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繪本在小學低年段學生寫話訓練中的橋梁作用,提出結合課文板塊,閱讀相關主題繪本;精細閱讀繪本,指導句子仿寫;以繪本為原型,創編新故事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繪本 小學低年段 寫話訓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115-02
寫作能力是語文學科重點教學目標之一,在小學低年段就應開始培養學生的寫話意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學段(1~2年級)學習目標中對寫話有明確要求: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中學到的詞語。雖然現行部編版語文教材小學低年段沒有設置專門的“寫話訓練”內容,但設置了“口語交際”板塊,用于說話—寫話訓練。“口語交際”板塊通常配有生動的插圖或繪畫,教師在利用這些素材的同時,可以引入一些契合低年段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的繪本故事,進一步訓練學生的看圖寫話能力。
一、結合課文板塊,閱讀相關主題繪本
小學低年段的語文教材編排往往圖文并茂,尤其是“口語交際”板塊,均配有充滿童趣的插圖。這些色彩鮮艷、繪制精美的插圖是對板塊主題的輔助詮釋,不僅能吸引學生主動閱讀,還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是課文的插圖通常只有幾幅,不利于學生拓展視野、發散思維。為了加強學生看圖說話的訓練,為寫話積累更多語言素材,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板塊內容,選擇一些與板塊主題相關的繪本,將原本封閉單一的看圖說話轉變為開放式的主題閱讀。
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課的“口語交際”內容是“有趣的動物”。課中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的動物,再用簡單的話說一說它們有什么特點。由于只有一幅圖,呈現的內容僅限于學生對動物外形的認知,所以,大多數學生只能說出“長頸鹿的脖子很長”“獅子很威風”“狐貍拖著一條大大的尾巴”“熊貓的眼窩是黑色的”等籠統的印象。為了提供更多的可視素材,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西頓動物故事集》(注音美繪本)、《奇妙的動物世界》《鱷魚哇尼》等與動物相關的繪本,將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展示在學生眼前,再讓學生說一說插圖中的動物還有什么特點,他們瞬間就打開了話匣子。學生A說:長頸鹿不光脖子長,它的腿也長。它喝水的時候,把腦袋低下來,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大滑梯;學生B說:獅子愛吃肉,還愛大吼大叫,在別的小動物面前總是擺出一副神氣的樣子;學生C說:小白兔跳得很高,因為它的后腿特別有力氣;學生D說:大熊貓能跑步,能爬樹,牙齒還特別堅固,那么硬的竹子它一下子就咬斷了。有了繪本內容的指引,學生說出的句子變得生動、充實起來,這時再進行寫話訓練,寫話質量自然得到提升。
二、精細閱讀繪本,指導句子仿寫
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是提升寫話能力的首要條件。低年段學生雖然生活閱歷少,語言積累不多,但他們好奇心強、善于模仿。繪本語言凝練、生動,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而且包含著一定的語言規律,是低年段學生模仿寫話的參考藍本。教師應該為學生精選一些適宜的繪本并指導他們精讀,引導學生總結繪本使用的各種句型、句式以及有趣的文字表述,鼓勵學生模仿這些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利用這些文字表達方式描述事物,讓學生在模仿中不斷練習語言表達,同時積累語言素材。
《我爸爸》是一本描繪親情的兒童繪本,其切入的視覺很普通,文字的表達方式也很簡單,但卻能真正撼動孩子的心靈,激起孩子對父親熱愛和崇拜的情感。鑒于“爸爸”是學生親近熟悉的人,在寫話訓練的初期可作為話題,讓學生學習寫人。于是,筆者選了這本繪本在閱讀課上進行精讀指導。繪本的句子均是排比句式,例如,“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游得像魚一樣快”“我爸爸像猩猩一樣強壯,也像河馬一樣快樂”“他像貓頭鷹一樣聰明”……課中,筆者帶領學生反復閱讀這些句子,啟發學生理解“……像……一樣……”的固定句式。這種“比喻”的句式,比較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仿寫。筆者希望學生在繪本原文基礎上先進行句子仿寫,再延伸至其他人物的寫話。首先,讓學生想想可以用哪些詞語描述自己的爸爸,然后仿照繪本的句子寫一寫。有了教師的提示,學生紛紛寫下了“我爸爸像大象一樣又高又胖”“我爸爸像蜜蜂一樣勤勞”“我爸爸像駱駝一樣能背好多東西”“我爸爸像猴子一樣靈活”“我爸爸像獅子一樣吼叫”等一系列充滿童真且令人忍俊不禁的句子,實現參考繪本語言仿寫句子的教學目標。
學生精讀一個繪本故事,不但能從中獲得說話的靈感,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繪本語句的模仿逐漸形成寫話的概念,并在仿寫過程中積累語言,學習如何用自己的話發表見解、描述想法,為從仿寫向原創的進步轉變打下基礎。為了讓學生在繪本閱讀中獲得準確、優美的例句,教師選擇繪本時應當重質大于重量,選擇具有鮮明主題和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繪本,便于學生對繪本語言的揣摩和理解,使學生在遇到類似情境時能夠加以模仿運用、反復練習,逐漸從形似變為神似,最終實現融會貫通、為己所用,掌握更形象、更準確的語言文字表述,提高寫話能力。
三、以繪本為原型,創編新故事
優秀的作品應當包含完整的結構和生動的情節,要求作者必須具備情節創編和框架構思的能力。小學低年段的寫話訓練是寫作能力培養的初期階段,應當注重為學生的文字創編能力打下基礎。繪本是一種“畫出來的書”,是搭配生動豐富的圖畫和簡潔的文字完整的故事。大部分繪本在文字描述、畫面設計方面仍會留下一些想象空間。另外,不同的閱讀者對故事有著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聯想,這就為學生擴充新的情節、構思新的故事創造了條件,學生將這些構想表述出來的過程,就是鍛煉他們創編情節和構思框架能力的過程。對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繪本故事引導學生挖掘留白,發揮想象,寫出故事中沒有的內容。例如,指導學生閱讀《假裝是魚》繪本后,筆者根據繪本的情節設計了一些題目,讓學生用一小段話描述自己的構想,如“假如你也變成了魚,你想和小鯨魚做些什么呢?”“如果小鯨魚來找你玩,你想怎么招待它?”學生紛紛展開聯想,在原文的基礎上創編了一些情節:有學生寫“我會和小鯨魚一起在云里鉆來鉆去捉迷藏,在草原上打滾,互相甩尾巴”;有學生設想“小鯨魚吃掉了好多云,他變得越來越大了,背著我游來游去,我就像坐輪船一樣”;有學生認為“小鯨魚來了,我會拿出家里最好吃的魚和蝦招待他,還會給他喝果汁,草原上和海里都沒有果子,所以他一定會喜歡。吃飽之后,我就和小鯨魚一起飛到天上看地面的風景”。在這些創作中,學生將自己作為新的角色加入故事之中,與原先的故事角色小鯨魚產生了互動,由此衍生出更多富有童趣的情節。
除了引導學生創造新的情節,筆者還以《假裝是魚》為范本,設置新的討論話題:“你有沒有什么想去但是不能去的地方?你可以假裝成什么來實現愿望呢?”學生進行了更多的想象,學生A暢想:我想去大海里游玩,所以我假裝我是一條魚,可以在水里呼吸,不怕被海水嗆到。學生B說:我想爬到樹上去蕩秋千,我假裝我是一只猴子,一下子就爬上去了,用尾巴勾住樹枝就可以蕩秋千了。學生C寫:我要去最高的山頂,但是用腳爬太累了,我會假裝我是一只小鳥,拍拍翅膀就飛上去了。這些構想已經不再是原繪本的擴展,而是一些新的故事。對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而言,故事對他們的感染力很強,他們不愿輕易脫離故事,因此,利用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續寫或創作類似故事,不僅能鍛煉他們的寫話能力,還能很好地開發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寫話是小學低年段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教師可以將目光投向兒童喜愛的閱讀文本——繪本,潛心挖掘其中的寫話訓練資源,指導學生通過主題閱讀、句子仿寫、情節創編等,全面提高寫話能力。
作者簡介:梁麗娜(1985—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