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城
【摘要】小學生數學思維處在發展階段。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由于認知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差異,往往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教師跟進學生解題時的出錯動態,把“錯機”作為教學突破口,把它轉化為教學資源,因勢利導地去幫助學生糾錯,讓他們在學習上少走彎路,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本文對如何跟進學生錯題動態,提高學生解題能力作了探討。
【關鍵詞】錯題;動態;提高;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千差萬別,容易在解題時“制造”出五花八門的“錯誤”,如錯誤的回答、錯誤的作業、試題等。一些學生無視老師課堂中的強調、警示,在做題時“屢錯屢犯”。教師面對學生“不應錯、不能錯、不會錯”的“錯”,暴跳如雷、橫加指責,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跟進學生解題時的出錯動態,善于把握“錯機”,可以把它轉化為教學資源,引領學生“將錯就錯”,分析錯因,把它們作為教學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課前、課中、課后的綜合分析、及時發現、反思,因勢利導地去幫助學生糾錯,就能讓學生在學習上少走彎路,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
一、綜合分析錯題動態,“釋錯”提升解題能力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邏輯性、思維性強,學生在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時往往容易出錯。教師在課前示錯,針對錯誤之處進行必要的分析、總結,教師借學生出“錯”處,巧用“錯”機,引導學生分析“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應注意什么?”學生對號入錯,找出錯因,就不會“談錯色變”。教師就作業、試題錯誤之處及自己的教學經驗,預計出錯之處……進行一一分析、歸納、總結,把這些錯誤作為認知岔路口上的“警示”牌展示在學生面前,重新審視、認識、探討,盡可能幫助學生避免走同樣的路、犯同樣的錯。如在講述數學《圓》(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版本下同)中的一題:“掛鐘的分針長15cm,1小時后,分針的針尖所走過的路程是多少厘米?”問題雖簡短,但學生錯題率也不低。我列舉出:3.14×15與3.14×15×2×60的兩種列式,讓學生分析、討論、評判這兩種解法。大部分同學指出了錯因,一種是誤以為15就是直徑,另一種認為1小時分針要轉60圈。接著,引導學生以筆當針,圍繞桌面轉一圈,討論針的長度到底是不是針尖走的半徑。最后,以同類型練習作為考查,正確率達95%以上。在嘗試、判斷、爭議中放射出的特殊能量,會驅使找不到錯和不會改錯的同學也能知“錯”就改,掌握、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學起來就會興趣盎然,從而提升解題能力。
二、課中發現錯誤動態,“借錯”提升解題能力
第一,轉變學生錯題思路,回歸正確認知常態。學生在課堂檢測時出現的“錯”是思維動態真實的反映,是解決問題思路認知上誤區的反映。課堂上由于掌握知識在起始階段,錯誤在所難免,但隨著知識點講解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一些學生想當然的解題思路走入“死胡同”的時候,教師就要善于把學生的“錯點”轉化為“亮點”,引導他們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換種解題思路去探索,分析、歸納出錯思路,探究出錯的原因,針對性地“傳道”,把這些錯誤的動態,引導學生回歸到認知的常態,才能起到“解惑”的效果。
第二,包容學生出錯之處,轉換自我糾錯意識。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要以尊重、寬容、理解的態度去包容學生,善待學生的錯誤,不呵斥、不嘲笑。相反,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錯誤信息運用于教學;要清楚地認識到,之所以出錯,是因為聽不懂、理解不透,同時有可能是“大眾化”的錯,要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見解,聆聽他們的表述。教師在講解、提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剛才錯答、不完整回答進行補充、重答,這樣就解決了有代表性的錯處。學生沒有顧慮、沒有擔憂,他們的思維更容易激發,主觀能動性更強。學生容易形成正反對比的邏輯思維,敢回答、敢發問、敢創新、敢于正視問題、敢于挑戰錯誤,就能在錯誤與失敗中達成自我糾錯的意識,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進一步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第三,及時發現出錯苗頭,但錯誤不止于萌芽狀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錯就錯”,“借錯”引導學生比較、辨析,然后再提示性地指出錯因,學生就會主動地發現錯、錯在哪的真正所在,并化錯為正,讓“錯”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學生在課堂的動態性、問題的多樣性中就更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思維。如講授《反比例》,先導出教材情境1,王叔叔游長城時不同的交通工具,我先后按照學生容易出錯的思維和正確的思維填寫,然后引導學生“由行到列”找規律;接著情境2,果汁分成若干杯的數據變化。提出問題: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兩兩相對應的積是多少?學生們進行認真的探討,反饋回的可謂五花八門,但我始終對錯答不扼殺,然后歸納分類,并引導學生進行表達。經過一系列的探究,學生終于明白了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由此總結出反比例的概念,對X、Y所表達意義有了明確的認識。最后,在“練一練”中再次以“錯例”強化、加深了對反比例關系的認識。
三、課后反思錯誤動態,“讓錯”提升解題能力
善于反思能較好地總結、對比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積極的自我監控、對知識進行“再認識”的主動過程,通過反思總結可以將錯誤成為掌握和鞏固知識的一面鏡子。學生通過鏡子的作用,反思自己錯在哪里?該不該錯?為什么錯?形成一種自我糾錯意識、追因意識,然后會以主動進行“自我否定”的形式去糾正,由錯誤到正確形成了一個動態的過程,有利于形成反思型學生,有利于思維的培養。
在實際操作中,讓學生學會整理“錯題集”。“易錯點”是培養學生養成反思習慣的很好途徑。教師適時、適當地從學生“錯題集”挑選有代表性的錯題進行評析,指出解題思維容易錯在哪,并理清正確的解題思路,甚至可把典型的錯例進行優化,演變成選擇、判斷,拓展等多種題型進行練習,學生就容易掌握、鞏固知識。為了讓這面鏡子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習小組進行討論,找錯、議錯、糾錯,共同解決“錯誤路上”碰到的各種問題,強化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運用,從而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知識的升華。
總之,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錯誤”在所難免,只要我們正確地對待、善于利用,站在數學價值的高度上去審視它、運用它、轉化它,挖掘錯誤內在“閃光點”,創設新的教學情境,促成學生進行新的探究,就能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敢于挑戰的創新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魏菊英.讓錯誤伴我們進步[J].讀與寫(中旬),2016.
[2]何丹莉.課中捕捉錯誤生成多姿的課堂[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