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凡 西安美術學院
公共藝術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1956年著名的費城“百分比法案”通過,這一法案大力鼓勵藝術家走出工作室到室外的公共空間進行創作,將公共空間與周圍環境結合起來創作公共藝術作品,這一舉措使公共藝術開始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福利服務于群眾。廣義的公共藝術,是指私人、機構空間之外的一切美化環境的活動與藝術創作。狹義的公共藝術,是指設置在公共空間中符合大眾心意的視覺藝術。公共藝術包括在公共空間中設立的城市雕塑、壁畫、景觀裝置藝術、公共藝術設施、雕塑性建筑,以及在公共空間中發生的藝術性活動等多種形式。本文以雕塑為例進行說明。
人民英雄紀念碑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碑,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首個國家級的代表公共藝術的工程。它是為了紀念中國近現代史上所有革命烈士而建造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位置,南邊距離天安門約463米、北邊距離正陽門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正是紀念碑所矗立的位置。從遠處看,天安門、正陽門與紀念碑形成一個非常一致的、和諧的、完整的建筑群。
人民英雄紀念碑整體呈方形,紀念碑的形狀棱角分明,給人一種威嚴感。紀念碑總共由臺座、須彌座和碑身三個部分組成,它的總高度是37.94米,碑心是一整塊花崗巖,長為14.7米、寬為2.9米、厚度為1米、重量達到60.23噸,人站在它的面前就會產生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下層底座為海棠形,東西寬為50.44米,南北長為61.54米,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它雄偉大氣地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供人們參觀、懷念,讓世世代代的人們銘記、緬懷這段歷史。人民英雄紀念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正是公共藝術帶來的作用,也體現了公共藝術品的內涵和觀賞性。
一個完整的公共藝術必須是有內涵的,有觀念支撐的,那么這件公共藝術是如何誕生的呢?關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征集建造方案,各方面專家、設計者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簡直是一次設計上的百家爭鳴。最終,梁思成的設計方案被采用。1951年初的一次設計工會上,雖然設計競賽的方案已經確定,但會議上仍舊是眾說紛紜。主要矛盾來自雕塑家們和梁思成在主體構成上的思想分歧,雕塑家們想要以雕塑為主,在碑前或者碑頂做群雕,又或者將整個碑身做成一個雕塑;而梁思成方則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應該具有一座“碑”的功能性,必須用來承載文字。從公共藝術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后者顯然更具公共性,群雕固然能體現技藝的精湛,觀賞性極佳,但筆者認為梁思成所說的“承載文字”更加重要,因為首先它是一座紀念碑,唯有文字能更加詳細地記錄,且文字和雕塑的結合能更好地向公眾傳遞它本身想傳遞的信息。最后,紀念碑的正面鐫刻的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毛澤東同志題寫;而背面的三段文字則是由毛澤東同志起草、周恩來同志書寫的150字小楷字體碑文,記錄了三個時段中愛國志士不屈抗爭的精神,完美地體現出紀念碑的功能性。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用浮雕的方式來刻畫這段歷史的,這種言簡意賅的造型方式能讓公眾有更加深切的感受。大碑座的四周一共由十塊漢白玉大浮雕整齊地鑲嵌著。每塊浮雕里雕刻了約二十個英雄人物,每個人物都是和真人一樣大小,他們每個人的性格、面貌、姿態形象和思想感情都以多樣的不同的造型展現了出來,這便體現了公共藝術的藝術性和公共藝術的價值[1]。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而尤其突出的便是對城市文化的彰顯。因為北京是首都,而人民英雄紀念碑承載的是民族的重要歷史,這樣的重要記憶與一國之都相連接,成為城市名片,這就是城市最重要的文化素材。
公共藝術就是在公共區域展示的一種藝術,其主要展示的是人們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追求。公共藝術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人民英雄紀念碑,繼往開來,既回顧歷史、緬懷先烈,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共藝術工程的代表作。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后,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天安門,都受到了視覺上和內心上的沖擊。更重要的是,人們的觀賞和拍照留念,證明了人們開始逐漸參與到城市文化建設中,這對公共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公共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城市文化的構建。同樣,隨著公共藝術的逐漸盛行,城市文化被充分表達出來,二者之間更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城市文化是以城市為母體孕育出來的一種文化形態,城市通過在建設過程中匯聚起來的物質能量與精神能量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在這個交流過程中又通過有形物質和無形的意識來傳播這個城市的文化,使城市文化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而公共藝術則擔當著傳播媒介。公共藝術也是城市的藝術,與城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環境為公共藝術的存在提供了場所。
回顧歷史,城市與公共藝術在共同發展,公共藝術在城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市民們在城市中得到娛樂、教育等基本權利的同時,也享受著公共藝術帶給他們的文化享受和審美趣味,并與之產生交流,形成不同的解讀。這種交流既可以是肢體上的互動,也可以是思想上發生的碰撞與共鳴。
公共藝術主要通過城市空間來展示城市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在日漸多樣化的城市空間當中,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城市文化是歷史文化積淀的結果,而公共藝術推動著城市文化的發展,那么公共藝術就是對歷史文化的展現。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在不同時期下的具體展現,一般是結合歷史,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對特定的歷史文化進行重新構建,從而成為具有現代城市文化氣息的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公共藝術也在不斷革新與發展。公共藝術對城市化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是城市發展的具體體現,要想加強城市建設,我們就必須加強公共藝術建設,如此才能促進城市的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