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黃振勝
早發現、早報告,對于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十分重要,而早發現、早報告離不開“吹哨人”。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誰來“吹哨”,怎么“吹”?在《重慶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草案)》的起草過程中,有人大代表、專家、市民建議,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完善信息報告機制。同時,通過立法,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吹哨人”受到法律保護,舉全社會之力,更好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誰能當“吹哨人”?
“吹哨人”的提法起源于英國,每當發現有罪案發生時,警察會吹哨子引起同僚以及民眾的注意。現在所指的“吹哨人”,指的是為了讓公眾注意到有關部門或者單位等存在的問題,采取某種行為予以示警或糾正的人。
在現代社會公共治理中,“吹哨人”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實上,我國在食品藥品領域、治理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方面已建立了“吹哨人”制度。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哪些人可以當“吹哨人”?按照現行的相關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報告突發事件隱患信息,有權向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舉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履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職責……
“應該鼓勵單位和個人反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信息,讓公民都有這種警覺和意識。”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楊小伶認為,公民有權也有責,通過正規渠道來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
楊小伶說,普通民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缺乏專業判斷,也許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局部問題,反映的信息可能存在偏差。所以,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吹哨”,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員要發揮積極作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及時、靈敏地有所反映,通過正規的、正常的途徑“吹哨”。
西南大學博士周志波也認為,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被賦予“吹哨”的權利,但是,一些特定的單位和個人有特殊的職責和使命,這些單位和個人應當被設定為法定“吹哨人”,其他單位和個人可設定為自然“吹哨人”。
周志波建議,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全市統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監測網絡平臺和移動端App,讓任何單位和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信息。同時,要做好核實與秩序維護,衛生、疾控部門或地方政府收到預警信息之后,要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情況核實,如果確實存在隱患,應當立即按照規定上報,并回復“吹哨人”處置情況,做好信息公開;如果不存在隱患,也應當回復“吹哨人”,并說明理由。
讓“吹哨人”無后顧之憂
對于反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信息,舉報有關遲報、謊報、瞞報、漏報的行為,如何進行保護?目前,國內多地人大開始推動將保護舉報人寫入法律。
深圳經濟特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就規定,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公共衛生熱線等多種方式反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信息,舉報有關遲報、謊報、瞞報、漏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行為。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提供必要保護,對非惡意報告的單位和個人,不予追究法律責任。不僅明確規定要保護好“吹哨人”,還明確了具有監測義務的“哨點”。深圳市的口岸、機場、火車站、長途客運站等重點公共場所,都將作為“哨點”單位,形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業監測網絡,發生相關情況時,要2小時內上報。
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也明確提出,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制度,完善報告系統,建立健全網絡直報機制。醫療衛生人員發現發生或可能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線索的,向本單位和疾控機構報告,情況緊急時可以越級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報告可通過市民服務熱線、部門電話、政府網站、政務新媒體等途徑。該條例還規定,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應保證報告渠道暢通,建立受理與調查處理機制,依法維護報告人的個人信息、人身安全等合法權益。
“有了這樣的‘護身符,公民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的微小線索,就沒了后顧之憂。”周志波說,要保護好“吹哨人”,就要從法律上賦予每個單位和個人“吹哨”的基本權利。
“吹哨人”可能由于專業知識的不足,造成錯誤的“吹哨”。因此,周志波建議,在立法時應明確容錯機制,只要不是惡意“吹哨”,都要保障“吹哨人”不被打擊報復的權利。如果“吹哨人”受到不公正對待,必須嚴肅追究相關單位或人員的責任。
“有了這樣的法律保障,才能讓‘吹哨人沒有后顧之憂。”周志波說。
而在沙坪壩區人大代表、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黨委書記池祥波看來,“吹哨人”應該基于流行病史特征進行預警預判,及時有效地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一步擴散,這是在立法層面應該解決的問題。
因此,池祥波建議,應該對“吹哨人”的行為予以規范,比如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后,在未得到權威部門證實前,應禁止私下傳播,以免造成社會恐慌。
健全信息報告機制
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體系如何健全完善?在我市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起草中,起草組梳理的問題清單中,這一問題位列其中。
從市衛生健康委前期收集到的信息來看,目前,我市監測預警體系還夠不完善,監測預警體制未完全落實,新發傳染病發現能力不足,部分區縣對新發傳染病例發現和報告意識不強。
而在信息報告機制方面,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全市除國家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外,沒有統一的疾控、衛生應急信息化平臺,不能在各業務板塊間實現信息共享,也不能與醫療機構互聯互通,無法及時掌握情況。
“最關鍵的是,預警后要體現在應急反應的準確上,信息要暢通,措施要具體。”因此,楊小伶認為,應通過立法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體系,特別是進一步健全信息報告機制。
近日,我市出臺了《重慶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項應急預案》,旨在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重危害,指導和規范本市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維護社會穩定,確保公眾健康與生命安全。
該預案提出,全市將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制度。其中,市衛生健康委重點開展法定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癥狀監測、實驗室監測,以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監測和重點疾病的醫院哨點監測等;市場監管、農業、林業、藥監、海關等部門,針對預防本行業、本領域所涉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在行業、領域內開展日常監測。
在組織指揮體系上,設立重慶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組建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市指揮部將建立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制度,依法對各類風險點、危害源進行調查、辨識、評估、分級、登記,建立臺賬,定期進行檢查、監控,及時管控和化解風險。
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和專家分析研判意見,預估可能發生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應發布一級、二級、三級、四級預警,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藍色標示。
一級(紅色)、二級(橙色)預警由市指揮部辦公室提出,經市政府批準后,由市政府或其授權部門發布;涉及跨省級行政區域的一級(紅色)預警信息,需同時報經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后再發布。三級(黃色)、四級(藍色)預警由區縣負責發布;涉及跨區縣行政區域的三級(黃色)預警信息,區縣需報經市指揮部辦公室批準后發布。特殊情況下,市政府可發布各類級別預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