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藝術教研室
聲樂藝術是一種包含多種發聲技巧的獨特音樂藝術。而合唱是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專業合唱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有序的教學活動和科學合理的訓練,在全體成員集體協作和配合下,科學而良好地完成合唱訓練,從而實現了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提升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音樂教育目標。目前,在音樂專業合唱教學中,“教”與“練”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造成了一定阻礙。因此,如何正確處理“教”與“練”之間的關系,提升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是音樂教師當下重要的研究課題。
合唱是由眾多演唱者“合”在一起演唱,是一種將旋律、和聲、調式、織體、節奏、音色、強弱、快慢等豐富的音樂要素排列組合和交替向前進行的復合運動[1]。合唱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合唱的突出特征體現在四個方面:音色整齊、聲部協調、情緒一致、表演默契。合唱這門音樂藝術側重追求共性,要求參與者必須通過有效的相互配合、團結、協作,最終才能完成的一項集體藝術。作為音樂專業教學工作者,在合唱教學工作中,既要注重合理地教學,又要注重足夠的音樂訓練,切實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群體意識、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等,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音樂知識和技藝,完美地詮釋合唱藝術。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構成部分,而合唱教學則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合唱教學中,“教”與“練”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習得并熟練運用發聲技巧。學生通過系統的合唱知識學習,能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可以正確地運用合唱技巧有感情地進行合唱,感受合唱的魅力,培養正確的音準和節奏感,在正確音準的輔助下正確地進行合唱。
其二,培養學生的良好音準。音準是影響合唱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合唱是一種多聲部織體,是由個體聲音組合起來的[2]。一般而言,在合唱中,合唱隊成員必須有清晰的音高概念,能夠準確把握音準。對于學生而言,良好音準的培養既離不開有效的合唱教學,又離不開足夠強度的合唱訓練。一般而言,敏銳的聽覺、優良的樂器、精湛的技巧都能夠輔助學生提升音準,但更為重要的則是足夠強的視唱練耳訓練[3]。
在簡要闡述合唱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價值的基礎上,下面側重圍繞提升音樂專業合唱教學和訓練有效性的方法提出建議。具體如下:
“教”與“練”是合唱教學中的兩個重要環節,二者之間是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合唱教學中,“教”側重合唱這門音樂藝術的理論知識、發聲技巧、音準知識等知識層面內容的講授,也包括了課堂層面基本合唱技能的視聽練耳訓練演示等。“教”的過程側重知識的傳遞和基本技能的習得。而“練”主要強調要有足夠的視聽練耳訓練、合唱團隊訓練等。學生通過教師“教”獲得足夠的知識積累和基本技能,并通過足夠強度的視聽練耳訓練鞏固和提升已掌握的發聲技巧、演唱方法,提升演唱時的音準,從而能夠靈活地運用音樂知識和技藝進行合唱。
在合唱教學中,教師應契合合唱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音高的聽辨能力。學生通過有序的課程學習可以掌握基本的音樂技能和基礎知識,這些都為學生提高合唱所需的各項技能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中,音高聽辨能力是學生合唱時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學生只有對音高有足夠的分辨能力才能更好地輔助進行后續的其他聲部訓練。例如,教師可以在講授和示范合唱知識和技藝的基礎上,循序地開展聽音程與和弦的練習、音程的大跨度練習等;同時,還應結合學生掌握情況,結合教學重點開展和弦訓練。一般而言,在合作教學中,通常開展和弦訓練涉及的內容主要有:第一,開展原位三和弦的練習;第二,開展三和弦的轉位練習;第三,開展原位七和弦的練習;第四,轉位七和弦的練習等。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和弦訓練,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音樂立體感,提升學生的音高聽辨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多聲部合唱表演中實現通力合作。
在合唱教學中,在足夠教學基礎上,教師應用取合理的發聲訓練來提升學生的音準。要提升學生的音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扎實呼吸訓練基礎。學會感受呼吸的不同運動狀態,對于學生掌握不同的發聲方法、感受共鳴腔體的效果有著重要意義。第二,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在合唱教學中,通過合理運用呼吸方法,可以確保學生的發音準確性。這一點要求教師必須嚴格把握,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第三,注重演唱狀態的自我調節。在合唱中,學生音準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自身狀態的影響。因此,在日常訓練中,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習得自我調節狀態的一些重要方法,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聆聽他人發音反思自身音準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自身的不足。
抗干擾能力是演唱者演唱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一般而言,在合唱訓練中,教師應側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等。這些能力都是確保合唱達到完美效果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合作教學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在練聲訓練中的實際狀態,對學生自身抗干擾能力的強弱有足夠的調查和了解,在此基礎上,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結合學生個體抗干擾能力的強弱采取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在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向學生傳授足夠強度的抗干擾能力對合唱的重要性外,同時還應側重借助和弦等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抗干擾能力,避免學生在合唱過程中出現低聲部作為非主旋律而被主旋律帶偏的問題。
合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在音樂專業合唱教學中,教師需要靈活地運用適合的教學策略,采用有效的訓練方法,實現教學與訓練的緊密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控合唱的整體效果,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提升學生合唱的音準,以達到更好的合唱效果。同時,學生通過加強合唱訓練,可以更好地體驗合唱的魅力,提升音樂審美能力,并在合唱訓練過程中增強團隊意識、集體意識及協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