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旭婷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 洛陽471003)
胰腺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惡性程度高、病情進展快、預后差、死亡率高的特點[1]。有調查顯示,胰腺癌的發病率在男性惡性腫瘤中占第七位,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居第十位,該病的5 年生存預后較差,且其發病率呈升高及年輕化的趨勢[2],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對于早期胰腺癌患者,臨床推薦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可根治性切除病灶,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手術切除為創傷性的治療方法,會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如胰瘺、疼痛、術后感染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若能在圍術期給予患者相應的藥物配合治療或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烏司他丁是一種具有抗炎、改善組織內血液灌注及保護患者神經作用的蛋白酶抑制劑[4],已被廣泛應用于胰腺炎、全身感染性疾病等的治療。然而關于烏司他丁在胰腺癌患者術后應用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連續性納入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6 例胰腺癌患者為對象研究。納入標準:(1)經病理活檢確診為胰腺癌,且為首次確診;(2)均接受手術治療,年齡低于70 歲;(3)具備手術適應證;(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對烏司他丁過敏或存在禁忌證者;(2)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者;(3)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4)近期接受外科手術治療者;(5)嚴重全身性感染者;(6)伴有其他部位原發性惡性腫瘤者;(7)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兒童;(8)病理證實存在遠處轉移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3 例。研究組男23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55.72±8.74)歲;發病部位:胰頭21 例,胰體7例,胰尾5 例;TNM 分期:Ⅰ期18 例,Ⅱ期12 例,Ⅲa期3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56.10±8.81)歲;發病部位:胰頭19 例,胰體6 例,胰尾8 例;TNM 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3 例,Ⅲa期5 例。兩組姓名、年齡、發病部位、TNM 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圍術期常規治療。術前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糾正酸堿平衡等;術后給予抗感染、胃腸減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術前5 d 及術后5 d 給予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2 次/d。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烏司他丁(國藥準字H19990134)治療。于術前5 d 及術后5 d 烏司他丁30 萬U 加入生理鹽水100 ml 中,靜脈滴注,2 次/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后臨床綜合指標,術后7 d 炎癥介質及免疫功能水平。(1)觀察并記錄胰瘺發生率、術后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水平。(2)采集患者術后7 d 空腹外周靜脈血,離心分離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試劑盒均購自上海澤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腫瘤壞死因子-α(試劑盒購自上海恒遠生化試劑有限公司)。(3)采用BD Accuri C6 流式細胞儀(上海銳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檢測外周血中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服從正態分布的術中指標、血清炎癥介質及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胰瘺發生率、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n 胰瘺發生[例(%)] 引流量(ml) 引流液淀粉酶(U/L)研究組對照組χ2/t P 33 33 2(6.06)9(27.27)5.345 0.021 170.21±54.82 340.54±74.63 10.567<0.001 1 237.53±310.37 1 748.09±422.70 5.593<0.001
2.2 兩組患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研究組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 及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s)

表2 兩組患者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s)
組別 n 白介素-2 白介素-6 白介素-8 腫瘤壞死因子-α研究組對照組33 33 t P 2.96±0.77 3.57±1.34 2.267 0.027 125.39±19.73 170.82±22.37 8.749<0.001 88.74±10.34 108.66±11.37 7.446<0.001 42.73±13.09 58.72±15.38 4.548<0.001
2.3 兩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CD3+、CD4+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CD8+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比較(%,±s)
組別 n CD3+ CD4+ CD8+研究組對照組33 33 t P 74.71±7.53 69.84±6.90 2.739 0.008 43.27±8.35 36.58±8.89 3.151 0.003 19.63±7.55 18.01±5.48 0.998 0.322
胰腺癌起病隱匿,病情進展快,且預后較差,目前手術切除為可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手段[5]。然而由于胰腺自身的因素,如胰腺質軟且其具有分泌功能,所以胰腺手術可發生胰液滲漏,易引起胰瘺等并發癥。胰瘺會導致患者恢復緩慢,病情反復,嚴重時甚至需再次手術治療,對手術治療的預后造成限制[6]。相關報道指出,手術治療為有創治療,可導致體內炎癥介質的大量分泌,引起炎癥反應,損傷患者機體,增加患者術中不適感,并可進一步誘發患者體內氧化應激反應及溶酶體酶的釋放,造成組織損傷[7]。因此對于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胰腺癌患者應給予相應藥物輔助治療。
相關報道指出,烏司他丁對腫瘤細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具有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功效,可降低腫瘤細胞侵襲能力[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研究組患者胰瘺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術后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低于對照組,表明應用烏司他丁可改善患者預后,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預防二次復發。有王相等[9]學者將烏司他丁應用于消化道腫瘤,發現烏司他丁對患者體內白介素6 及白介素-18 等炎癥介質的水平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研究組患者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 及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烏司他丁可有效降低術后炎癥介質水平,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手術創傷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傷。癌癥的發生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T 淋巴細胞作為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發揮免疫監視及免疫殺傷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研究組患者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明顯升高,表明烏司他丁的抗腫瘤作用可能與激活T 淋巴細胞存在聯系。
綜上所述,烏司他丁可抑制胰腺癌患者炎癥介質的釋放,提高體內T 淋巴細胞水平,降低胰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