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人民醫院磁共振室 平輿463400)
在婦科臨床上,盆腔腫瘤相對常見,常發生于卵巢及子宮部位。盆腔腫瘤來源廣泛,大部分患者早期無特異性癥狀與體征,起病隱匿,極易造成治療不及時、誤診等[1]。盆腔腫瘤患者若不能得以及時治療,不但會造成不孕,還有腫瘤破裂的風險,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傷害[2]。因此,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治療極為重要。現如今,臨床針對盆腔腫瘤通常采取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其中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能分辨周圍組織與病灶的關系,密度及空間分辨率良好,可準確判斷病灶性質;磁共振(MRI)技術能從機體中獲取電磁信號,重建出機體信息,進而對病灶分析[3]。MRI 與CT 均可對盆腔腫瘤進行早期診斷,為進一步提升診斷準確性,本研究就MRI 聯合CT 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疑似盆腔腫瘤患者98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32~68 歲,平均(41.73±2.73)歲;疑似子宮肌瘤34 例,宮頸癌30 例,卵巢囊腫26 例,其他8例。納入標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加入;臨床檢查疑似盆腔腫瘤,且臨床表現為月經紊亂、腹痛、陰道出血等;臨床檢查資料無缺失。排除標準:碘過敏者;有嚴重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具有放化療史者;患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不能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檢查方法 MRI 檢查:使用1.5T MRI 掃描儀(西門子,德國)進行檢查,常規快速自旋回波法成像(TSE),T1WI(重復時間400 ms,回波時間9 ms),FSE 序列T2WI(重復時間3 870 ms,回波時間47 ms),設置適宜的層厚與層間距(6 mm,1.5 mm);根據患者病情增加冠狀面掃描。增強掃描使用15 ml對比劑釓雙胺注射液注入肘中靜脈(速度4 ml/s),對軸位、冠狀位、矢狀位開展T1WI 掃描。CT 檢查:在檢查前1 h 叮囑患者口服3%水溶性泛影葡胺(500 ml),保障盆腔腸道充盈。使用Hispeed Dual 型CT 儀(GE 公司,美國),自骼峭至恥骨聯合處,以5 mm 或10 mm 層厚行連續掃描。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病理檢查、MRI 及CT 檢查結果,分析其診斷準確度、敏感度、特異性等指標。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4]。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檢查、MRI、CT 及聯合檢查結果 98 例患者經病理檢查,82 例確診為盆腔腫瘤。MRI 檢查診斷出76 例盆腔腫瘤患者,CT 檢查診斷出72 例,聯合診斷檢出80 例。見表1~表3。

表1 MRI檢查結果(例)

表2 CT 檢查結果(例)

表3 MRI 聯合CT 檢查結果(例)
2.2 不同檢查方法敏感度、 特異性及準確度比較聯合檢查的敏感度、特異性及準確度均明顯高于CT 檢查與MRI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檢查方法敏感度、特異性及準確度比較(%)
2.3 病例分析 盆腔腫瘤磁共振信號改變:以多發性子宮肌瘤為例,患者1,女,因B 超示子宮肌瘤(子宮后壁下段可見一高回聲團,約98 mm×73 mm×96 mm,境界清楚,向外凸)。藥物治療(具體不詳)后經量減少,現為進一步治療收入。T1WI 序列呈現稍低信號,T2WI 序列呈現為混雜信號,表現為形態內膜線變形移位,子宮體積增加。見圖1。以左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為例,患者2,女,56 歲,孕3 產2,50 歲絕經,因絕經后少量陰道流血2 月入院。入院后行診刮術提示子宮內膜腺囊性增生。陰道少量血性分泌物,宮頸光滑,無萎縮性改變,子宮前位,正常大小,活動好,質中,無壓痛,左側附件區可觸及5 cm×4 cm×3 cm 腫物,活動好,無壓痛,右附件區未觸及明顯異常。彩超示:左卵巢腫物。T1WI 序列增強后有均勻強化,表現為子宮左后方橢圓形軟組織塊影,確診為左卵巢卵泡膜細胞瘤。見圖2。

圖1 多發性子宮肌瘤

圖2 左卵巢卵泡膜細胞瘤
盆腔腫瘤種類繁雜,在影像學中,卵巢內部結構分辨難度較大,極易將卵巢囊腫輸卵管積膿或卵巢囊腫誤診為惡性腫瘤,最終導致盆腔腫瘤準確度不高[5~6]。現如今,MRI 與CT 檢查在臨床上應用較廣。CT 檢查使用橫斷面的層面圖像,將多個連續層面圖像重組呈完整的器官,可根據不同平面的影像學圖像,能多角度對病灶進行檢測[7]。MRI 通過多個切面圖應用于機體各系統的成像,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可直觀顯示病灶的全貌,亦可顯示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8]。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檢查的敏感度、特異性及準確度均明顯高于CT 檢查與MRI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盆腔的生理結構特殊,器官運動較少,同時脂肪組織也相對較少,為此CT 檢查能通過平掃清晰呈現盆腔組織器官的分布情況及病灶狀況,甚至可顯示出腹腔積液、腫塊及周圍器官的位置關系與密度狀況[9~10]。與此同時,CT 增強掃描可分辨惡性腫瘤的浸潤與轉移狀況,有利于臨床醫師對腫瘤進行診斷,但CT 檢查對于微小病灶難以清晰顯示,極易出現漏診。而MRI 能直觀觀察腫瘤結構,以便醫師對腫瘤分期進行判斷,還可對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間的情況進行對比觀察,清晰度更高。MRI 分辨率高,能監測微小結構,可有效檢出體積較小的腫瘤及子宮肌層浸潤深度,有效保障診斷準確率。也有學者指出,相較于CT 檢查,MRI 對骨骼病灶、鈣化病灶的診斷準確度及敏感度較小,極易出現誤診。除此之外,MRI 檢查時間相對較長,有部分患者配合度不高,會導致檢查失敗,造成MRI 臨床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11]。吳麗霞等[12]根據不同盆腔腫瘤的診斷準確率進行分析,發現MRI、CT 對盆腔腫瘤術前診斷均有良好準確性,但兩者聯合診斷準確率更高,于盆腔腫瘤患者盡早診治更有利。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證實MRI 與CT 聯合檢查的臨床價值。綜上所述,MRI 與CT 檢查均具有一定的優劣勢,對不同盆腔腫瘤具有不同的檢出率,兩者聯合使用,能有效彌補劣勢,發揚優勢,進一步提升盆腔腫瘤的診斷準確度,有助于患者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