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環島栽種的梧桐樹,見證了廣陽島的變遷。它們剛種下的時候,廣陽島正處于整體開發中,彌漫著機器的喧囂;現在,廣陽島一片寧靜,清風中回響著悅耳的鳥鳴。
從昔日大開發到今日大保護,重慶市廣陽島完成了綠色轉身。
這一切離不開一年多前,重慶市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廣陽島片區規劃管理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的出臺,為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推進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叫停開發 首次就保護島嶼作決定
廣陽島是長江上游面積最大的江心島,是獨具特色的江河景觀和自然生態資源,是長江水域中不可多得的生態寶島。鳥瞰全島,它仿佛仰臥在長江的懷抱里,悠閑地望著兩岸青山。
美麗的廣陽島一度因無序開發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
為遏制無序開發,重慶市委在《關于印發〈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渝委發〔2018〕48 號)中提出,“圍繞‘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定位,堅持立法與規劃同步先行,突出生態功能,挖掘人文內涵,高水平開展廣陽島片區策劃、規劃和設計”。
在這一背景下,制定加強廣陽島片區規劃管理的法規性決定正當其時,這也是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就保護島嶼作出決定。
決定對廣陽島片區的規劃范圍、規劃原則和編制、規劃實施和政府責任、人大監督和責任追究等作了比較全面的規定,為廣陽島片區的規劃、管理、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決定劃定廣陽島片區面積約168平方公里,建立起了廣陽島片區規劃體系和三級管控制度,明確了廣陽島片區規劃范圍,并按照規劃管控強度將片區全域分為核心管控區、重點管控區和協調管控區,其中,核心管控區為廣陽島,面積約10平方公里。
對三級管控區,決定有詳細規定,比如,核心管控區的建設應當符合五項要求:植物種植區域和灘涂、水體等生態用地占總面積的比例不低于80%;建(構)筑物、道路和鋪裝場地的總硬化率不超過20%;建筑總規模不超過20萬平方米;標志性景觀建(構)筑物高度不超過70米,靠山建筑高度不超過相鄰山體地坪標高,其他建筑高度不超過15米;一切建設活動不得違反法律、法規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規定。
決定以加強規劃管理為主線,按照規劃范圍、規劃原則、規劃類型、規劃編制、規劃實施、政府職責、人大監督、責任追究的制度邏輯作了比較全面的規定。
值得關注的是,決定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在批準廣陽島片區總體規劃前,應當提請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審議意見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處理。廣陽島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后,應當報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自2019年9月決定實施以來,廣陽島生態保護被納入人大監督重點,修復工作也邁上了法治化軌道。
做出示范 “生態+智慧”雙螺旋驅動
9月28日,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組織組成人員就決定一年來的實施情況進行集中視察。這也是重慶市人大常會會議首次開進視察現場。
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一行來到廣陽島,沿著綠樹成蔭的環島路前行,察看山體修復、水體恢復、植被栽種等情況,深入了解生態建設進度及島嶼周邊規劃建設情況。
“決定要求,立足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充分利用和發揮廣陽島及周邊區域獨特的山水環境特色,統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此,你們是如何落實的?”現場交流中,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問。
“我們堅持保護優先,全面踐行多用自然方法、少用人工方法,多用生態方法、少用工程方法,多用柔性方法、少用硬性方法的‘三多三少生態修復方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相關負責人答道,通過封閉管理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形成了2.7平方公里的山林生境、2平方公里兔兒坪天然濕地。在生態保護和自然恢復的基礎上,指導推進生態修復實踐,完成植樹2萬余棵、巴茅10萬叢株,勾勒出一幅原生態的巴渝鄉村田園風景,初步建成生動表達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大課堂”。
該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還了解到,按照決定要求,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已系統開展山水林田湖草修復治理,創新運用“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6大策略、18條具體措施和45項生態技術,推進廣陽島生態修復,恢復生物多樣性。目前,廣陽島已完成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300萬平方米,自然恢復面積達到全島面積的67%,植物恢復至383種,植被覆蓋率恢復至82%,310種動物在島上生息繁衍。
廣陽島生態環境的改善也為發展生態旅游打牢了基礎。據了解,廣陽島生態修復一期工程完工后,形成了12公里環島生態體驗線路和6個示范點。部分景點已于今年8月對游客試開放,獲得廣泛好評。
“今天再次來到廣陽島,看到廣陽島發生了質的變化。”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魯磊深有感觸,人大通過立法,為相關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相信通過保護開發利用,廣陽島會給游客留下最美的一面。”魯磊說。
重慶市政府還按照決定要求,圍繞“生態+”產業,在廣陽灣布局生態總部基地,集中打造長江生態產業科技研發集聚區,在廣陽島外區域啟動中國智谷建設,打造數字經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三大高地,努力在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上做出示范;實施“生態+智慧”雙螺旋驅動,充分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把智能、智慧融入廣陽島生態修復和規劃建設全過程。“智慧廣陽島數字孿生平臺”成為重慶市人工智能“十大應用場景”之一;規劃在千里廣大文旅綜合體建設區縣生態產品展示中心,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推廣重慶各區縣的生態產品,促進價值變現。
“我們希望通過廣陽島的保護利用,形成生態修復理論技術體系、生態產品材料工藝體系、生態文明施工管理體系,并向外推廣這些經驗,讓其應用于更多生態文明建設項目中。” 重慶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規劃引領 打造長江“風景眼”
從空中俯瞰廣陽島,像極了一只橫臥在長江中的“眼睛”,被譽為長江上的“風景眼”。決定要求分級細化規劃管控要求,嚴格控制規劃人口總量和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塑造城市天際線,嚴格控制水岸線,保護自然山脊線。
重慶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繼續以規劃為引領,全面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圍繞“一島一灣一城”的空間格局,重點實施好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大河文明館、長江書院、長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長江生態環境學院等重大功能設施建設。
“我們將大河文明館、長江書院、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廣陽營等公共項目總建筑面積控制在10萬平方米以內,并成立重點項目前期工作領導小組,讓廣陽島、廣陽灣16個重點項目動起來、跑起來。” 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大河文明館以“生態北斗星”為設計理念,以“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為展陳主題,依次呈現“世界大勢”“華夏時空”“長江魂脈”“千里廣大”“廣陽標本”五個篇章;長江書院以“營建書院斯文精神,打造文化平臺高地”為設計理念,打造“長江流域文化重要地標”;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以“廣陽山水”為設計理念,依循臺地高差形成錯落有致的整體空間布局,塑造“山水禮樂”的獨特會客場景;廣陽灣生態修復項目則是對10公里濱江岸線進行系統生態修復,同步完善便民配套設施。
據了解,島內生態修復二期按“生態修復營”模式組織實施,將全島劃分為山地森林、上壩森林、高峰農業、勝利林草和坡岸濕地五類生態區進行系統修復治理。工程已于10月啟動,計劃明年春季主體完工。
4個生態設施(清潔能源、固廢循環利用、生態化供排水、綠色交通)將與生態修復二期工程同步動工,建成后將實現日常生活垃圾、污水對環境零排放。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廣陽島生態修復二期項目。在全面總結生態修復一期項目基礎上,更加注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道法自然,更加注重再野化、原生態,更加注重設計鄉村形態、增加鄉村元素、營造鄉村氣息、增加鄉愁體驗,更加注重運用成熟、成套、低成本的生態產品、材料、工法,打造原生態巴渝鄉村田園風景。” 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對于廣陽島未來的發展,重慶市人大城環委主任委員屠銳則表示:“市人大將持續按照決定的要求,加強對規劃管控的監督,保證規劃的剛性約束,確保規劃落實不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