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為例,論述教學文言文的方法,提出緊扣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挖掘教材文本資源、培養遷移運用能力來開展文言文教學的建議,以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文言文 《精衛填海》 神話故事 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091-02
從三年級開始,部編版語文教材在每一個單元的導語中都明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話故事)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展開想象,寫一個故事。”本單元的四篇課文中,除了《精衛填海》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其他幾篇課文都屬于現代白話文。基于單元語文要素的前提,教師應該如何教學《精衛填海》這樣的簡短文言文呢?
一、緊扣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
(一)緊扣單元主題
《精衛填海》一文僅有35個字,要想把這篇簡短的課文教學到位,需要教師結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來實施。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本單元是以神話故事組織起來的,由白話文和文言文構成。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很多神話題材來源于古代人民對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的推理和想象。
(二)凸顯語文要素
1.“了解”和“把握”
教師還要讓學生圍繞語文要素,學會抓住語文要素的關鍵點。如讓學生認清“了解”和“把握”的對象分別是什么。以《精衛填海》一文為例,要讓學生明確對課文結構只需要有基本的了解,而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則要求掌握。如教師可以用問題“這篇簡短的文言文的事情發展順序是怎么樣的?誰能很快地梳理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學生一旦弄清楚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接下來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會水到渠成。
2.“感受”和“想象”
本單元的第二個語文要素是感受神話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在神話故事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感受”和“想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神話中的想象是什么樣的,然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個關于想象的故事。如《精衛填海》中具有想象力的描寫內容是:長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在學生對這一充滿想象力的畫面有所感受之后,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編寫大海和精衛之間的對話內容。于是,學生間就出現了精彩的對話:
生1(扮大海):你這只可惡的小鳥,你為什么要往我身上扔石頭、樹枝?
生2(扮精衛):因為我想把你填平!
生1:你為什么要填平我?我跟你有仇嗎?
生2:因為你淹死了我,為了不讓你再奪去別人的生命,所以我要填平你!
生1:填平我?休想!我這么大,你填得平嗎?
生2:我就是填一百年、一千年,也要把你填平!我填不平你,還有我的子子孫孫。
……
這樣教學,很輕松地就達到了讓學生先感受再想象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剛才的對話內容寫下來,也就能輕松地完成第三個語文要素“展開想象,寫一個故事”的教學目標。需要指出的是,在語文教學中,了解和把握是前提,感受則是深化、遞進。教師只有把握語文要素的關鍵點,才能更好地體現語文要素。
二、挖掘教材文本資源
《精衛填海》一文雖然篇幅簡短,但寥寥幾筆中精衛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這一課時,單靠賞析、品味文本語言來落實語文要素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挖掘文本資源,使文本的價值能夠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一)關注朗讀
《精衛填海》這篇文言文只有兩句話,第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告訴我們故事的主要人物女娃,她是上古炎帝的女兒,第二句中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是“女娃游于東海”,經過是“溺而不返,故為精衛”,結果是“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話,可是信息含量很大,教學時教師要依據文言文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的特點,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直至熟讀成誦。比如,讓學生借助插圖和課文注釋讀好句子之間的停頓,如“溺\而不返”,“常銜\西山之木石”等,并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師范讀、個人讀、男女生讀、師生對讀等讀出文言文的語感和韻味,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課文的意思。這樣,學生基本上能通過朗讀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學習領悟力強的學生甚至還能夠通過熟讀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體會情感
筆者認為,教學神話故事除了要讓學生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應該引領學生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以《精衛填海》為例,其主要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美好愿望。這種不懈努力、堅持到底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人定勝天的信念一直鼓勵著人們不斷地戰勝自然、改造自然,因此,教學該課時教師要圍繞對祖國文化的自信與熱愛、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等挖掘文本蘊含的情感,引領學生體會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同時,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最終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培養遷移運用能力
(一)梳理學習方法
《精衛填海》中的許多字詞與現代文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學生通過朗讀、注釋等讀懂了課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仍不夠,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并且能夠遷移運用到其他文本中,這樣才能說明學生是學有所獲的。
例如,本單元的第一個語文要素其實就是讓學生學會厘清文章脈絡,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于不認識或者難懂的字詞要多讀幾遍。并且,還要引導學生在讀的同時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如提出“精衛是誰?為什么要填海?怎樣填海”之類的問題,以更好地感受課文的大意。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再通過推薦學生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鼓勵學生遷移運用課上總結的學習方法,達到鞏固和遷移學習方法的目的。
(二)實施層級訓練
在梳理了文本脈絡之后,還需要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轉述課文的故事情節,以進一步感受神話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在《精衛填海》這一課中,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有層次的訓練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歸納能力、質疑能力等。首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來講故事。不同的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是不同的,因而對故事的理解就會不同。
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講故事的情況及時組織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閱讀該文之后的感受,有沒有覺得神奇的地方或者有疑問的地方。例如,有學生在交流之后就產生了以下疑問:“精衛為什么要銜木枝來填海呢?”“按理說人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為什么故事中的女娃死后卻能變成一只鳥?”“課文中的‘常銜是什么意思?直接說‘銜不可以嗎?”一旦學生產生了這些疑問,說明學生已經不自覺地潛入文本中了。
最后,基于學生以上的討論內容,教師選擇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如可以讓學生討論“常銜”一詞的意思,其蘊含了什么道理。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常”字表達了精衛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勇敢的精神,從而掌握了該詞語的用意。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講故事,學生就能自然地闡述文本的情感。
這樣,學生經過“講述故事—交流討論—再講述故事”的學習流程,既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充分地感受到文中鮮明的人物形象,把握課文的情感,輕松地完成課后練習中“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述精衛填海的故事”的學習任務。
(三)感悟民族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精衛填海》一文中就蘊含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人定勝天的信念,蘊含著我們的民族精神,教學該文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感悟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
《精衛填海》一文出自《山海經》,教師可以在簡單介紹《山海經》之后趁機向學生簡要介紹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情況,以使學生對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創設教學情境:假如你是精衛,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填海不累嗎?你是怎么想的?以通過角色代入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精衛不屈不撓、不怕困難的精神。接著,通過追問:“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什么事情也需要具備這種精神?”促使學生有所反思。為了達到內化情感的目的,教師還可以結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故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民族精神。
要想把簡短的文言文上得深刻有內涵,教師就要結合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來確定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設計引領學生扎實地學習,這樣才能達到“讓教師清清楚楚地教、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邱桂娟(1976—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