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印發《關于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指出,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聚焦立德樹人、突出診斷功能、強化分類評價、彰顯中國特色四個基本原則,其主要舉措和評估程序如下。
一、主要舉措
1. 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四維度評價體系。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評價。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養首位,重點考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情況及成效。二是加強人才培養過程質量評價。重點考察教材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國際交流等方面情況,突出科學研究等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三是加強在學質量與畢業質量相結合的學生質量評價。在學質量突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代表性成果,注重學生參與度和貢獻度;畢業質量堅持整體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質量相結合,注重用人單位評價。
2. 堅決破除“五唯”頑疾
注重多元評價,采取多維方法。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志性學術成果,采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規定代表作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突出標志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充分運用基于定量數據和客觀證據的專家融合評價方法,堅持代表性成果專家評價與高水平成果定量評價相結合。
3. 改革教師隊伍評價
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促進師德與師能相統一。采用“隊伍總體結構與代表性教師相結合”的方法評價教師隊伍質量,重視青年教師隊伍情況。加強教師以教書育人為首要職責的評價,把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和指導研究生情況作為重要觀測點。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關注教師在本單位工作年限和授課情況,抑制人才無序流動。
4. 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
在評估整體導向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突出原創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強化學科對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更加強調發揮文化傳承創新與智庫作用,自然科學學科更加強調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強化分類特色評價,按一級學科分別設置指標體系,充分體現辦學定位與學科優勢。
5. 提升數據可靠性和評價科學性
優化參評規則,堅持“歸屬度”原則,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和學科生態優化,確保跨學科成果合理使用。完善信息填報標準,加大信息公示力度,創新信息審核機制,提升智能核查水平,建立違規懲戒機制,進一步提高評估信息可靠性。適度擴大評議專家規模,制定專家評價指南,優化調查問卷設計,充分運用“融合評價”,建立專家“元評價”制度,進一步提升專家評價和問卷調查的科學性。
6. 多元呈現評估結果
優化結果分檔方法,多元呈現評估結果,分類發布總體結果與提供單項評估結果相結合。深化評估信息挖掘,向政府和參評單位按需提供診斷分析服務,促進學科內涵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二、評估程序
1. 自愿申請。各學位授予單位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均可按規則自愿申請參評。
2. 信息采集。采用“公共數據獲取與單位審核補充相結合”的信息采集模式,將通過公共渠道獲取的信息提供給參評單位確認并補充必要材料,著力減輕單位負擔。
3. 信息核查。通過材料形式審查、信息邏輯檢查、公共數據比對、證明材料核查、重復數據篩查、重點數據抽查、學科歸屬分析等七項措施,對評估信息進行全面核查和“清洗”。
4. 信息公示。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對部分評估信息進行網上公示,由參評單位相互監督并提出異議。
5. 反饋復核。對信息核查和信息公示中發現的存疑問題,匯總反饋至相關單位復核,對弄虛作假行為進行懲戒。
6. 專家評價。按一級學科和評價指標分類遴選專家,請專家對各定性評價指標進行逐項評價。
7. 問卷調查。通過網絡調查平臺對學生和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邀請同行和行業專家對學科聲譽進行問卷調查,邀請境外同行專家對部分學科開展國際聲譽調查。
8. 結果形成。根據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評價結果,依據專家確定的指標權重,統計形成評估結果。
9. 結果發布。分類分檔發布總體評估結果,探索提供多維度評估結果。
10. 診斷分析。深入開展信息挖掘分析,為參評學科和單位提供診斷分析服務,發揮評估診斷作用;為政府提供總體分析研究報告,發揮評估智庫作用。
(摘自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