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曼華 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高職院校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改革單位,也是重實踐、重技能為社會和國家輸送綜合型職業技術人才的育人基地。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教育的形勢下,高職院校應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尤其是音樂鑒賞課程的改革,以提升教學效率,使人才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音樂鑒賞課是通過讓學生體驗、聆聽及感受的方式來欣賞音樂之美,提升他們自身音樂審美能力,從而在藝術層次上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創造力。本文將結合個人實踐對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進行探究,以期能為廣大同人提供借鑒。
音樂是最能體現人的真性情、打動人心靈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自身具備一種獨特的魅力,當悅耳的音樂旋律在耳邊響起時,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在音樂聲中盡情放松自我,忘卻生活、學習和工作上的煩心事,卸下身上的壓力。賞心悅目的音樂,能從聽覺上帶給人們最純粹的享受,從而從靈魂上洗滌人們的心靈。對音樂的鑒賞則是復雜而又獨特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一種被韻律之美打動的審美活動,是通過聆聽音樂或者用其他輔助手段感悟和體驗音樂美的教育活動。在高職教育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闊他們的音樂視野,增強他們體驗、感受、評價、欣賞音樂的能力,讓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自由的發展,以交流情感的方式讓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加滿足和豐富。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針對當前音樂鑒賞課程教育現狀和問題,總結出了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程是很感興趣的,這為順利開展音樂鑒賞課教學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愿意把自己的興趣和精力投入音樂鑒賞課程中;第二,高職院校的學生自身綜合素質較弱,在音樂素養方面更是如此,他們對音樂的認知僅停留在比較火熱的流行音樂上,對音樂課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內容興趣低下;第三,學生對教材內容興趣寥寥,雖然音樂極具靈動之美,但是教材是刻板的,學生很難接受兩者之間的落差,因此教材內容得不到學生喜愛,自然也就容易喪失學習興趣。
首先,采用故事教學法,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以敘事性的教學方式,把音樂創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音樂故事、人物關系生活詳細地講解給學生。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音樂鑒賞不僅是聽覺上的感受,同樣包括扣人心弦的背景故事,這點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完成,把需要鑒賞的音樂及相關的史料、電影、文字制作成精美的視頻課件,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音樂歷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美,能夠保證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始終抱有飽滿的熱情。
其次,通過引人入勝的表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加入任務式和主題式學習探究活動,充分發揮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完音樂介紹和鑒賞的課程后,可讓學生重新排練演繹這些經典音樂作品,通過重新演繹作品,親身體驗經典的魅力。
最后,采用情感教學,加強學生的審美個人體驗。音樂鑒賞一定是富含情感的,沒有情感的審美教學是空洞、乏味的。因此,在為學生進行音樂鑒賞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把情感體驗放在首位,通過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動人的情感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中充滿張力的情感。
音樂鑒賞中有許多脫離生活實際的音樂類型,如何調動學生學習這類音樂的積極性成了教師教學的難題。要想讓學生主動投入這些傳統音樂的學習中,教師就必須重新為這些音樂賦予新的生命力,這點可以通過融入具備時代特點的新元素,對作品進行二次加工和演繹,以現代化的方式和思維重新解讀經典。
高職音樂鑒賞課的考核主要是以考核音樂歷史知識點的形式進行的,這對音樂這種藝術性較高的課程幫助不大,無法體現通過考試增強課程掌握程度的理念。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設計音樂鑒賞課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和鑒賞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增加考核環節,把表演式和情感體驗式作業作為課程考核的新思路。
在當前音樂鑒賞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的情況下,要想把學生的鑒賞水平提升上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嘗試,在一次次失敗的經歷中總結經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為他們未來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