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今年10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開展了《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實施情況調研。在落實條例的過程中,這些鎮村以歷史文化之魂,引鄉村振興之路,處理好保護與利用、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活化利用優秀歷史文化,讓群眾走上了致富之路。
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石板鋪成的入戶路,花草蔥蘢,整潔雅致;農家樂、民宿等人來客往,人氣攀升……這是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羅家沱村,為目前重慶最大且保存較為完好的家族苗寨,入選首批“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市級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近年來,在落實《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過程中,羅家沱村保護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讓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而在重慶市的鄉間,類似這樣以歷史文化之魂引鄉村振興之路的例子還有很多。
文化亮了 人氣旺了
2018年9月1日,重慶市開始施行《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該市對名城、名鎮、名村以及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這七類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的首部地方性法規,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歷史風貌和傳統格局的保護和延續,有利于維護歷史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條例在極大促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的同時,也在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著日益明顯的作用。“條例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讓優秀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提供了明確、極具操作性的法制保障。”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10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在開展條例實施情況調研時了解到,條例對全市開展歷史文化保護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當其沖的,就是將更多的歷史文化資源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
條例規定,本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實行保護名錄制度,符合規定條件的區縣(自治縣)、鎮、村、街區可以申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條例施行后,各地對歷史文化資源名錄申報熱情高漲。2018年9月至今,全市新增市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歷史文化名鎮7個、歷史文化名村17個、歷史文化街區5個、傳統風貌區4個、歷史建筑468個。
廣袤的鄉村,是歷史文化資源的“富礦區”。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與利用之下也轉化為了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
彭水自治縣羅家沱村是其中一個典型。該村是一個集苗街、苗歌、苗舞、苗民村落、苗文化習俗、苗鄉自然山水風光于一體的傳統村落。“近年來,羅家沱村保護規劃以保護及農旅、文旅融合為著力點,通過劃定核心保護區、完善苗寨基礎設施配套等,加強保護利用,發展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彭水自治縣人大農業城環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在這一過程中,羅家沱村完善苗寨基礎設施建設及寨內旅游步道建設,建成田園景觀、荷塘景觀和風情廣場等項目。同時,該村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和民宿,用自己家做的臘肉、豆花、糍粑、鼎罐飯、斑鳩豆腐等款待游客。老苗寨展現新面貌、煥發新生機,鄉村旅游的發展為村民帶來了不錯的收入。
產業多了 百姓富了
春季三、四月,涪陵區大順鄉大順村的彩色茶園,總會迎來一批“打卡”觀光的客人。在滿目蒼綠之中,彩色茶園呈現黃、紫、白三種顏色,煞是好看。
大順村是早期中國同盟會和中國共產黨人李蔚如的故鄉,也有移民建筑聚寶盆、客家文化博物館的美譽。這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紅色文化和移民文化交相輝映,吸引眾多游客前往游玩。自條例實施以來,該村在積極修繕歷史建筑的同時,大力發展集采摘、觀光于一體的茶旅產業,頗見成效。
“大順村平均海拔600米至800米,地理氣候適宜種植茶樹。很早以前,村里便廣泛種植了茶樹,并建立起茶藝工廠。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制茶工藝很難滿足市場需求,這制約了全村的經濟發展。”大順村黨支部書記宋藝謀表示,“因旅游人氣攀升帶來新機遇,我們隨即對老茶園進行提檔升級,進一步打造標準化觀光茶園。”
據了解,該村目前保護了60畝老茶園,新種植150畝茶樹,今年還打算增加100畝。種植品種包括紅碎茶、眉山、金牡丹、川茶2號等。現已成立相關合作社,并建立起一套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參股,尤其注重吸納年輕人返鄉入股,參與管理。
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是根本。在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旅游項目的基礎上,重慶市不少鄉村趁勢而為,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當地特色產業。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鎮山羊村走的也是這條路子。作為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山羊村依托文化、生態等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推動農旅融合。該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組建村集體經濟,發展脆紅桃、稻魚等產業,協調發展觀光農業、休閑旅游業,村民們通過土地、房屋等方式入股,實現利益聯結,共抓產業,共享紅利。
同樣是市級歷史文化名村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宋農鎮鳳凰寨村,在產業發展方面更有新的嘗試。該村曾是深度貧困村,近年來憑借其歷史文化名村的優勢,圍繞“土王廟”觀光、農業采摘、民宿體驗、生態生活等板塊布局鄉村旅游。該村還成立了農村專業合作社,種植中藥材、紅心柚、油茶、核桃等經濟作物,使農業發展如火如荼。農產品多了怎么銷出去?村里構建起“訂單式農業+產業打造+鄉村旅游”的新模式。當地的村頭公司利用旗下電商平臺對優質農產品及手工藝品進行網上銷售,切實解決農產品售賣難問題,成為“互聯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探索。
素質高了 鄉村活了
條例第九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普及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保護意識。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條例施行后,市、區、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各行其職,發展改革、財政、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文化旅游、城市管理等多個部門形成聯動工作機制,專家、學者、志愿者團隊全面參與,社會各界對歷史文化保護意識極大提高。
身為基層黨支部書記,宋藝謀感受最深的是條例施行后,當地村民的歷史文化保護意識也明顯增強了。“以前有些村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有多么重要的歷史價值,時常出現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情況。現在通過宣傳和普及,大家對歷史建筑有了認識,也提高了自覺保護的意識。”此外,在酉陽,龔灘鎮、龍潭鎮、酉水河鎮還引導相關村委會將條例實施要求寫入村規民約,帶動當地群眾自覺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
更讓人欣喜的是,此舉還喚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了他們建設美麗鄉村的積極性。如:條例實施后,秀山自治縣財政積極整合各類專項資金,在名鎮名村市政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建設、規劃編制等方面投入資金約5000萬元,為名鎮名村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財政支持,這同時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活化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看到基礎設施建好了,人居環境改善了,掙錢門路打通了,村民們也主動加入進來,投工投勞,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通過條例的貫徹實施,重慶市正讓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源泉。但是,如何更好地貫徹實施條例,使其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仍有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雖然重慶市各級政府逐步加大保護力度,但是仍然存在保護資金不足,地區差異較大,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等問題,僅依靠市、區級財政不足以滿足全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需要。同時,重慶市歷史文化資源分散,交通不便,對社會資本吸引力不夠。干部和群眾的保護傳承意識也有待加強。部分區縣人大常委會在開展相關調研后發現,仍有部分群眾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關注不多,部分干部對做好相關保護工作的認識不深、重視不夠,這導致鄉土傳統文化拯救不及時,一些民俗文化傳承舉步維艱。
此外,歷史文化與旅游融合不夠。比如,黔江區人大常委會調研發現,在旅游開發中,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設計及建設環節沒有充分發掘民族文化元素,一些建筑物沒有體現出民族文化特色。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業態策劃上,僅限于傳統的觀光、餐飲、住宿等,體驗性不夠,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游客“觀光型”向“體驗型”的需求轉變。這些都需要引起重視并在實踐中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