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煥蘭
【摘要】走進歷史求真,課堂之人與歷史之人在互動和思維的碰撞中,緬懷真實的歷史,在互感中共鳴共振,回歸人性之善。面對未來,我們唯真實是美,唯善良是美,唯和平是美,珍愛和平。喚醒歷史課堂之人,在呼喚“人”的回歸過程中真正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是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歷史課堂;“人”的回歸; 立德樹人
2019年12月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出于一名歷史教師的使命感,我制作了“以勿忘國恥,緬懷歷史”為主題的課件。在播放過程中,事與愿違,學生完全是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這太出乎意料了。今天的學生為何如此麻木?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大義哪里去了?源于以前的教學過于側重學生對歷史時空觀、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等,忽略了學生的歷史價值觀。《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本文以《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為例,從“求真,直擊學生思維,還原歷史之人;向善,撥動學生情感,喚醒課堂之人;唯美,點亮學生心燈,警醒未來之人”三個環節來喚醒歷史課堂之人的旅程。
一、求真,直擊學生思維,還原歷史之人
求真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分知性之真和德性之真。知性之真是對事物的認識達成事物本來的研究狀態,德性之真是一種道德態度認識事物的真實性。基于之前學生看南京大屠殺時的無動于衷,學生無論在知性之真還是德性之真方面都很難做到理性的“求真”。因此內容主要是還原大屠殺的真實面貌,讓學生真實客觀感受歷史之人,緬懷那沉重的歷史。
課前播放視頻讓學生觀看,3分鐘的紀錄片記錄了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和戰俘進行屠殺的種種滅絕人性的罪行。看完視頻后,我問學生:紀錄片中有哪些人?播放的是真人真事嗎?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然而今天日本國內一些人極力否認大屠殺的真實性,他們稱大屠殺為“二十世紀最大謊言”的事件,我們要怎樣還原大屠殺的真實面貌?問題一出,學生立刻陷入深思,為了幫助學生還原事實,我給學生展示了日軍官兵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和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等片段內容,如1937年12月,日本《東京日日新聞》以“紫金山下”為題報道少尉向井和野田進行砍殺中國人的比賽,讓學生認識到日本侵略者的兇殘。在展示幸存者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片段中,了解日本飛機在1938年農歷四月轟炸竹鎮的南頭十字街的情形及傷亡情景,慘不忍睹。在展示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內容時,出示《威爾遜日記》,使學生明白:在1937年12月18日星期六這天日本侵略者殘殺場景,80個中國人中,只有少數幾個是退役軍人,其他都是平民百姓。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戰亂中的人的處境是命如草芥、螻蟻一般,任人欺凌。
通過史料實證,這些事實場景直擊學生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提問能引導學生在“思”與“問”的海洋中遨游,產生對遇難同胞的同情。課堂至此,歷史之人已被激活,喚醒課堂之人也是水到渠成,效果不言而喻。
二、向善,撥動學生情感,喚醒課堂之人
“向善”就是在求南京大屠殺之真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戰爭與和平的主題中擴充內心的道德人格,從而喚醒課堂之人本來的善良和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教學過程中,我向學生提問:那我們現在還要血債血還嗎?學生激憤異常:要!我搖搖頭說:同學們,要銘記這段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如果我們讓戰火無限蔓延,那我們跟戰場上的日本侵略者又有什么區別?接著又問:日本軍人是否生性如此?帶著這個問題,我給學生展示日本軍人在侵華前與家人其樂融融的照片,然后問道:他們也有家庭,有妻子兒女,也曾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是什么在扭曲他們的人性?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這樣的問答方式,使學生體會到愛與恨的情感,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為了增強學生的深層次理性思考,調撥他們的情感之弦,喚醒理性,我向學生出示了《小林勇的影集》材料,讓學生理解影集的內容。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理解當年日本人想打仗嗎?他們本性怎么樣?當學生回答:他們會反省、有良知、應該也是善良之人時,要進行下一步的提問:把日本國卷進罪惡的漩渦的發動者是誰?進行中讓學生體會一個細節:日本軍官不投降,對著天皇頭像剖腹自殺,這里要向學生解釋:這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這種對外擴展的日本戰爭的武士道精神叫軍國主義。在發動者操縱者軍部支配下,對內成為毒化和控制日本國民思想的工具,一旦與侵略戰爭結合在一起,就引發日本人群體瘋狂,很快就會侵蝕人性,并最終走向毀滅。至此,學生已經開始意識到我們的苦難來源不是日本人,也不僅僅是戰爭,而是引發戰爭狂熱的軍國主義。然后追問:我們現在還要血債血還嗎?當學生回答后,發現他們已經走出仇恨,情感如經歷了暴風雨后的大海一樣的平靜。是啊,當我們控訴南京大屠殺反人類暴行時,不能單純地訴諸民族情感,我們的歷史課堂需要更多層次地撥動學生的情感,使課堂中人與歷史中人在互感中共鳴共振,使他們對戰爭更有理性的認識,珍愛和平,杜絕軍國的罪行,還原人性本來的善良。
三、唯美,點亮學生心燈,警醒未來之人
唯真實是美,唯善良是美,唯和平是美。讓學生在求真與向善之旅中學會理性思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面向未來,還要給學生一些警醒,如提問學生:“中日未來可以和平相處嗎?”學生很快地在可否之間做了選擇,但沒有形成理論。為了加深理解,我向學生展示了日本共同社8月4日的報道圖片及小林勇的影集對話片段材料,引導學生討論,學生在討論中激情紛紜,不再無動于衷。日本防衛大臣罔顧歷史,對上述事實公開予以否認,是在往中國人心底最痛的地方捅刀子,無非是想美化侵略歷史,替“軍國主義”招魂。然而,在日本國內有大量像小林勇一樣的
人,一生都在為他們犯下滔天罪行懺悔、道歉,這折現和平之光。相信日本國民也和我們一樣都是善良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都會珍惜和平生活,也同樣會警惕軍國主義者用心。以史為鑒,尊重歷史,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只有走出仇恨,中日關系才有未來。
綜上所述,走進歷史求真,課堂之人與歷史之人在互動和思維的碰撞中,緬懷那沉重的歷史;走出歷史向善,課堂中人與歷史中人在互感中共鳴共振,回歸人性之善;面對未來,我們唯真實是美,唯善良是美,唯和平是美,更珍愛和平。讓歷史充滿人性的氣息,讓材料流露歷史的味道,讓課堂洋溢學生思想的漣漪。喚醒歷史課堂之人,在呼喚“人”的回歸過程中真正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這是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標研制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劉道梁.求真、向善、明道、致公—中學歷史教學求真[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