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奇峰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作業成本法在商業銀行成本核算的應用,簡要闡述作業成本法及其核算程序,并分析該種成本核算方式的適用性和必要性,著重探究其實際應用,以F銀行網點柜臺運營為例,精準核算柜臺業務單位成本,以提升F銀行成本控制、產品定價的決策能力,并為銀行業應用作業成本法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F銀行;作業成本法;成本核算;營業網點;柜臺
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金融去杠桿,銀行業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已不可持續,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已然是當務之急。當前F銀行整體財務收入和經營利潤尚可,但因特殊時期、國際風云變幻影響,經營風險壓力劇增,F銀行必須認清形勢,因勢而變,加強市場研究,加快轉型步伐,眼睛向內深挖潛力,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投入產出比,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堅持走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之路。
為此,本文結合F銀行實際情況,通過借鑒國內外作業成本法的研究成果和應用的先進經驗,對作業成本法在F銀行網點的應用進行了研究,也為我國商業銀行運營成本精細化管理提供參考。
一、F銀行網點運營成本核算現狀
(一)F銀行運營概況
F銀行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共有67家行社,擁有營業網點1917個,占全省金融機構網點三分之一強,從業人員2.16萬人,是全省網點和從業人員最多、服務覆蓋最廣、支農力度最強的銀行。近年來,F銀行運營發展迅速,分別成立全國農信系統首家省級遠程集中授權中心、會計事后監督中心,走出傳統網點分散運營向后臺集約化運營模式轉型的第一步。
(二)營業網點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
F銀行堅持“小額、流動、分散”的經營理念,為該社穩健發展奠定基礎,但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發展的金融新業態環境下,若網點不及時轉型升級,點多面廣的優勢則有可能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包袱。同時,F銀行以往更重視業務和市場的發展,卻忽視了成本的管理,成本的核算模式落后,無法準確地知道F銀行服務和產品的成本和收益,運營成本都是按部門進行費用歸集和考核,從而影響了F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因此,F銀行亟須一種新的合理的成本管理理念,從而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提供更加準確和有競爭力的定價,增強盈利能力和競爭力。
二、作業成本法應用可行性分析
(一)作業成本法理論基礎
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基礎是成本動因論,即: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并導致成本的發生,資源耗費應按發生的原因先匯集到作業,并計算出作業的成本,再按成本對象所消耗的作業量將作業成本分配計入各有關成本對象。
(二)作業成本法在商業銀行的適用性
從某種程度上說,銀行實際上只有一個成本,即整個營運系統的成本,而且這一成本在一定時期內是固定的,并不隨各種銀行業務量的增減而變化。但傳統的成本核算方式簡化了銀行成本的產生過程,對所有服務成本統一設置分攤標準,從而扭曲了成本信息。一般說來,交易量大、復雜程度低的產品往往高估成本,交易量小、復雜程度高的產品卻被少攤了共同成本。因此,作業成本法適用于銀行業,金融服務是伴隨著許多間接費用的發生,而這些成本多半是與產量無關的,而通過作業動因,我們便可以將這些成本與服務聯系在一起,可用于明晰產品成本、制定轉移定價、進行客戶盈利性分析和客戶區分管理。
(三)F銀行具備實施作業成本法的技術條件
作業成本法需要對大量的作業進行分析、確認,增加了成本動因的確定、作業成本庫的選擇、計量作業數量、計算作業率,以及將間接成本通過兩個關鍵步驟分配到目標成本對象上等額外工作,其實施成本是比較高的。F銀行科技力量在銀行業屬于中上水平,已構建全行級數據倉庫平臺、統一會計核算平臺,也成立遠程集中授權中心和會計后督中心,已實現部分作業中心成本獨立核算,已具備應用作業成本法所需的高水平信息技術和電算化體系。具體的核算流程有:其一;明確需要核算的對象,例如具體的產品、對應的批次等;其二;明確直接生產成本,如應用的材料或人力資源等;其三,明確作業類型,不同行業的經營業務范圍是不同的;其四,資源分配,得到相應的作業成本,若能夠明確各資源是由哪項作業消耗,便可將其分配在對應的作業上,但若同一資源由不同的作業消耗,需確定動因,并將資源合理分配至不同的作業上;其五,分配作業成本,以作業動因為劃分標準,核算對應的間接成本動因率,將得出的結果和對應的動因量相乘,最終的結果便是該產品的間接成本;其六,得出最終的產品成本。將直接以及作業兩項成本整合,便可得出。因此,F銀行實施作業成本法在技術層面上是可行的。
三、案例分析
以F銀行轄內T聯社的一家Y網點2019年度運營情況為例,闡述如何在商業銀行實施作業成本法,并對網點柜臺運營成本精準核算。
(一)核算對象
Y網點是T聯社的一家營業網點,現有在職員工8人,其中:網點負責人1人、主辦會計1人、客戶經理2人、大堂經理1人、儲蓄柜員2人、對公柜員1人。2019年,該網點儲蓄柜臺共處理業務筆數為73526筆,對公柜臺共處理業務筆數為18255筆。現具體核算儲蓄柜臺與對公柜臺的年度運營成本。
(二)直接成本核算
該網點2019年財務報表的柜臺相關運營成本列支情況如表1所示。
(三)確定作業及作業動因
該網點主要作業和作業成本動因如表2所示。
(四)分配作業成本
通過以上的分配,得出了儲蓄柜臺和對公柜臺各個作業的成本動因率。計算最終產品成本時,還可通過查詢該產品耗費的作業量,進而計算出產品成本。具體分配如下:
1.營銷活動作業成本分配
2019年,個人存款增長700萬元,對公存款增長300萬元。因此,儲蓄柜臺應分配成本=7000000*0.002=14000元;對公柜臺應分配成本=3000000*0.002= 6000元。
2.計算機處理作業成本分配
儲蓄柜臺年業務筆數為73526,對公儲蓄柜臺年業務筆數為18255。因此,儲蓄柜臺應分配成本=73526*1.10=80110.26元;對公柜臺應分配成本=18255*1.10= 19889.74元。
3.鈔幣運送費作業成本分配
因該行鈔幣運送市場化運作,按網點早晚各運送一次柜員尾箱。因此,該項成本儲蓄柜臺和對公柜臺平均分配,即各自分配成本=50000÷2=25000元。
4.遠程授權作業成本分配
F銀行全省柜面授權業務和會計后督業務集中作業,并按授權業務每筆3元、會計后督業務每筆1元的成本向全省營業網點收取服務費用。即:授權業務儲蓄柜臺共發生5628筆,即應分配授權作業成本=5628×3 =16884元;對公柜臺共發生2413筆,應分配授權作業成本=2413×3= 7239元。
5.會計后督作業成本分配
會計后督業務儲蓄柜臺共發生7353筆,應分配后督作業成本=7353×1=7353元;對公柜臺共發生1773筆,分配后督作業成本=1773×1= 1773元。
6.客戶服務作業成本分配
對公柜臺經常需要與客戶聯系(如催收對公對賬單、材料追補等),而儲蓄柜臺除非業務差錯外,較少與客戶聯系。因此,客戶服務時長分配比例約9:1。即對公柜臺應分攤成本=1200×90%=1080元,儲蓄柜臺應分攤成本=120元。
7.員工培訓作業成本分配
該聯社組織員工培訓成本為1000元/人次,則該項費用,儲蓄柜臺應分配成本=1000×2=2000元,對公柜臺應分配成本=1000×1=1000元。
(五)最終成本核算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得出在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下,儲蓄柜臺和對公柜臺的運營成本分別為:
儲蓄柜臺運營成本=606000+(14000+80110.26+25000+16884+7353+120+2000)=751467.26元
儲蓄業務單位成本= 751467.26 ÷ 73526 =10.22元/筆
對公柜臺運營成本=398000 +(6000+ 19889.74+25000+7239+1773+1080+1000)=459981.74元
對公業務單位成本=459981.74÷ 18255=25.20元/筆
那么,在傳統成本核算體系下,并未對儲蓄柜臺和對公柜臺進行成本區分,即:
柜臺運營成本=(606000+398000)+(20000+100000+50000+1200+3000)= 1178200元
柜臺業務單位成本=11798200÷(73000+18250)=12.91元/筆
可見,在傳統的成本分配體系下,每筆柜臺業務被看作是同質的,他們的成本是相等的。然而,這種傳統的分配方法沒有考慮產品及作業與成本動因之間的聯系,每筆柜臺業務消耗的作業動因量是不同的,這種扭曲的成本信息可能導致經營決策的失誤,將導致資源無法得到有效配置。
結語
綜上所述,在作業成本法模式下,以業務具體消耗作業為基礎,能夠得出相應的間接費用,并進行下一步分配。此種核算形式能夠為銀行的管理者提供了解運營情況、調整運行流程、制定運營決策等更為可靠的參考數據,能夠切實提高銀行對自身的業務盈利效果分析水平以及成本管控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方愛國.關于商業銀行成本管理模型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6(07):86–95.
[2]李曉莉.葡萄牙金融服務業運用作業成本法的嘗試[J].財會月刊,2004(07):57–58.
[3]劉蕓.銀行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知識經濟,2019(13):44–45.
[4]肖艷華.基于作業成本法的H村鎮銀行成本管理改進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5]白玉剛.作業成本法在我國商業銀行成本核算中的應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07):105+119.
[6]劉琪,周昱,賈於盟.基于作業成本法的商業銀行成本問題分析[J].財會學習,2019(08):218.
[7]黃靜.淺談作業成本法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2007(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