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劉楠 杜鵬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院骨二科 鶴壁458030)
腰椎管狹窄癥(LSS)是由于椎間盤膨隆突出、
骨性退變、小關節增生內聚導致的神經根管、腰椎中央管狹窄引起神經根受壓,進而出現相關神經功能障礙。目前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方案為手術治療,經皮椎間孔鏡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可緩解神經根壓迫感,與開放性手術相比,具有創傷性小、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1]。本研究探究經皮椎間孔鏡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治療老年LSS 患者的效果及其對腰椎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7 年8 月~2019 年5月收治的129 例老年LSS 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4 例,觀察組65 例。對照組男30 例,女34 例;平均年齡(66.50±5.40)歲,病情9 個月~3 年,平均(1.88±0.41)年;責任節段數:單節段40 例,雙節段24 例。觀察組男32 例,女33例;平均年齡(67.50±5.41)歲,病情10 個月~3 年,平均(1.92±0.43)年;責任節段數:單節段42 例,雙節段2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LSS 診斷標準[2];腰痛評分>5 分;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經X線檢查示腰椎節段性失穩;合并脊柱畸形、腰椎間盤突出。
1.3 手術方法
1.3.1 對照組 行經皮椎間孔鏡雙側入路微創經椎間孔入路腰椎間融合術。患者取俯臥位,經C 臂機透視認定責任椎間隙,麻醉后選擇癥狀嚴重的一側確定切口位置,于后正中線旁開2.5~3.0 cm 處定位。切開皮下組織到峽部,擴張至后縱方向將通道撐開,清除椎板外緣、上下關節的突關節和殘留組織。確定螺釘位置,沿棘突基底部將患側上位椎體下關節突、下位椎體上關節突、椎板、增生的黃韌帶切除;分離對側黃韌帶和椎板,清除下關節突腹側和椎板腹側直至上關節突暴露,咬除黃韌帶。切除椎間盤,處理軟骨盤自體骨顆粒和椎間隙,將椎間融合器斜行置入,平放于椎間隙。椎弓根螺釘和鈦棒置入后固定,關閉切口。
1.3.2 觀察組 行經皮椎間孔鏡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患者取俯臥位,經C 臂機X 射線透視確定責任椎間隙,體表標線與責任椎間隙處于水平線上,脊柱正中線旁開8~14 cm 為穿刺點,進針時以0.5%利多卡因10 ml 進行麻醉,穿刺針在C 臂機引領下穿刺到目標椎間孔處。使用TESSYS 技術經過椎間孔穿刺,將針芯拔除,插入導絲,以穿刺點為中點在皮膚作一切口,在C 臂機引導下,插入擴張導管,麻醉后置入工作通道,退出擴張管和導絲。閉式灌洗通道和椎間孔鏡光源連接,椎間孔鏡置入于工作通道內。在圖像監視下行椎間孔成型術,采用環鋸對關節突擴大成形,磨除上關節突尖部和增生的關節突骨質,擴大椎間孔。將黃韌帶用射頻刀頭切除,暴露神經根,摘除突出的椎間盤,用射頻刀頭對外層纖維環消融,避免神經根發生壓迫。通過環鋸、磨鉆對神經根肩部和椎體后緣增生的骨贅部分、上關節突增生部分進行磨除,利用旋轉鞘管觀察神經根走行方向其背側部和腹側部是否充分減壓,鏡下可觀察硬膜囊搏動恢復,神經根充分松弛后手術結束。
1.4 觀察指標 (1)手術效果。術后3 個月評估手術優良率。優表示腰背無疼痛感,可正常活動;良表示偶爾發生非神經疼痛;可表示腰椎功能有好轉;差表示術后癥狀反復發作,神經根受損程度無改善。(2)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3)腰椎功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腰痛程度、腿痛程度,總分10 分,分數越高痛感越強;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估功能改善情況,評分越低,功能改善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SP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優36 例,良24例,可3 例,差2 例,優良率為92.31%;對照組優23例,良25 例,可11 例,差5 例,優良率為75.00%。觀察組手術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879,P<0.05)。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術后引流量(ml)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住院時間(d)65 64 tP 105.43±26.49 136.17±27.20 6.502 8 0.000 1 80.36±20.19 129.31±21.73 13.257 0 0.000 1 3.73±1.05 6.59±1.08 15.250 1 0.000 1 46.16±10.27 81.77±10.34 19.623 9 0.000 1
2.3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 術后3 個月、12 個月觀察組腰痛評分、腿痛評分、O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分,±s)

表2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分,±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術后3 個月、12 個月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腰痛 腿痛 ODI觀察組65對照組64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12 個月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12 個月6.49±1.26 3.53±1.02*#1.09±0.06*#6.50±1.30 5.67±1.01*4.05±0.10*7.76±1.34 3.36±1.10*#1.49±0.28*#7.80±1.35 6.49±1.15*4.38±0.35*68.27±10.67 33.18±6.72*#20.42±4.16*#68.34±10.70 49.28±6.80*36.24±4.20*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每年老年LSS 發病率隨之增長。LSS 是由椎節在生長過程中發育不良誘導,造成神經根管和椎管狹窄,引發腰背疼痛、間歇性跛行、馬尾神經綜合征等[3]。
經皮椎間孔鏡雙側入路微創經椎間孔入路腰椎間融合術是治療椎管狹窄的傳統術式,通過椎內固定和融合式相結合的方式,可強化穩定效果,利于維持腰椎高度,避免后凸現象發生;在撐開的作用下可利于恢復腰椎的正常排序,骨塊嵌入緊密;將椎板外緣、增生的黃韌帶和上下關節突的骨贅部分切除,可提升植骨的融合度,改善患者腰椎功能。該手術需大面積剝離和暴露椎旁肌肉,創傷性較大,出血量多,椎板無法有效完整保留,降低術后脊柱穩定性;同時術后椎旁肌肉易出現硬膜囊外瘢痕、纖維瘢痕化等并發癥,造成腰部疼痛感再次發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低于對照組,術后腰痛評分、腿痛評分、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經皮椎間孔鏡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治療老年LSS,可提高患者腰椎功能,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出血量。分析認為,經皮椎間孔鏡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持續在鹽水灌洗下操作,可降低椎管內炎癥介質,減少術中出血量,保持術中視野清晰,在黃韌帶和硬膜之間形成工作空間,減少硬膜撕裂發生率[4]。經皮椎間孔鏡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通過責任椎間隙的確認,對病情嚴重的一側入路,完成嚴重一側的神經松解后向對側推進,清除對側突出的髓核,可提高雙側入路的治療效果,降低切口數量和椎間隙的定位次數,對脊柱后椎的穩定性影響較小,可加強硬膜囊腹側椎管容積;在C 臂機內鏡引導下去除椎體后緣骨贅、上關節突增生部分和神經根肩部增生骨贅擴大椎管和側隱窩,進行神經根和硬膜囊腹側、背側的減壓,進而達到中央和對側的充分減壓[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經皮椎間孔鏡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可在鏡下觀察側隱窩范圍的神經根,通過鏡下配合磨鉆對神經根背側和腹側導致壓迫結構的充分減壓,手術效果佳[6]。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單側入路雙側減壓術治療老年LSS 患者的效果理想,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且可降低術后引流量和術后疼痛程度,提高腰椎功能,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