文,因篇幅簡短而得名,后來隨著其應用范圍的逐漸增大,結構也在不斷擴大。康塔基昂(Kontakion)是拜占庭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圣詠體裁,據傳發源于古老的敘利亞頌歌,是一種主持神父或主祭司以音樂形式即歌詠對眾教徒進行教牧的形式,其只會被用在拜占庭教會的特定圣禮上。因為這種圣禮突出一個主題,康塔基昂則可以把這一突出的主題藝術性地表達出來。卡農是一種結構篇幅較長、旋律單調平淡的圣詠詩歌套曲,在公元7世紀的拜占庭教會的圣禮中逐漸地取代了康塔基昂的主導地位,被用于日課儀式中的主要環節中,它不僅是一種音樂,還是一種將所有的禮拜儀式中的程序建立在一個邏輯整體中的載體。
拜占庭帝國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在世界上享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拜占庭深受希臘的璀璨的文化的影響,有著輝煌的藝術文化。它的文化力量通過對周邊國家進行滲透、同化,覆蓋了整個中世紀的漫長統治時期。拜占庭音樂作為拜占庭藝術文化的重要分支,得到了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