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國紐約,又稱紐約畫派(The New York School)。它引領美國現代藝術的崛起,在美國現代美術史上和西方現代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抽象表現主義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抽象表現主義”作為藝術史概念是1946年由羅伯特·科茨首次提出的,其用以指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美國紐約為中心影響廣泛的現代藝術運動。與此同時,新的文化氛圍的形成和建立,對抽象表現主義的發生和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方面,歐洲重要的現代主義藝術家避戰遷往美國,使歐美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其中,達達主義(Dadaism)的杜尚(Marcel Duchamp),抽象主義(Abstractionism)的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達利(Salvador Dali)、米 羅(Joan Miro)、恩 斯 特(Ernst Engel),包豪斯藝術(Bauhaus)的霍夫曼(Hans Hofmann)等輾轉美國,為美國帶來了現代主義的思想火種。一些藝術家在美國開辦學校,如霍夫曼在紐約教授抽象主義和表現主義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對克拉斯(Lee Karasner)等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藝術機構、藝術市場和藝術教育等開始發展。1929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成立,首任館長巴爾(Alfred H.Barr)致力于現代主義藝術的展示、收藏、研究和公共教育,對現代藝術的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之交,隨著經濟復蘇,藝術市場重新回到大蕭條前的狀態,畫廊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如1942年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成立的本世紀畫廊對抽象表現主義的青睞,為其發展注入了活力。由此可見,當時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對抽象表現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經歷了從萌芽、成熟到衰落的三個階段:
在抽象表現主義產生之前,美國本土沒有原生的現代藝術,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美國大致有三種藝術形式:第一種是左翼的社會現實主義藝術,第二種是鄉土繪畫,第三種是模仿抽象主義的藝術。在20世紀40年代的探索期,高爾基(Arshile Gorky)是連接歐洲和美國新繪畫風格的重要人物。他也非常懂得如何模仿,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畢加索(Pablo Picasso)、康定斯基、米羅的影子。在波洛克(Jaskson Pollock)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早期皮膚黝黑的自畫像是受到鄉土繪畫的影響,在1943年的作品《男人和女人》中開始轉變為立體主義(Cubism)風格。在各種風格的影響和探索下,無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移民藝術家,都渴望在新的土地上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時代風格。
在1943—1947年間,佩吉在本世紀畫廊為霍夫曼、波洛克、羅斯科(Mark Rothko)、斯蒂爾(Clyfford Still)舉辦了個展。雖然藝術市場仍以歐洲成名的藝術家的作品為主,但是抽象表現主義市場的認可度較低,佩吉經營慘淡,最終以關門告終;但對以波洛克為代表的藝術家大量早期作品的收藏,給予了藝術家們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
1946年終于迎來了抽象表現主義的拐點,羅伯特·科茨(Robert Coates)第一次使用了“抽象表現主義”的概念,并預示一場藝術運動即將誕生。1947—1948年,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開始擺脫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例如,1947年,波洛克受到榮格心理學的影響,在印第安人巫術的啟示下,將畫布平鋪在地上,通過在畫布四周游動,揮灑顏料作畫,并將沙、玻璃、煙頭等垃圾直接灑在畫面上。他將身體和過程帶進繪畫,形成他最具代表性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風格[2]。1948年,紐曼(Barnett Newman)的“拉鏈”風格的作品問世。同年,羅斯科也轉向了“色域繪畫”(Colour-field painting)。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們通過擺脫主題和具象,以直接用色彩去表現自己的情緒和感情為標志,確立了抽象表現主義的誕生。
這個時期,抽象表現主義在理論和創作方面均有新的突破。抽象表現主義在國際間的巡展和傳播,不但成為美國主流的藝術樣式,還成為影響歐洲大陸重要的藝術思潮和運動。
在創作方面,抽象表現主義迎來了創作高峰。例如,波洛克在妻子克拉斯的幫助下,暫時成功戒酒,在長島工作室安心創作,進入了高產時期;海倫(Helen Frankenthaler)在波洛克的影響下,創作了其代表作品《海港》;克拉斯也開始了抽象拼貼風格的創作。
抽象表現主義的理論也在不斷深化。1952年,哈羅德·羅森伯格(Horold Rosenberg)在《藝術新聞》中發表了《行動繪畫》一文,從形式主義批評的角度,強調了“行動”在抽象表現主義中的重要價值。格林伯格從文化分析的角度,為抽象表現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1955年,他在《美國式繪畫》一文中將抽象表現主義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具有滿幅(All-over)“抽象—表現”傾向的繪畫,以馬瑟韋爾(Robert Motherwell)和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代表;具有“滴灑”(Drip painting)傾向的繪畫,以波洛克為代表。其中,抽象表現風格符合了西方藝術“形式簡化”的發展邏輯。形式因素來源于后立體主義的傳統,表現因素受到德國的影響多于法國。另一類是具有“色域繪畫”傾向的繪畫,他勾勒了從透納(Joseph Turner)到蒙德里安、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從晚期莫奈(Claude Monet)再到紐曼、羅斯科為線索的發展邏輯,同時對其“合法性”進行了加持。他認為抽象表現主義既符合了西方現代主義形式的發展邏輯,同時又在“自我批判”中對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進行了超越[3]。
與此同時,在畫廊、美術館、國家文化政策的共同推動下,抽象表現主義成為歐洲當時最重要的藝術思潮。首先,畫商賈尼斯(Sidney Janis)將其作品與歐洲大師一同展出,并逐漸贏得市場認可。其次,現代藝術博物館在1942年成立了國際項目部,洛克菲勒基金會在5年內捐款12.5萬美元用于海外展覽。MOMA在巴黎、倫敦、東京等地舉辦了美國藝術的推廣展,并且,對抽象表現主義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收藏。
20世紀50年代,抽象表現主義已經成為美國當時最重要的藝術運動,但其受到來自內部的危機和外部的挑戰,最終走向衰落。
從內部來看,首先,抽象表現主義作為一種主流藝術的樣式,走向了被模仿和自我模仿的怪圈。其實驗性和原創性逐漸喪失,陷入樣式主義的泥潭;其次,藝術內部開始分化。例如,萊茵哈德(Ad Reinhardt)創作的一些黑色正方形畫作,直接影響了極少主義藝術家斯特拉(Fank Stella)的黑色繪畫系列(Black painting)。另外,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許多重要的藝術家與世長辭,1956年,波洛克遭遇創作瓶頸,終日借酒消愁,最終因酒駕身亡。1962年和1967年克蘭(Franz kilne)和萊因哈特也相繼離世。
從外部來看,20世紀60年代新的藝術流派層出不窮,抽象表現主義已淪為了明日黃花。首先,從抽象表現主義母體中孕育而出的極少主義(Milimalism)處處與其針鋒相對,提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的美學主張,呈現出非個人的、重復性、機械性和物質性,恰好與抽象表現主義強調的個性、偶發性、表現性、充滿情感的藝術特點背道而馳。其次,隨著電視機的普及,消費文化的興起,波普藝術(Pop art)橫空出世,引發人們的廣泛共鳴,并很快取而代之成為20世紀60年代的藝術主流。相反,抽象表現主義一開始強調精英性,強調形式和媒介的獨立性,喪失了介入社會的可能;同時,藝術批評、策展和畫廊也隨之轉向。盡管格林伯格極力反對極少主義和波普藝術,但卻無法阻止歷史發展的潮流。他不得不承認,在1962年第一代抽象表現已經死亡。1962年,他在《抽象表現主義之后》一文中提出了“后色彩抽象”(Post Painterly Abstract),希望超越波洛克和德·庫寧的線性抽象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經營者賈尼斯敏銳地從1962年也開始以“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來推廣波普藝術。由此可見,隨著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們的紛紛離世、外部文化環境的變化,抽象表現主義變異并走向衰落[4]。
綜上所述,抽象表現主義是美國本土的第一個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也是二戰后西方第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而抽象表現主義的崛起標志著紐約替代巴黎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藝術中心。同時,其衰落也標志著一個新的藝術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