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毫慧 貴州工程職業學院
生態建筑是建筑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生態型建筑依靠綠色建材、綠色植株、環保理念,科學組織建筑的相關要素,構成有機生態環境,從而使系統內部物質和能量相互循環轉化,形成高效能、低功耗、無廢物、零污染、生態平衡的人類宜居環境。
生態建筑即生態型建筑。在生態建筑設計中,設計者應以建筑項目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為基礎,充分利用生態學和建筑學等基本原理,合理地組織和安排建筑與其周圍相關的自然環境的關系,將建筑與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存。
現在有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典型案例。如1992年8月馬來西亞的“那亞大廈”,其以空中花園的運用為特征,通過種植大量綠色植物,使植物枝葉沿著建筑體表螺旋盤旋生長,有效地為建筑物遮擋了直射的陽光,并產生大量負氧離子。同時,“那亞大廈”還利用曲面玻璃墻調節建筑南北的陽光散熱。此外,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像素建筑”、英國倫敦西門子的“水晶大廈”等都是生態建筑的杰出代表。這些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均堅持了生態化原則、環保化原則和人性化原則。
在進行生態建筑色彩搭配設計時,設計者要根據植物的習性和實際種植后,因環境因素造成的影響來判斷。由于植物種類、性狀上存在差異,在生態建筑的色彩搭配中,設計者可以合理使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通過不同種類、不同色彩植物的科學搭配,使整體建筑色彩達到審美要求。
大多數植物都是以綠色為主的表現形式,因此生態建筑的色彩搭配設計中,設計者可以綠色為底色。在設計生態建筑色彩搭配時,設計者還要充分考慮季節變化中植物枝葉花色的變化和不同季節生態建筑植物景觀的整體變化,從而達到生態建筑色彩的完美搭配。
生態型建筑色彩搭配設計需考慮色彩的視覺感,依據不同的建筑風格采用不同的色彩來展現不同的視覺效果。例如,夏天應以綠色為主,給人清涼之感;冬天應以黃色、紅色為主,給人溫暖之感。
在利用植物對建筑進行色彩搭配設計時,設計者要基于原建筑固有不變的形態進行設計。例如,合理搭配墻體植物,不僅可以起到分隔空間的效果,而且能夠發揮生態環保的作用。例如,著名的法國女性品牌阿拉婭旗艦店選用綠色植物設計墻體,摒棄了傳統的水泥設計風格,不僅加強了人與自然的連接,還達到了生態、環保設計的目標。在生態建筑植物設計中,設計者要注意色彩搭配的整體性、綠色基調、對比與過度等原則。
植物色彩搭配在生態建筑設計中應堅持整體性原則,植物色彩的搭配要符合建筑本身的特點,設計時要從建筑整體上考慮,是要把植物顏色與建筑固有顏色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是將兩者生硬地結合。設計者應從整體設計到細節處進行搭配,處理好植物的覆蓋面積和位置,這樣才能使顏色與建筑融為一體。
生態建筑植物色彩搭配設計要堅持綠色基調原則,由于大多數植物以綠色為主色調,因而設計者要合理地運用植物綠色搭配建筑的主色調。例如,葉色受光照強度影響較大,透光葉為黃綠色,透光葉直射出的葉為灰綠色,生于庇蔭下的綠葉為濃綠,而在林中蔭蔽下的葉則為濃青綠色。設計者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植物桿、葉、花本身固有的色調和隨季節的變化,給人以清新、潔凈的心靈感受。讓人融入自然、親近自然,是生態建筑設計中最常用的設計手法和堅持的原則。
對比和過渡是生態建筑中植物顏色搭配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態型建筑的植物色彩搭配設計需堅持對比和過渡原則。建筑外墻色調大多為灰色,設計者應思考如何搭配植物綠色,形成對比給人以視覺美感。例如,冷色調的外墻與冷色植物適當搭配,形成一定的對比和過渡,能夠突出生態建筑的效果。
生態建筑植物色彩搭配時可以使用點綴襯托方法。其一是成片涂抹,即將各種顏色的植物像顏料一樣涂灑在綠色的背景上,這種情況一般以花或灌木作為色彩的載體;其二是以少勝多,即在綠色色調的恰當位置種植一些對比色的植物,使色彩層次清晰,創造一種空間效果。
完美的生態建筑不僅給人以美的感受,還踐行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在生態建筑設計中應合理科學地利用植物進行色彩搭配,以創設人類宜居的生活環境為目標,進而實現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