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夢 張玉花 北京化工大學
本文從文淵閣作為清宮的藏書閣的功能出發,對其建筑的形式和設計風格進行探究,探尋設計背后蘊含的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坐落于故宮文華殿后側的文淵閣,顏色別致,古樸深沉。不同于故宮內大多數明亮的黃瓦、紅瓦頂建筑,此建筑的瓦頂和剪邊分別運用了黑色和綠色,其設計蘊含了柳冠中先生常說的事理學的道理:“功能和形式均是圍繞人的事(需求和矛盾)所產生的。”
文淵閣作為清宮的藏書閣,收納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該書共花費了4403位學者及抄書匠10多年的時間編撰完成,搜羅了當時所有的善本古籍。成書時達到了79000多卷,36000多冊。乾隆皇帝為儲存《四庫全書》,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詔修筑一座“四庫全書館”,選址在文華殿后規度適宜方位,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這就是文淵閣的由來。
文淵閣的功能定位是一座皇家藏書樓,所以文淵閣從建筑設計的各個方面,從上到下,從大的布局到小的細節,都是與它的建筑功能息息相關的,處處體現了藏書樓需要防火的硬性需求。
文淵閣屋頂最上方綠色的屋脊上有翻騰的海水,海水的中間還有龍穿過,這個紋飾被稱作海水云龍紋。
從屋頂繼續往下看,圍繞了多扇紅色的窗戶,但這并不意味著文淵閣頂層有許多間房,其實頂層就只有一間房。在古代一間房并不一定要有墻壁的遮擋,所謂一間房的意思是四根柱子合圍的一個空間。底層里面的兩個柱子加上外面的兩根柱子,這四根柱子就好像正方形的四個點,四個點所圍成的小小空間就是一間房。所以,文淵閣底層一共有六間房。頂層一間房,底層六間房,這意味著天上一間房,地下六間房。這與《周易》里記載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相符的,這句話也再次強調了文淵閣的防火要求。
在建筑上繪制彩畫,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構古建,直到后來明清時期,彩畫慢慢演變出了各種各樣的功能,其中一條是標識建筑的功能。所以文淵閣上面的大幅彩畫也與它的防火,以及其藏書樓的定位是息息相關的。例如,其上的彩畫,有荷花、水草的紋飾叫作金荷水草紋。其采用荷花和水草等水生植物,也跟防火有關。房梁上的彩畫,上面有卷云紋,中間的一行一行的書冊是圖書博古紋。這兩種紋飾都暗示了文淵閣是具有藏書閣的功能。
文淵閣上水的裝飾元素也反映出了其非常強烈的克火的意愿。例如,文淵閣正中間的兩根柱子的梁枋彩畫,中間是它的主體紋飾,兩側被回字形輪廓所包裹,輪廓里面填充了大量的海水紋。主體紋飾底下是一行波濤洶涌的海水,主體圖案是一座仙亭,兩側分別有一匹馱著書函的白馬。這個圖案來自上古時的一個童話——河圖洛書(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它講述了上古時候,有龍馬和神龜從黃河和洛水中浮起,身上背負著河圖和洛書,其中蘊含了宇宙的奧秘。它們把河圖和洛書獻給了黃帝和大禹,黃帝和大禹得到了河圖和洛書,不僅從中悟出了治理國家的道理,還悟出了治水的道理。所以在梁枋上裝飾的彩畫不僅強調該建筑的藏書功能,還暗示藏在此處的《四庫全書》是非常重要的資料。文淵閣閣前水池的裝飾也蘊含了豐富的水元素,欄板上的紋樣是海水里不同類型的水生動物:海龜、魚、扇貝、海螺……這也與該建筑的功能一致。
從屋頂的設計中可以看出,不同于故宮大部分建筑所覆蓋的黃瓦,文淵閣覆蓋了大面積的黑瓦。原因在于,在陰陽五行學說里,黑代表的是水,水能克火,強調防火。
值得一提的還有文淵閣側面的建筑細節。灰色的磚墻底部有圓形的拱門,拱門上還有伸出的小屋檐。屋檐頂端也遍布著海水紋,在浪花的頂端還有許多小小的書函,既是水又是書,這再一次強調了文淵閣的功能屬性。除上面的云龍紋、水波紋及圖書的圖案外,這個閣體的色調還有大面積的灰色、綠色和黑色。冷色調是為了避開故宮建筑常用的紅色,紅墻的顏色(紅紅火火)是文淵閣避之不及的。
從屋頂的紋飾到六間房的設置,從各式各樣各種主題的紋樣再到建筑上琉璃瓦的細節,以及整體上的色彩,設計者都傳達出了對文淵閣作為藏書閣的考慮。其形式追隨功能卻又不失古代宮廷建筑的風骨,與故宮的整體搭配風格統一而不失唯一性,可見,這種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依然可以作為現代設計的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