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建
(河南省原陽縣中心醫院外三科 原陽453500)
創傷性顱腦外傷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疾病之一,腦外傷后易并發腦積水、顱骨缺損,造成顱內壓升高,病情嚴重時可誘發腦疝[1]。腦室-腹腔分流、顱骨修補術是臨床治療顱腦外傷患者常用手段,顱內缺損早期受損腦組織和傷口尚未恢復至穩定狀態,且缺損部位新生纖維結締組織膜或腦硬膜不夠致密或不完整,手術操作容易破損,增加術后感染等風險,多在腦室-腹腔分流術后3~6 個月行顱骨修補術治療[2~3]。但延期手術會因局部缺少顱骨保護,易發生腦組織塌陷,腦移位進一步加重,影響神經功能恢復。本研究選擇創傷性顱腦外傷患者84 例,分析腦室-腹腔分流同期行顱骨修補術治療創傷性顱腦外傷的療效,為臨床制定手術方案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2 月~2019 年1 月我院接診的創傷性顱腦外傷患者84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2 例。試驗組男26 例,女16 例;年齡44~63 歲,平均年齡(56.32±4.32)歲;受傷原因:打擊傷8 例,交通事故傷27 例,墜落傷7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9 例;年齡42~61 歲,平均年齡(56.24±4.19)歲;受傷原因:打擊傷7 例,交通事故傷26 例,墜落傷9 例。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神經外科學》[4]中顱腦外傷診斷標準,經頭顱CT 檢查確診;有明確外傷史;簽署知情同意書;受傷至入院時間<72 h;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傷;失血性休克;血液系統疾病;泌尿系統、呼吸系統感染;自身免疫系統疾??;既往有顱腦手術史;合并惡性腫瘤。
1.3 手術方法 試驗組接受腦室-腹腔分流同期行顱骨修補術治療。術前腰穿測壓,根據測量的顱內壓選擇適宜分流管。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常規消毒胸部、腹部、頸部和頭部。穿刺點取腦室額角,縱行切開約5 cm,牽開器牽開乳突,于雙側外耳道連線方向垂直插入分流管頭端穿刺管,待腦脊液快速流出且有落空感后,將針芯拔除,繼續插入約2 cm。固定穿刺管后,末端與儲液囊連接,經皮下隧道引出至劍突下。連接腹腔管、分流泵、腦室管,將腹腔管遠端在腹腔鏡下縫合于肝隔面處,沿手術切口切開頭皮,直至顱骨,分離顱骨與硬腦膜表面附著的纖維膜間隙,沿帽狀腱膜下層操作。肽網塑形,根據缺損弧度和范圍修整,放置在顱骨缺損位置,用肽釘將肽網固定于骨窗邊緣。對照組接受腦室-腹腔分流延期行顱骨修補術治療,即腦室-腹腔分流后,按照患者病情擇期實施顱骨修補術治療,一般為術后3~6 個月。手術操作與試驗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顯效:頭顱CT 復查顯示腦室旁低密度區完全消失或明顯減少,腦水腫、腦積水癥狀減輕;有效:頭顱CT 復查顯示腦室旁低密度區有所減少,腦水腫、腦積水癥狀有所減輕;無效:頭顱CT 復查顯示腦室旁低密度區、腦室大小無明顯變化,甚至病情加重。有效率+顯效率=治療總有效率。(2)術前、術后30 d,分別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神經功能,包括視野、意識水平、凝視等,分值為0~42 分,分值越高則神經功能越差。(3)術后12 個月,使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估兩組預后,分值為1~5 分,1 分為死亡;2 分為植物生存,僅有眼睛睜開等最小反應;3 分為重度殘疾,日常生活需專人照料,清醒;4分為輕度殘疾,能在保護下工作,可獨立生活;5 分為恢復良好,有輕度缺陷,恢復正常生活。(4)并發癥。對比兩組術后感染、分流管阻塞、過度分流、顱內血腫等情況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 軟件分析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 兩組術前NIHSS 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30 d,兩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術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對照組試驗組42 42 50.550 80.833 0.000 0.000 t P術前 術后30 d t P 27.02±1.35 26.95±1.30 0.242 0.809 15.62±0.56 10.19±0.34 53.715 0.000
2.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試驗組預后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例(%)]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9.52%(4/42),其中術后感染2 例,顱內血腫1 例,分流管阻塞1 例;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6.19%(11/42),其中術后感染6 例,過度分流3 例,分流管阻塞2 例。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77,P=0.046)。
創傷性顱腦外傷具有病情兇險、急促、高致殘率和致死率等特點,預后質量差。腦積水是顱腦外傷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所致的機械性牽拉、壓迫作用能誘發腦缺氧、缺血、代謝改變、腦水腫、腦細胞死亡等,加重患者病情,影響預后恢復。腦室-腹腔分流、顱骨修補術是治療顱內外傷常用手段,前者能根據患者腦脊液壓力的不同實施相應分流管引流腦脊液,可有效降低顱內壓,后者能夠最大限度隔絕大氣壓對顱內組織的壓迫,增加局部腦組織血流量,提高腦部灌注,促進顱腔正常組織恢復,改善患者預后[5~6]。但隨著臨床治療發現,延期手術可能會因神經功能障礙或感染遷延未愈等影響,不斷延遲實施修補術,錯過神經恢復最佳時間窗[7]。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預后優于對照組,提示腦室-腹腔分流同期行顱骨修補術治療創傷性顱腦外傷臨床療效更佳,能夠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預后。分析原因在于:腦室-腹腔分流同期行顱骨修補術可起到協調效應,前者能降低腦組織顱內壓,促使腦膨出組織回落至骨窗平面,利于顱骨修補術實施;后者能恢復顱腔形態,穩定顱內壓,利于腦正常生理功能恢復,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能夠避免二次手術給患者帶來的手術、麻醉風險和痛苦。同期行顱骨修補術還能夠減少因腦組織錯位引起的顱腦再損傷;盡早恢復顱腔原有形態,減輕大氣壓對腦脊液的影響,降低術后過度分流等并發癥發生風險[8]。
綜上所述,創傷性顱腦外傷行腦室-腹腔分流同期行顱骨修補術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夠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