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黃振勝
公共衛生人才與設施設備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礎。比如負壓隔離病房,平時不為人所熟知,但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立法調研中,一些區縣就談到,公共衛生應急能力還存在不足,疾控體系建設亟待完善,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與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如何優化全市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底氣?部分人大代表、區縣、專家提出了意見建議。
應急能力短板待補
“數據顯示,用于應急的體外膜肺氧合(ECMO)設備,重慶只有4臺,全國約有400臺,多數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中醫院副院長李延萍就提出建議,對中西部地區的醫療設備需求予以優先支持。
先進醫療設備的不足,僅是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一項短板。
據了解,我市目前有1個市級和39個區縣級疾控中心,建立了以疾控中心為核心,結核病防治所、健康教育所等公共衛生機構為補充,縣級及以上公立醫院為支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的市、縣、鄉三級疾控服務網絡,履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寄生蟲病、慢性病等防控服務,履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健康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干預和健康教育等職能。
這些年,不管是市級層面,還是各區縣都加大了投入,更加重視公共衛生安全工作,不斷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措施也在不斷優化。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比如,重大疫情應急救治能力較為薄弱,數據顯示,全市230家公立醫院中,僅40家有感染性疾病科,僅9家醫院共設置負壓病房33間。
在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方面,檢測能力薄弱,在關鍵時刻缺乏“一錘定音”的病因檢測確診能力。市級傳染病防控隊伍缺乏移動實驗室,區縣級衛生應急隊伍規模和裝備水平參差不齊。
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區級公立醫院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救治能力有待提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薄弱,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公共衛生醫師……”今年6月,江北區人大常委會針對全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開展了專項視察。視察發現,目前江北區基本建立完善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搭建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協同發展的“三位一體”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服務和預防保健能力增強,醫療的可及性和暢達性有明顯提高。
視察還發現,“重醫輕衛”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比如:公共衛生體系較為脆弱,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救治能力有待提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還有欠缺,業務用房面積不足,實驗室設施設備不足,信息化建設滯后;公共衛生從業人員不足,專業人才短缺,江北區14家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近半數沒有公共衛生醫師。
沙坪壩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也談到類似的問題:由于歷史原因,區疾控中心建筑面積僅0.42萬平方米,實驗室對重大疫情防控的支撐能力不強,檢測設備配置不足,缺少快速檢測設備。
“希望實施區縣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將區縣疾控中心建設作為全市統一規劃、統一籌資、統一建設的重點項目。”沙坪壩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建議,建立區縣級醫療機構傳染病科室和應急救治科室建設標準,加大對醫療衛生機構重點科研、重點項目的投入和支持。還要加快完善基層醫療機構急救設備設施,對救護車實行備案登記管理,減少應急物資購置、報廢審批程序。
另外,在不少區縣,與傳染病防控相關的專業人才缺乏,人員結構不合理,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等專業人才難以補充進基層疾控中心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而“重醫輕防、以醫養防”現象仍然存在,醫療衛生機構和疾控中心有效銜接、連續服務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機制尚待建立。
除此之外,由于人員經費保障不足、激勵機制缺乏,疾控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
“應從公共衛生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以及激勵機制出發,補齊應急能力不足的問題。” 江北區人大常委會在視察意見書中指出,應建立適應現代化疾控體系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補充公共衛生醫師隊伍,建立醫療機構應急救治人員儲備機制。
建立專項保障資金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重危害,近日,市政府印發了《重慶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項應急預案》。該預案對財力保障提出了明確要求。
比如,該應急預案提出,各級政府要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范和應對工作所需專項經費,將專業防控體系、衛生應急隊伍、應急物資儲備、培訓演練、健康教育、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等建設和能力提升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專項建設資金投入,采用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資金。
“傳染病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較為常見的一類,但在學科培養上并沒有傳染學科的規培學生,也無規培基地。”沙坪壩區人大代表、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黨委書記池祥波說,現行機制要求醫療機構靠營收來保持運營,而傳染病科室的營收較少。所以,不少醫療機構的傳染病科室會收縮,甚至轉為普通科室,相關領域的人才也會流失,造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的脫節。因此,需要從立法層面對資金予以保障,以保障相關科室正常運轉。
池祥波說,政府對公立醫院有六大投入(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才培養、重點學科發展、離退休人員費用、政策性虧損補貼),定點醫療機構應全部由財政全額統籌安排。
“政府對定點醫療機構按業務量配備了工作人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醫療機構不得以費用為由拒絕收治和拖延治療病人,病人自付部分應當及時結算。對確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地方財政應建立專項經費予以保障。”池祥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