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教育大國,先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辦學、治學遺產,然而,我們要堅守傳承民族教育文化精華,還必須要有國際視野。
日本的基礎教育以其公平與質量而廣受世界關注。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依靠高質量的全民教育實現經濟的復蘇和高速增長,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充分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歷經戰后復蘇、高速增長、穩定增長和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等不同發展階段,高質量基礎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均衡發展,為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素質人才,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戰敗初期,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日本建立了現代教育制度。于1947年制定了《憲法》《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使日本民眾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為日本經濟復蘇和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教育為先導,將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并長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縱觀日本基礎教育發展歷程,自明治維新以來一貫秉承教育立國的基本國策,以公平、優質、惠及全體國民的基礎教育推動日本近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憑借高質量的全民教育培養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為產業經濟的振興輸送了大批合格的勞動者,為實現日本戰后經濟復蘇和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在疫情來臨之時,日本從容應對,無論是應對災難的能力,還是日本國民衛生素質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或許這本書中所陳述的“食育”課程和“防災教育”課程能帶給我們更深的思考。
一、實施“飲食教育”,提高公民綜合素質
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日本的學校給食也不例外。通過頒布學校給食法,促進各學校營養攝取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通過學校配餐的實施,加深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飲食的正確理解并養成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將學校配餐作為一項教育活動豐富學校生活,構建溫馨和諧的社交關系以及合作精神。目前,日本的學校配餐已經被作為對學生進行飲食教育的主要渠道。進入21世紀,日本認為,要培養少年兒童豐富的心靈和健康的體魄以適應未來國際競爭,同時將保證國民終生健康生活作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21世紀的日本學校配餐的功能,已經從提供餐飲救助、飲食保障上升為進行“飲食教育”的重要內容。
日本最早的學校配餐為生活貧困家庭沒有條件自帶午飯的學生提供免費的飯團子、烤魚、咸菜等作為午餐。作為一項善舉得到充分肯定,而學校配餐對于學生身心成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也得到了充分認識,使得學校配餐迅速傳遍了日本。
學校配餐的意義和作用,因時代的變化而逐漸改變,從最開始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逐漸演變為通過學校配餐為師生搭建起心靈交流的平臺,讓學生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協作、互助的優秀品質。隨著社會狀況的變化,兒童飲食無規律、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學校和幼兒園、托兒所等教育機構,作為推進兒童飲食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重要職責。學校和保教機構的有關人員,要利用一切機會和一切場合積極推進兒童飲食教育。通過學校配餐,一方面對孩子進行飲食教育,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家庭的飲食生活和飲食教育。因此,加強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區、學校與保教機構之間的飲食教育合作具有重要意義。2005年6月,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將學校教育中的“食育”的重要性提高到與德育、智育、體育同等地位。同時,在“飲食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培養國民對飲食文化的思考,實現健康飲食的生活目標,促進城市與農村的對流與共生,構建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信賴關系。以此來達到振興區域經濟,繼承和發展日本豐富的飲食文化,促進環境友好型食品類產業鏈的發展,促進合理消費,提高日本糧食供應的國產比例等目標通過“食育”進一步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認識,感恩自然,感謝為自己提供飲食的所有產業和所有人,踐行健康飲食生活習慣和健康人生。
二、建立防災教育常態化課程,提高危機應對力
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多發國。自2000年以來,占全球20.5%的里氏6.0級以上地震,發生在僅占全球面積0.25%的日本國土上。頻發的地質自然災害,促使日本較早出臺防災減災相關法律,建立完整的危機管理體系和應急反應機制。一次次的災害經歷,反復強化著日本國民防災減災意識,常態化的防災訓練,使人們在地震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采取準確有序的緊急避難和自救措施,有效減少地震災害損失,這和日本中小學校開設防災減災教育課程分不開的。
2011年3月11日里氏10級的東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有記錄以來最壯觀一次,地震引起的海嘯給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其中也包括在校學生和校舍等學校資產損失。然而,據日本2011年度防滅白皮書統計,在總遇數超過18580人的地震海嘯災害中,1~19歲學齡入口的遇難人數(女生171人,男生165人)是全部遇難人口年齡段中人數最少的。這讓日本人進一步認識防災減災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學校自發地開展各類防災減災教育、訓練和挑戰。在地震發生時,位于重災區的巖手縣大船渡市立綾里小學的所有學生即將結束一天的課程,正準備放學回家,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全體教師迅速集合所有學生,在校長的果斷決策和指揮下,按照日常防災演習的線路迅速撤離到高處避難。當教師帶領學生按照常規訓練轉移到離學校較近的大船渡車站站前廣場,校長和教師根據此次地震的震感的強烈程度和所在區域的地勢,果斷做出繼續向山上轉移的緊急決定。途中有家長希望接走自己的孩子,被校長斷然拒絕,將全校所有師生帶到地勢較高的山坡上。當海嘯過后,小學的校舍和車站的建筑物已被翻滾的濁浪吞噬,幾乎被夷為平地,而全校師生卻安然無恙。這得益于該學校堅持不懈的防災訓練,得益于日本中小學校健全的危機管理機制和常態化的防災減災教育。綾里小學的案例并不是偶然的,這所處在巖手縣大船渡碼頭附近的小學,長期堅持防災教育。學校組織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共同繪制本地區、本街道、本社區以及各個家庭的防災地圖,制定災難發生時的避難線路和緊急聯絡規,建立應急機制,定期演練,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對緊急防災減災的應急心中有數,臨陣不慌,有條不紊地撤離到安全地帶、根據當地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強海嘯的自然情況,綾里小學2004至2007年的防災教育計劃一直以“瘋狂的大海”為主題進行海嘯災難教育。學校的防災教育起到了顯著的效果,通過學校反復訓練和宣傳,增強學生、家長以及當地居民防災減災的自覺意識,形成學校協調有序的災難緊急應對機制,得到了本地居民的理解與支持,提高了學生防災自救的能力。學生通過訓練,不僅掌握了海嘯發生時,如何到高處避難的自救方法、向家長和本地區居民發出海嘯警報的方法,同時增強了對生命的理解與熱愛。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通過觀看學生自編自演的節目、宣傳展板、海嘯資料等發放的材料,那些早已風干了的對海嘯的記憶再一次被喚醒,增強了學生的防災意識。通過訓練,學生對危險警報能夠迅速做出反應,立即采取行動,居民對海嘯的防范意識增強了。綾里小學的防災訓練得到當地媒體,以及日本 NHK 電視臺的聯合報道,媒體的宣傳產生了更大的影響,使學校防災教育得到日本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將防災減災和危機對策預案寫入學校教學計劃,堅持防災教育和防災訓練常態化,以真實情景訓練學生和家長有效避難,將災害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最大限度保護學生人身安全并盡快恢復教育活動,是日本中小學校防災減災應對災害危機的根本方針和主要經驗。
三、后疫情日本課程觀帶給我們的思考
1.未來的學校會變成一個學習中心,需要國家力量整合,建立科學的課程標準,可定制,可個性化,學校提供多樣化一切可學習資源,社會、家庭和學校聯動開發的課程全民學習,提高公民素質,為未來培養有理性又有人性的合格公民。
2.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往往讓生命百態盡顯,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面前,不同的價值觀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眾生面前,但是公民良好的素質決定應對疫情結果,所以我們的公共衛生課程和設施建設更應加強,學校更應擔起傳播健康理念,引導全社會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責任。
3.在自然災害頻發的今天,災難可能隨時發生,日本的防災教育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對于我們這樣的大國更值得學習借鑒,提出適合年齡段的防災目標,最終完成以培養生存能力,自救、互救、災后重建、心理疏導等為中心任務的防災教育課程,這應該成為國家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以行政手段推進教育公平,以教育立法保障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恰恰是值得國際借鑒的“他山之石”。自19世紀下半葉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開始,日本就以教育立法為先導,設計了完整的學校制度和管理體制。基礎教育本身不僅僅是目的,它是終身學習和人類發展的基礎,承載著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使命,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日本發布的《21世紀教育新生計劃》《教育振興基本計劃》等規劃藍圖式的文件中,可以看到,處于后工業社會的日本,更關注的是頂尖人才的培養,以及如何通過人才培養成為全球化時代,科學、技術方面的世界先導。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動蕩的時代,國際競爭的時代”,日本基礎教育改革在取得成功經驗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全球化的今天,日本的課程改革實踐將給世界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