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萌
摘要:國家提出了產業升級的要求,鼓勵企業進入高精尖的生產領域,這必然會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在這樣的生產過程中,相比于傳統生產情況來看,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比例會逐漸下降,相應需要分攤的制造費用比例會逐步提升。按照傳統成本核算方式,以一個固定比例分攤會給產品成本帶來嚴重失真,這樣不利于企業的決策。作業成本法已“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作為其理論基礎,從作業的角度出發,更加細化企業成本的分攤。但是在我國作業成本法的應用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2
一、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對直接材料和人工的核算方式是一致的,都是根據直接對應產品的損耗分別歸類到不同的產品成本,其主要的區別在于對制造費用的分攤處理方式上。
傳統成本法對制造費用是按照制定的各產品分攤權重比率,分別在每期對當期發生的制造費用按照各產品分攤權重比率予以分攤;作業成本法在分攤的過程中先是對企業當期資源的損耗按照不同的作業進行歸集,再更具不同產品所需要的作業和作業數量進行分攤,分別計入不同產品成本。
作業成本法涉及到企業的整個生產環節,包括設計、領料、生產以及檢驗和銷售以及裝運搬卸等。這是一個系統的管理過程,通過對企業整個作業鏈的整理,區分出有效的作業環節和無效的作業環節,據此進一步對作業鏈進行優化,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存在的問題
1.作業成本法應用成本過高
作業成本法高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傳統成本法轉換為作業成本法的轉換成本高,二是相比于傳統成本核算方式的后期應用成本高。
從我國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現狀來看,基本企業尚停留在傳統作業成本法的核算方式上,如果要他們轉變為作業成本法,就需要企業管理人員學習新的知識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同時改變企業的管理方式,設計不同的內部控制模式。這對于已經適應原有管理方式的管理者或者員工來說,接受新的管理思維和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種成本。
作業成本法在應用的過程中比傳統成本核算方式上也會付出更多的成本。企業運用作業成本法需要設計和運用更加先進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一個新的信息系統涉及到企業的設計、開發、安裝、調試以及員工的培訓等方方面面的環節,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企業付出巨大的成本。在作業成本法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這就需要企業招聘更多的人員對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和統計以及分析,這也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在作業成本法的核算過程中比傳統成本法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其分析和處理變得更加復雜,就需要招聘新財務核算人員或原有財務人員接受培訓才能適應新的崗位。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作業成本法在應用的過程中成本增加。
2.作業確定相對比較困難
作業成本法應用的關鍵就是對作業的確定,很多企業在確認作業的過程中經過管理層的主觀判斷,帶有主觀性。由于對于作業的確認沒有具體的標準,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不同的生產流程和獨特的工藝,不同企業之間并不具有可參考性,這樣導致不同企業在確認作業的過程中都是通過管理人員或財務人員按照各自的主觀理解和判斷選擇和區分不同的作業。在這種主觀對作業的選擇過程中,如果作業選擇的不合理,就會導致資源的分配不合理,最終導致不同成品成本的失真。
3.作業成本法難以招到合適的財務核算人員
作業成本法最終的信息處理還是集中在企業財務核算人員手中,能完整或及時提供有效的信息才是作業成本法企業的最終目標。只有熟悉作業成本法的財務核算人員才能更好的保證相關信息得到及時和有效的處理。企業原有財務核算人員一般為招聘的有經驗核算人員,這部分人員更加熟悉的是傳統成本的核算方式。又或者企業從高校招聘剛畢業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在學校一般都是接受的傳統作業成本法的學習,即使接受過作業成本法方面的知識也無實際應用的經驗或遇到問題的具體處理能力。對于企業來說,在作業成本法下,想要招聘到熟悉的有經驗的作業成本法財務核算人員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三、解決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問題對策分析
1.加強社會教育
作業成本法引進中國,特別是在實踐中的應用較短。人們對作業成本法的理解不夠,也會影響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從社會層面來說應該加強對作業成本法的推廣,一方面高校要專門開設這樣的課程培養學生對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另外一方面也要組織不同層面的人包括高校教師、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對作業成本法的研討,做到理論結合實際,才能更好的指導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的應用。
2.推進信息化的深層次應用
作業成本法的運用一方面能為企業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時也需要多層次的信息。這些信息一方面是來自財務人員傳統核算數據,還應該包括生產、采購、銷售過程中方方面面的信息,其信息主體既是一個企業、也是一個部門和一個個人。在作業成本法下,較傳統的成本核算方式其信息需求內容和量都是巨大的,涉及到整個企業環節,利用人工核算或統計數據已經不能滿足作業成本法對信息的需求量。在這樣一種需求下,對企業信息化就提出了更高更深層次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的軟件供應商設計和研發針對作業成本法的管理信息系統保證企業在對信息化計算機的應用過程中,建立一個涉及企業全體人員的信息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每一個人都是信息提供者,信息系統會按照作業內容進行不同的區分和匯總,這樣就更有利于為作業成本法提供有效和及時的信息。
3.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
作業成本法能為企業的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但是為保證所提供信息的真實和及時性,就要求公司有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同時一個企業有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也更有利于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企業在建立內部控制機制的過程中,應該圍繞資源、作業、成本對內部控制進行細化。傳統的成本核算方式下,內部控制的目標是保證產品核算總成本的準確性,而在作業成本法下,內部控制的目標就應該是保證各個作業資源分配的準確性和作業在不同產品中分配的準確性。
4.加強內部對作業成本法的意識
加強內部對作業成本法的意識,指的是從公司全員的角度來認識作業成本法。傳統的成本核算過程中,讓公司全體員工形成一個割裂的局面而不是一個整體,生產部門只管各自的生產,而財務部門自按照自己的核算方法進行核算,彼此不關心各自的流程。在作業成本法下,就要求企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生產人員要了解財務人員的核算方法,財務人員要熟悉生產的具體環節。通過將不同的流程進行歸類整理,區分為不同的作業,按照不同作業資源的耗用歸集產品成本,同樣也可以按照不同的作業對生產人員進行考評。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會被漸漸區分成不同的作業環節,并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管理,也唯有全體員工都意識到各自與正式作業中的一員,才能更好的促進作業成本法的應用。
5.加強內部人員知識結構培訓
為了更好的推動作業成本法的運用,其關鍵還是在于企業人員。有了對作業成本法應用的意識,掌握了足夠的作業成本法應用知識,才能更好的將作業成本法應用到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過程中。
企業應該加強內部人員對作業成本法的培訓,該部分內部人員應該并不僅僅限于財務人員,同時對財務人員知識結構的培訓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財務核算內容方面。企業應該對全體人員培訓,一方面包括管理人員、財務人員還應該基層生產管理和一線生產人員,培訓的內容可涉及到作業成本法的原理、作業的概念以及企業整個生產流程和具體的作業環節。只有企業全體人員都掌握了作業成本法和企業的實際生產流程和環節,才能更好的區分不同企業自有的不同作業環節,更好的將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予以應用。
參考文獻:
[1]武建紅.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的應用——以醋業制造企業為例[D].山西財經大學,2014.
[2]吳霏雨.談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的結合運用[J].會計之友,2011:33-36.
[3]劉獻娟.淺析作業成本法的成本動因問題[J].管理財富,2009:47-52.
[4]吳言歡.作業成本法應用的成本效益分析[J].財會研究,2009:68-70.
[5]尚志華.淺析作業成本法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科技[J].創業月刊,2009:28-29.
[6]趙志明.作業成本法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研究[J].管理觀察,2009:136-137.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